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记:闻一多的诗集《红烛》、《死水》。
闻一多是我国最早提倡新诗格律化的诗人。
理解:闻一多新诗“三美”的格律诗理论主张。
闻一多主张新的格律诗必须具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音乐的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绘画的美主要是指诗的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建筑的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讲究“节的匀称”、“句的均齐”。闻一多对新格律诗的提倡和实践,有助于纠正五四以来部分新诗“散而无章”的弊病。
论述:
1、分析《死水》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及象征手法。
《死水》写于诗人回国之后,在国外时对祖国的热切期望与美好的设想,在看到了中国的真实景象时所形成的强烈的感情冲突。这种情感的巨大反差,使诗人痛苦、失望,进而转化为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在悲愤难抑的失望中,诗人的爱国主义感情表现得痛切、深沉。
诗人没有直接对现实社会作出悲愤而绝望的描绘与痛斥,而是由一沟腐臭的死水引发了诗的灵感,以死水来象征中国的黑暗现实,从而将主观情绪幻化为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进一步,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死水的丑恶,反而用尽“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珍珠”等绚丽之辞,竭力写出这沟死水的“绘画美”。然而,强烈的审美反差,使人感到越是写死水的“美”,就越能体味到它的丑,也越能领悟到诗人心底的悲愤。诗人理想的破灭、追求的绝望和由此而转化成的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都变得更加深沉、冷峻。
2、 分析闻一多新格律诗理论在《死水》中的表现。
《死水》真正体现了闻一多在诗歌创作中所主张的“三美”主张。
音乐美。 《死水》诗句均齐,韵律工整而富于节奏感。全诗共五段,每节段四行,每行的音尺数相同:四个音尺,且都有三个二字尺,一个三字尺,但音尺的排列不同,每行诗的收尾都是二字尺。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音韵谐美,节奏鲜明。
绘画美。《死水》重视色彩的运用,追求诗歌的画面效果。诗人描写一沟腐臭的死水,却用尽“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珍珠”等绚丽之辞,竭力写出这沟死水的“绘画美”。以鲜明的对比来表现诗人对旧中国的厌恶和愤怒。
建筑美。《死水》诗体结构整齐匀称,每行字数相等,每段行数相等,耸立着使诗的外观形式体现出建筑的匀称、均齐。自然,这种死板的、豆腐干式的诗体形式与诗人要诅咒的“一沟死水”正相匹配。
闻一多是我国最早提倡新诗格律化的诗人。
理解:闻一多新诗“三美”的格律诗理论主张。
闻一多主张新的格律诗必须具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音乐的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绘画的美主要是指诗的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建筑的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讲究“节的匀称”、“句的均齐”。闻一多对新格律诗的提倡和实践,有助于纠正五四以来部分新诗“散而无章”的弊病。
论述:
1、分析《死水》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及象征手法。
《死水》写于诗人回国之后,在国外时对祖国的热切期望与美好的设想,在看到了中国的真实景象时所形成的强烈的感情冲突。这种情感的巨大反差,使诗人痛苦、失望,进而转化为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在悲愤难抑的失望中,诗人的爱国主义感情表现得痛切、深沉。
诗人没有直接对现实社会作出悲愤而绝望的描绘与痛斥,而是由一沟腐臭的死水引发了诗的灵感,以死水来象征中国的黑暗现实,从而将主观情绪幻化为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进一步,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死水的丑恶,反而用尽“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珍珠”等绚丽之辞,竭力写出这沟死水的“绘画美”。然而,强烈的审美反差,使人感到越是写死水的“美”,就越能体味到它的丑,也越能领悟到诗人心底的悲愤。诗人理想的破灭、追求的绝望和由此而转化成的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都变得更加深沉、冷峻。
2、 分析闻一多新格律诗理论在《死水》中的表现。
《死水》真正体现了闻一多在诗歌创作中所主张的“三美”主张。
音乐美。 《死水》诗句均齐,韵律工整而富于节奏感。全诗共五段,每节段四行,每行的音尺数相同:四个音尺,且都有三个二字尺,一个三字尺,但音尺的排列不同,每行诗的收尾都是二字尺。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音韵谐美,节奏鲜明。
绘画美。《死水》重视色彩的运用,追求诗歌的画面效果。诗人描写一沟腐臭的死水,却用尽“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珍珠”等绚丽之辞,竭力写出这沟死水的“绘画美”。以鲜明的对比来表现诗人对旧中国的厌恶和愤怒。
建筑美。《死水》诗体结构整齐匀称,每行字数相等,每段行数相等,耸立着使诗的外观形式体现出建筑的匀称、均齐。自然,这种死板的、豆腐干式的诗体形式与诗人要诅咒的“一沟死水”正相匹配。
更多推荐
《死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