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解答一举报  今天的鲜卑族  大多数的古鲜卑人后裔都融入了汉族,

还有少部分融入了契丹,

更少的一部分演变为了锡伯族.

  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

锡伯族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

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

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

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

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

18世纪中叶,

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

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

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

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锡伯”是本民族的自称.

口语称siwe,

书面语称sibe.

历史上有“须卜”、“室韦”、“失韦”、“失比”、“西伯”、“席伯”、“席北”、“史伯”、“锡窝”等不同译音,

都是siwe的同音异写.

锡伯族的祖先是东胡系的拓跋鲜卑.

早在东汉以前就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以“嘎善洞”为中心的地带,

以“畜牧迁徙,

射猎为业”.

公元48年以后从大兴安岭迁移到呼伦贝尔地区.

此后又往南迁徙.

386年,

拓跋鲜卑的大部分进入中原,

建立北魏政权,

而另一部分以“室韦”为号,

在嫩江左岸的绰尔河、洮儿河等河流域活动,

其中的一部分室韦成为锡伯族的祖先.

  在唐代,

绰尔河流域的锡伯族先祖归属于唐.

辽代,

受契丹统治,

多数人开始从事农业.

辽亡金兴,

锡伯族先祖又处在女真统治之下.

元代,

开始被蒙古族统治.

元、明至清初,

锡伯族处在蒙古兀良哈三卫中的福余卫的统辖之下.

1593年,

锡伯族出兵随科尔沁、叶赫、哈达等组成九部联军(3万人马),

与努尔哈赤交战兵败,

从此,

锡伯族开始部分地归属满洲.

1636-1648年间,

锡伯族军民同科尔沁蒙古一起被清政府编入旗兵,

成为蒙古八旗的一部分.

1692年科尔沁蒙古统治者将所属锡伯族军民进献给清政府,

从此锡伯族摆脱了蒙古统治阶级的统治,

开始被满族统治阶级控制,

并被编入满洲八旗,

移防黑龙江、吉林各地.

1764年,

清政府为了加强伊犁地区的驻防力量,

抽调3000多名锡伯族军民迁徙到伊犁.

从此,

锡伯族形成了东西分居、小聚居大分散的局面.

  锡伯族军民迁到察布查尔地区后,

一直担负着屯垦戍边的繁重任务.

从1765年组成锡伯营到伊犁辛亥革命,

锡伯族一直是战时从征,

平时生产,

过着准军事化的生活.

200多年来,

为保卫边疆、平定内乱、抵御外侮、建设边陲做出了很大贡献.

察布查尔锡伯族长期以来保持着自己的传统文化与习俗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