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实甫是元代著名杂剧《西厢记》的作者,大都(今北京)人,关于他生平情况的历史记载却很少。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出入,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当时的演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西厢记》被称为杂剧之冠,它突破了元杂剧的一般惯例,用长篇巨制来表现一个曲折动人的完整的爱情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名家点评】
  [滚绣球]从正面刻画了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此曲以反反复复、曲曲折折的咏叹,表现莺莺在来到十里长亭的愁肠百转的心理状态。莺莺想到和张生经历了多少曲折痛苦才得以结合,不期然刚摆脱了相思之苦,却又马上生生地被迫分离,心中充满怨恨又万般无奈。因此,她把短暂的饯别的时刻,视为最可宝贵的与张生相聚的机会,她希望柳丝能够系住将要远行的马,她乞求疏林能够挂住将要落山的太阳,然而,柳丝难系,斜晖无情。既然这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痴幻的意愿,那么,唯一的希望就只能是让张生乘骑的马儿走得再慢一点,自己乘坐的车子跟得更紧一点---使得两情依依的情人能够靠得更近一点,相随的时间更长一点----能厮守片刻也好!王中明
  【重点梳理】
  重点词语
  1.余荫:荫,封建时代由于父辈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这里有长辈保佑的意思。
  2.萋迷:同“凄迷”,(景物)凄凉而模糊。
  3.厮守:相守,相聚。
  4.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也作狼籍。
  5.罗帏:床前罗帐。
  6.青鸾:古代传说中能报信的鸟。据说汉武帝时,西王母降临,青鸾先来报信。
  7.残照:落日的光辉。
  8.胸臆:指心里的话或想法。
  9.举案齐眉:后汉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送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高举至眉前以示恭敬(见于《后汉书·梁鸿传》)。后人用来形容夫妻相敬。
  10.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语出苏拭《满庭芳》词的头两句。“蜗角”和“蝇头”,都是形容极小。
  11.淡烟暮霭:傍晚的云气。
  【课堂演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玉骢(zōng)蹙(cù)眉 弃掷(zhì) 衰草萋(qī)迷
  B.笑靥(yàn) 谂(shěn)知 玉醅(pēi)衰柳长堤(dī)
  C.憔(qiáo)悴须臾(yú) 霎(shà)时 淡烟暮霭(ǎi)
  D.栖(qi)迟 泠泠(líng) 揾(wèn)做死临侵地(dì)
  2.下列各句运用修辞手法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
  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
  A.排比对偶比喻比喻
  B.排比比喻对偶比喻
  C.排比拟人引用拟人
  D.比喻对偶引用拟人
  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回答问题。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3.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四句,描写暮秋景象,为抒情女主人公崔莺莺抒发离愁别怨布置氛围。景中含情,渗透崔莺莺的凄苦的心情,可谓水乳交融。
  B.整首曲词,借对秋景的描写,构成萧瑟凄凉的氛围,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相融合,景语情语不可分割,艺术效果强烈。
  C.“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二句,写崔莺莺一觉醒来,早晨发现窗外的树林已经染上了红色,她因之更加痛苦,落下离别泪。
  D.最后两句是自问自答,是描写崔莺莺的心理活动和感受。她晨起发现树叶子变红,马上联想到这是离别之人流下的带血的眼泪染成的。

更多推荐

苏教版课内文言文翻译及考点——长亭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