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非
读高二时我和狂童、张旭、何之洲为同班好友,且热爱诗歌。其实在读高一时我就与狂童在一个班读书,他的本名叫侯松方,“狂童”这个名字是我们两个从《诗经•褰裳》里淘来的,原句‘狂童之狂也且’,‘狂童’2字今俗译‘傻小子’。他天生忧郁,对世持疑,小学时就开始写诗,属于早慧的那种,而诗歌晦涩,诗意背景有着苦难意识。当时我才刚刚开始写诗,手上就一本爸爸从新华书店买给我的《舒婷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蓝星诗库),他手头也就一本《顾城的诗》,我们2个交换着读,可后来发现我们更喜欢顾城的诗,他的《远和近》让我和狂童像疯了一样,在班级里面大声朗诵.他诗歌的童话性、诗句和背景的迷离,深深的吸引着我们,他的死更是让我们痛心,也许是因为顾城沉浸自己的童话城堡里太久,然而童话只不过是颗美丽的水晶球,梦中的城堡最后还是要被现实攻破的,以至于一个诗人放下笔抡起了斧头.如果说海子是“春天与大地的儿子”,那么顾城就是他诗中的那个在黑夜的大地上画窗子的孩子.
那一年冬天,我还记得自己的第一首诗歌就发表在,我们县城文化局主办的内部报纸上.现在读起那首题为《童年》的短诗,是那样的青涩、稚嫩。但当时的我是由衷的高兴,他也深深的鼓励了我,这些年来,我依然称当时那位选发我诗歌的编辑为恩师。
到了高一的下学期,也就是2006年的开学不久,农历2月12我的生日那天.让我最开心,并兴奋不已的是狂童在县城的席殊书屋买了一本《海子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我.当我翻开第一首诗《亚洲铜》时,瞬间感觉到一种发自大地深处的剧烈运动在向我咄咄逼近,我的血液并被那瞬间的力量所点燃,甚至沸腾.这也是我后来曾一度远离海子诗的直接原因,出于对诗歌的敬畏,也更是对海子的敬畏,我只能站在更远处,因为只有“在远处,我最虔诚”(海子语)。到后来我才发现就连那本诗集的纸张也是黄铜色的,而这种颜色是那样的接近海子的诗, 不知道是出版方有意安排,还是偶然的真实。
读高二时,我们又结识了同班伙伴何之洲、张旭。何之洲应属受狂童影响后才开始诗歌写作,是很有天赋的一位。而张旭狂热音乐,我们最喜爱的歌手是许巍,张旭诗歌的风格也极具音乐性。那时除了紧张的课堂生活外,我们每天谈的最多的话题就是诗歌、许巍,喜欢许巍的执着,喜欢他歌曲的原创、沧桑、茫然、却无比的清澈。
我清晰记得2007年秋天,我和张旭一起住在县城西郊的那些夜晚.每天晚上9点多下自习后我们就冲出教室、校门,像是2只冲出笼子的自由之鸟。那时我们是那样的厌倦枯燥的课堂生活。我们走在从学校回住处的路上,高唱着许巍的《我的秋天》、《星空》、《九月》。
有一天晚上,走在路上,他望着漫天的星空惊呼出“其实,每一颗星星都一个太阳”,我当时都被他这句原创而又蕴涵着哲理的话,振奋地跳了起来。
张旭住的那间房子,显的有些陈旧,但却散发着某种诗意的味道。那房子内的一侧墙壁上有着夏日青苔生长过的痕迹,还有那盏15瓦的昏黄的小灯,总给我们带来某些莫名的精神愉悦。他弹着吉他,唱着《礼物》,多么的认真。
