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解答一举报  从吟咏岳阳楼的诗文来看,

登上岳阳楼把酒临风,

至迟从唐宋以来,

便是迁客骚人仁人志士的风雅之举.

  饮酒岳阳楼  “洞庭天下水,

岳阳天下楼.

”明代诗人魏允贞题为《岳阳楼》的著名诗句,

如今雕刻成一副楹联,

悬挂在岳阳楼的大门前.

这是岳阳楼最绝妙的广告辞.

其实,

这首诗后面还有两句:“谁为天下士?饮酒楼上头.

”从吟咏岳阳楼的诗文来看,

登上岳阳楼把酒临风,

至迟从唐宋以来,

便是迁客骚人仁人志士的风雅之举.

  据史载,

岳阳楼的前身,

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名将鲁肃为检阅水军操练而修建的阅军楼,

据今已有1700多年.

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

巴丘一带始建巴陵县城,

阅军楼随之改为巴陵城楼.

到南朝宋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

巴陵废县改郡,

对巴陵城楼进行重修,

使这一十分简陋的军事设施,

成为供人游览的场所.

既是游览观景,

想来从那时起,

酒客们只怕也应该能够饮酒楼上头了.

只是那时还不叫岳阳楼,

因楼建在西门城上,

有叫西楼的;又因位于郡署之南,

有叫南楼的;还因为濒临洞庭湖,

有叫洞庭楼或洞庭连天楼的.

  岳阳楼“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

范希文两字关情,

滕子京百废俱兴,

吕纯阳三过必醉.

诗耶,

儒耶,

吏耶,

仙耶,

前不见古人,

使我怆然泪下.

”除了这副名联中所列的诗圣、名儒、贤吏、酒仙这四大名人,

使岳阳楼名扬天下的功臣,

还当首推李白.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

李白流放途中突遇大赦获释,

千里江陵一日还,

正所谓喜从天降,

欣喜万分.

下江陵,

过岳阳,

李白与友人泛舟洞庭湖赏月,

登临岳阳楼饮酒,

留下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等上十首不朽之作.

其中《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被后人公认为岳阳楼的“定名之作”.

诗曰:“楼观岳阳尽,

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

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

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

天上舞袖回.

”那位曾与李白一同泛舟游洞庭湖的中书舍人贾至,

也留下了一首题为《岳阳楼重宴别王八员外贬长沙》的好诗.

李白、贾至赋诗之后,

岳阳楼之冠名便约定俗成,

一直沿用至今.

换言之,

是李白的诗,

使岳阳楼真正从岳阳之楼变为天下之楼.

  从唐宋以来有关岳阳楼的诗赋与图画推定,

把酒临风的高楼敞轩一直是岳阳楼沿用的建制.

李白的行杯舞袖,

贾至的重宴别友,

都证明岳阳楼上原是可以歌舞宴饮的.

宋人张光彦在《己酉中秋会饮岳阳楼》诗中说得更为分明:“岳阳楼高几千尺,

俯仰洞庭方酒酣.

”现存最早的岳阳楼图,

是元代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夏永所绘的一副扇面.

从画面可见,

当时的岳阳楼为二层三檐,

二楼内设门窗,

周有回廊.

一楼四周建有突轩,

突轩内设回廊.

另据明朝万历时王昕《三才图会》中记载:“岳阳楼其制三层,

四面突轩,

状如十字,

面各二溜水.

今制架楼三檐,

高四丈五尺.

”到了明末,

宫廷画师安正文绘制的《岳阳楼图》,

画中可见游人在楼上弈棋、望、谈天、吟诗.

此后岳阳楼几废几兴,

一直到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重修,

恢复唐宋风韵,

乃成今日岳阳楼“四柱三层飞檐盔顶”之形制.

  值得一提的是,

就在清光绪六年十二月岳阳楼大修告成之时,

当时的岳州府正堂与巴陵县正堂联合立下一块告示碑,

碑云:“照得岳阳楼为郡城名胜之处,

士民登览,

本所不禁.

惟从仙迹遗存,

理宜肃静.

乃有不安本分之徒,

登楼游览,

竟然任意喧哗,

且有互相争斗者,

殊属不成事体.

合行出示严禁.

为此,

示仰士民人等知悉:嗣后登楼游览,

务各恪遵礼法,

不得肆行喧闹;三醉亭及亭旁抱厦翼屋,

原为游人憩息之所,

不得酗酒滋闹;遇有官绅因公聚集,

游人各宜回避,

不得擅进滋扰.

自示之后,

倘再违玩不遵,

定拿案惩治不贷.

特示.

”从那时起,

岳阳楼便立下了“理宜肃静”的规矩,

自然再不能饮酒楼上头了.

  如今登斯楼也,

凭栏临窗,

观水天一色,

览风月无边,

虽不能把酒临风,

但眼前忧乐谁无意,

天下江山此最雄,

你尽可壮志凌云,

且把栏干拍遍.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