查看更多优质解析解答一举报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
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
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
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
切勿强加给别人.
孔子所强调的是,
人应该宽恕待人,
应提倡“恕”道,
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
“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
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
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
《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
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
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
而应宽宏大量,
宽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
硬推给他人,
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
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
这是尊重他人,
平等待人的体现.
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
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当然,
孔子所道出这么一句话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
若凡事都从这个原则出发的话,
很多事情都会卡在中间,
难以前进.
倘若两人举枪对峙,
生命危在旦夕,
甲为正,
乙为邪,
这时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原则,
岂不惨哉!甲当然不会想被杀掉,
难道就不杀不想被杀的乙了么?任何道理,
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条件,
一定环境下才适合的.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
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
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信条,
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
只顾及自身的感受,
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
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
还是政治关系方面都应当毫不犹豫地认识到“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条经久不衰的人际关系原则的重要性.
更多推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