后来在学校的课余生活太无聊了,我们就商量着搞个文学社,在几个老师的鼓励下我们就开始策划起来.文学社的名字想了好多,但最后却定用了“九月风”,.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当时是九月。张旭任社长,我任主编。后来大家又商议要做一分社报,以刊发同学们的作品.为解决报纸的印刷费用就又招了几个编辑,其实是以招编辑的名义让大家凑钱。当时,这个文学社与报纸的出现确实在学校产生了不少影响,因为我们所在的那所高中几乎属于封闭式的学校,同学们每天的课余生活太简单了,甚至是枯燥的,除了篮球场、乒乓球场之外,大家就没有其他活动。而“九月风”只是一阵天真的风,报纸出版了第2期后,2006年末张旭退学经商了,我也已无心把这个文学社进行下去,最后就无形地解散了。
2007年的春天,我和狂童各自又在几家省级刊物发表了几件作品。我们突然有了想出版诗集的欲望,也许是在春天的原因,我们的出版欲望瞬间滋生并膨胀了起来。定的稿子为我和张旭、狂童、何之洲等5人诗歌,由于听说诗集出版比较艰难,当时我们就凑够了钱直接找印刷厂自印了500册,书号是一个朋友给的香港号,是真是假我也没有考证,反正不进正规书店销售。这本诗集也就是后来被人认为“后80诗选”的《迷失的青春》,而李浩则认为∶“我们并没有像自己所言——迷失,只不过是我们精神上的一种‘迷蒙’或者说我们对诗歌艺术的一种更高的追求。而这种‘迷蒙’和高度追求所产生的‘困惑’,是因为我们由于自身的阅历、阅读、体验等方面的局限所致。”
而如今,我们已各奔东西,或许是陷入了更深的迷惘。狂童在郑州读大专,何之洲南下深圳打工,张旭08年底已成家,记得前些日子看到他的样子,无形中表露出对生活、创业、奔波的劳累与困惑。“也许是出发太久/我竟然迷失在旅途…故事里始终都有爱/无论有什么样的艰难曲折/故事里永远都有爱/永远是美丽温暖的光明结局”——许巍《故事》,我想青春也大抵如此!
说吧,幸福的忧伤!
那些我曾经拥抱的玫瑰,那些曾经我放飞的风筝!
那些高中岁月依然历历在目,它们像是杨树林里翻动的风,像是我们在麦田里漂浮的歌声.那一年我们丢失了那么多,我们又拥有了那么多,也许那一年是我人生之书中最闪亮又厚实的一页,然而它已经褪色发黄,现在我是怎样的不忍心翻动它,那些远去的韶光。
读高二时我和狂童、张旭、何之洲为同班好友,且热爱诗歌。其实在读高一时我就与狂童在一个班读书,他的本名叫侯松方,“狂童”这个名字是我们两个从《诗经•褰裳》里淘来的,原句‘狂童之狂也且’,‘狂童’2字今俗译‘傻小子’。他天生忧郁,对世持疑,小学时就开始写诗,属于早慧的那种,而诗歌晦涩,诗意背景有着苦难意识。当时我才刚刚开始写诗,手上就一本爸爸从新华书店买给我的《舒婷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蓝星诗库),他手头也就一本《顾城的诗》,我们2个交换着读,可后来发现我们更喜欢顾城的诗,他的《远和近》让我和狂童像疯了一样,在班级里面大声朗诵.他诗歌的童话性、诗句和背景的迷离,深深的吸引着我们,他的死更是让我们痛心,也许是因为顾城沉浸自己的童话城堡里太久,然而童话只不过是颗美丽的水晶球,梦中的城堡最后还是要被现实攻破的,以至于一个诗人放下笔抡起了斧头.如果说海子是“春天与大地的儿子”,那么顾城就是他诗中的那个在黑夜的大地上画窗子的孩子.
