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优质解析解答一举报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
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与拟人不同.
虚与实是相对的,
如书上所言,
有者为实,
无者为虚;有据为实,
假托为虚;客观为实,
主观为虚;具体为实,
隐者为虚;有行为实,
徒言为虚;当前为实,
未来是虚;已知为实,
未知为虚等等,
虚与实是相对的,
如书上所言,
有者为实,
无者为虚;有据为实,
假托为虚;客观为实,
主观为虚;具体为实,
隐者为虚;有行为实,
徒言为虚;当前为实,
未来是虚;已知为实,
未知为虚等等.
关于虚实的重要作用,
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
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
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
容量有限,
诗人谋求虚实结合,
虚实相生,
趣味、诗韵俱存,
使其内涵丰富,
外延无边.
如唐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冬十月,
唐王朝官军破贼于洛阳.
次年春,
杜甫正寓居在梓州(今四川三台),
忽听官兵捷报,
诗人欣喜若狂,
写下这首生平唯一的一首欢快的诗.
古人对用字的虚实,
有两种不同看法:一是认为虚字易用,
实义少,
灵活婉转而有弹性,
容易把诗做活;另一种认为虚字实义少,
用不好时诗句软弱无力,
诗意空洞.
而实字可使诗句刚劲挺拔、奇气纵横.
古代的诗词名家,
善于驾驭虚实结合.
如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晚年,
处于国破家亡,
流离异乡时作此词.
上阕多用实字侧重外形实写:女词人被无情的风雨锁在家中,
十分苦闷;天放晴后,
落花已化为尘土,
令人惋惜.
因金兵南侵,
丈夫赵明诚在离乱中辞世,
自己只身流落浙江金华,
目睹春景及丈夫遗物、遗著《金石录》,
觉得物是人非,
悲从中来,
万事皆休,
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且懒于梳头,
甚至有时正想开口,
可是眼泪已夺眶而出.
上阕只在第四句用了虚字“欲语”,
出语看似平易,
用意无比精妙: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悲痛状态和满腹忧愁表现出来,
扣人心弦!下阕侧重内心发掘:女词人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
正春光明媚、游人如织,
也来了出游之兴,
准备划船前往.
但又担心舴艋“轻舟”太小,
载不动自己那许许多多的忧愁.
前三句一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
作为词意转折,
配合实字表达,
收到尺水兴波,
感人至深的效果.
实词“轻舟”为下文的“愁重”作铺垫和烘托,
使“愁”变得沉重,
亦是女词人感情的无比深沉!也使抽象的“愁”变得具体可感,
“奇气纵横”!无怪乎有人评论:后主李煜将“愁”变成水,
秦观将“愁”变成随水而流去的物,
李清照又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
而写《西厢记》的董解元却把“愁”从船上卸下,
又驼到马背上去了.
似此,
也不怪李清照在《声声慢》词末,
绝望地悲鸣,
无助的呻吟,
撕心裂肺,
催人泪下地再写“愁”——“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更多推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