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蜜橘的“橘”俗称“桔”,桔是怎么来的呢?
  据说很久以前,东海边有一位老药农,他心地善良,体格健壮,经常去海岛采集草药,为百姓治伤医病。
  有一年秋天的早晨,老药农吃过早饭,带上采药工具,驾起一叶扁舟,又去采药了。中午时分,他来到一个无名岛,离船登岸,一步一步往岛上爬。他爬上山头,一边掏出毛巾揩着脸上的汗水,一边仔细地察看着周围的地形、植物。忽然,老药农目光一亮,他被脚下山谷里的一棵绿叶树吸引住了。这棵树远看象把大雨伞,绿叶层层,金黄点点,非常奇特。已经秋天了,这棵树依然生机勃勃。老药农好生奇怪,决定下去看个明白。
  他沿着嶙峋的岩石,来到谷底。原来,这里朝阳避风,水润土肥,是草木生长的好地方。老药农找到了刚才发现的那棵树。只见它的外形跟家里种植的橙差不多,枝头金果累累,枝丫上却没有刺。老药农暗下思忖:我与草木打了一辈子交道,却没见过这样的树。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这树如此少见,说不定是好药材呢。于是,他随手摘了个果子,剥开皮,顿时香气扑鼻,他又拿了一瓣黄澄澄、水晶晶的果肉塞进嘴里,一尝,哈哈,味道真好。老药农兴奋极了,他赶紧放下采药工具,张开药袋,把树上的果子统统摘下来。接着,他又拿起锄头,想把这棵奇特的树挖起来,带回家去栽培。但转念一想,不行,秋天不宜移栽。于是,他就带了一箩筐果子,回家去了。
  老药农发现金果树的消息,很快地在沿海一带传开了,一连数日,许多人登门来看稀奇。老药农殷勤接待,大大方方地拿出果子让大家品尝。有几个邻居小孩,平素由于营养不良,长得面黄肌瘦,老药农更是疼爱,每天送果子给他们吃。渐渐地,这些孩子的胃口开了,脸色也红润起来。这年冬天,老药农又用果皮煎汤,替病人擦治冻疮,果然也像橙皮那样灵验。
  好日子过得快。转眼间,春节到了,四方乡邻赶来向老药农拜年。庭院里人头攒动。大家发现老药农的供桌上摆着一样新时货,这就是几个月前他亲手从海岛上摘来的果子。大家看着果子,心里乐悠悠,嘴上叽呱呱。这个说:“老公公,明年也带我们去呀!”那个道:“老公公,等春天一到,我们就去把那棵金果树移来栽培!”老药农见大家七嘴八舌,高兴地挥挥手说:“别忙别忙。摘果、移栽还早着呢。今天是大年初一,先请各位喝杯茶,然后帮我办件事。”大家一听要办事,顿时安静下来,忙问是什么事?老药农笑着往供桌上一指说:“给这果子起个名字。”大家一听,是啊,这果子来到他们中间已经几个月了,应当起个名字。院子里象炸开了的锅。妇女们提议:“这果子是金黄色的,很宝贵,就叫金果吧。”孩子们嚷着:“它很甜,叫甜果。”老人们更有心思,他说:“这果子世间少有,分明是上苍所赐,应当叫吉祥果。”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闹得老药农下不了结论。幸好人群中有一位教书先生。这先生平时经常为村里的小孩取名字,于是大家就把他推了出来。教书先生也不客气,他听完人们的议论,想了想说:“金果,甜果,吉祥果,这些名字都不错。不过,金果的名字太笼统。甜么,按书上讲就是甘;吉祥,简而言之,就是吉。因为果子是长在树上的,所以,依我看,甘、吉再加木字旁,这果子就叫柑或桔,怎么样?”教书先生话音刚落,庭院里立即响起一阵掌声。当下就有好些人围着供桌“柑呀、桔呀”地叫起来。接着,老药农与众人商定:春暖以后一起上海岛,把那棵柑桔树移来栽培。
  光阴似箭。立春洒雨水,惊蛰响雷声,江南万物生机旺盛的季节到了。在一个和风吹拂,丽日融融的日子里,老药农挑选了十几名青壮男子,带着工具,驾船扬帆,向无名岛进发。这天傍晚,那棵飘挂着大红稠的柑桔树运来了!当它在老药农家门口落户时,房前屋后鼓乐齐鸣,一片欢腾。
  但是,一棵柑桔树培育得最好,结的果子也是有限的,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为了得到更多的果子,老药农和乡亲们又煞费苦心,用果核种、枝条插等多种形式方法进行人工培植,都失败了。但是他们并不灰心,最后找到了桔芽在橙树上嫁接的办法,获得了成功。就这样,一枝发千棵,柑桔在东海之滨一代一代地繁衍生长起来了,成了铺天盖地的桔林。
  (连仲素搜集整理)

更多推荐

黄岩民间故事——柑橘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