那一年冬天,我还记得自己的第一首诗歌就发表在,我们县城文化局主办的内部报纸上.现在读起那首题为《童年》的短诗,是那样的青涩、稚嫩。但当时的我是由衷的高兴,他也深深的鼓励了我,这些年来,我依然称当时那位选发我诗歌的编辑为恩师。
到了高一的下学期,也就是2006年的开学不久,农历2月12我的生日那天.让我最开心,并兴奋不已的是狂童在县城的席殊书屋买了一本《海子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我.当我翻开第一首诗《亚洲铜》时,瞬间感觉到一种发自大地深处的剧烈运动在向我咄咄逼近,我的血液并被那瞬间的力量所点燃,甚至沸腾.这也是我后来曾一度远离海子诗的直接原因,出于对诗歌的敬畏,也更是对海子的敬畏,我只能站在更远处,因为只有“在远处,我最虔诚”(海子语)。到后来我才发现就连那本诗集的纸张也是黄铜色的,而这种颜色是那样的接近海子的诗, 不知道是出版方有意安排,还是偶然的真实。
读高二时,我们又结识了同班伙伴何之洲、张旭。何之洲应属受狂童影响后才开始诗歌写作,是很有天赋的一位。而张旭狂热音乐,我们最喜爱的歌手是许巍,张旭诗歌的风格也极具音乐性。那时除了紧张的课堂生活外,我们每天谈的最多的话题就是诗歌、许巍,喜欢许巍的执着,喜欢他歌曲的原创、沧桑、茫然、却无比的清澈。
我清晰记得2007年秋天,我和张旭一起住在县城西郊的那些夜晚.每天晚上9点多下自习后我们就冲出教室、校门,像是2只冲出笼子的自由之鸟。那时我们是那样的厌倦枯燥的课堂生活。我们走在从学校回住处的路上,高唱着许巍的《我的秋天》、《星空》、《九月》。
有一天晚上,走在路上,他望着漫天的星空惊呼出“其实,每一颗星星都一个太阳”,我当时都被他这句原创而又蕴涵着哲理的话,振奋地跳了起来。
张旭住的那间房子,显的有些陈旧,但却散发着某种诗意的味道。那房子内的一侧墙壁上有着夏日青苔生长过的痕迹,还有那盏15瓦的昏黄的小灯,总给我们带来某些莫名的精神愉悦。他弹着吉他,唱着《礼物》,多么的认真。
后来在学校的课余生活太无聊了,我们就商量着搞个文学社,在几个老师的鼓励下我们就开始策划起来.文学社的名字想了好多,但最后却定用了“九月风”,.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当时是九月。张旭任社长,我任主编。后来大家又商议要做一分社报,以刊发同学们的作品.为解决报纸的印刷费用就又招了几个编辑,其实是以招编辑的名义让大家凑钱。当时,这个文学社与报纸的出现确实在学校产生了不少影响,因为我们所在的那所高中几乎属于封闭式的学校,同学们每天的课余生活太简单了,甚至是枯燥的,除了篮球场、乒乓球场之外,大家就没有其他活动。而“九月风”只是一阵天真的风,报纸出版了第2期后,2006年末张旭退学经商了,我也已无心把这个文学社进行下去,最后就无形地解散了。
2007年的春天,我和狂童各自又在几家省级刊物发表了几件作品。我们突然有了想出版诗集的欲望,也许是在春天的原因,我们的出版欲望瞬间滋生并膨胀了起来。定的稿子为我和张旭、狂童、何之洲等5人诗歌,由于听说诗集出版比较艰难,当时我们就凑够了钱直接找印刷厂自印了500册,书号是一个朋友给的香港号,是真是假我也没有考证,反正不进正规书店销售。这本诗集也就是后来被人认为“后80诗选”的《迷失的青春》,而李浩则认为∶“我们并没有像自己所言——迷失,只不过是我们精神上的一种‘迷蒙’或者说我们对诗歌艺术的一种更高的追求。而这种‘迷蒙’和高度追求所产生的‘困惑’,是因为我们由于自身的阅历、阅读、体验等方面的局限所致。”
而如今,我们已各奔东西,或许是陷入了更深的迷惘。狂童在郑州读大专,何之洲南下深圳打工,张旭08年底已成家,记得前些日子看到他的样子,无形中表露出对生活、创业、奔波的劳累与困惑。“也许是出发太久/我竟然迷失在旅途…故事里始终都有爱/无论有什么样的艰难曲折/故事里永远都有爱/永远是美丽温暖的光明结局”——许巍《故事》,我想青春也大抵如此!
说吧,幸福的忧伤!
那些我曾经拥抱的玫瑰,那些曾经我放飞的风筝!
那些高中岁月依然历历在目,它们像是杨树林里翻动的风,像是我们在麦田里漂浮的歌声.那一年我们丢失了那么多,我们又拥有了那么多,也许那一年是我人生之书中最闪亮又厚实的一页,然而它已经褪色发黄,现在我是怎样的不忍心翻动它,那些远去的韶光。
更多推荐
那些过往的青春岁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