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今异义
  1、齐师伐我 (伐 古义:讨伐 今义:砍)。
  2、又何间焉 (间 古义:参与 今义:隔开,不连接)。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 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4、衣食所安 (安 古义:养 今义:安稳)。
  5、弗敢专也 (专 古义:个人专有 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6、牺牲玉帛 (牺牲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今义: 放弃或损害一方利益) 。
  7、弗敢加也 (加 古义:虚报夸大 今义:增加) 。
  8、必以信 (信 古义:实情 今义:诚信)。
  9、小大之狱 (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 。
  10、必以情 (情 古义:以实情判断 今义:感情)。
  11、忠之属也(忠 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忠心)。
  12、可以一战 (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行)。
  13、神弗福也(福 古义:赐福,保佑 今义:幸运)。
  14、再而衰 (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二)一词多义
  1、故:原因,缘故 (公问其故)。 所以(故逐之) 。
  2、从:(民弗从)听 。 (战则请从)跟随 。
  3、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 (其乡人曰)。 他们,指齐军 (吾视其辙乱)。
  4、以:凭借 (何以战)。 按照 (必以信)。
  5、请:请求 (曹刿请见)。 请允许我 (战则请从)。
  6、安:养 (衣食所安) 。 怎么 (安求其能千里也) 。
  7、加:戴上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虚报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8、 间:暗暗地,私自(又间(jiàn)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中间,当中 (颓(tui)然乎其间(jīan)者)。
  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
  表示房屋的量词,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断,(虽与外人间隔)。
  时刻,(奉命于危难之间)。
  偶尔,(时时而间进)。
  (三)通假字
  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四)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 名词用为动词。 击鼓。
  3、忠之属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4、公与之乘: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
  5、下视其辙: 名词作动词,下车。
  6、齐师败绩: 名词用作动词,大败。
  (五)文言句式
  1、夫战,勇气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2、可以一战:省略句“以”后省略了宾语“之”。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再”和“三”后省略了宾语“鼓”。
  4、何以战:倒装句,宾语前置,应为“以何战”。
  5、战于长勺:倒装句,“于长勺”,介宾短语,后置。
  (六)课文理解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 彼竭我盈 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 齐军辙乱旗靡 之时。
  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
  不是多余的。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同时也显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识,他的爱国精神和深谋远虑。
  11、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
  齐师倚仗强国,没有讲究战略战术,没有把握好战机。鲁国做了充分的战前准备;庄公善用人;曹刿善谋,选择了适当的作战时机和追击时机;鲁军善战。
  12、“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交代了哪些内容?
  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十年春)、参战的双方(齐国和鲁国)、战争的性质(对于鲁国而言是正义的)。
  13、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鲁庄公以借小惠得到近臣的拥护,以小信得到神灵的庇护的想法都被曹刿否定。因为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1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示例一:鲁庄公“不鄙”。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示例二:鲁庄公“鄙”。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因此,鲁庄公“鄙”。
  15、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
  示例: 我认为司法公正最重要。因为司法公正是实现人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有了它,财富共享、礼治国家自然有实现的可能。
  16、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 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17、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18、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19、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政治上要取信于民

更多推荐

《曹刿论战》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