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假字
  ⑴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⑵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⑶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
  (二)一词多义
  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射,发射)
  发闾左谪戍渔阳(征发;征调)
  野芳发而幽香。(花开放)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头发)
  2、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给)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由于)。
  困于心(于:在)
  3、拂: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
  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恒:国恒亡(必然)
  人恒过(经常)
  4、作: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振作)
  往来种作。(起来;开始工作)
  属予作文以记之。(写作,创作)
  作亭者谁。(建筑)
  冻风时作。(发生,发作)
  5、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将要)
  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
  项燕为楚将(将领)
  6、安:死于安乐(安逸)
  衣食所安(养)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
  (三)古今异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 古义:被任用; 今义:送出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古义:被举用; 今义:举起。
  3、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 古义:用这些办法;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4、征于色 征: 古义:显示; 今义:出征。
  5、而后喻 喻: 古义:明白,了解; 今义:比喻。
  (四)词类活用
  1、生于忧患(生)名词作动词,生存
  2、死于安乐(死)名词作动词,死亡
  3、苦其心志(苦)使动用法,使……痛苦
  4、劳其筋骨(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5、饿其体肤(饿)使动用法,使……饥饿
  6、空乏其身行(空乏)使动用法,使……经受贫困
  7、行拂乱其所为(乱)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8、动心忍性(动)使动用法,使……惊动 (忍)使动用法,使……坚忍
  (五)课文理解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理: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
  人恒过,然后能改。
  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10、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11、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12、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
  13、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年代顺序。(按严格的时间顺序,百里溪应该排在孙叔敖的前面。)
  14、“发”和“举”意思相近,为何六个例子不用同一字?
  “发”是“起”,指被任用”;“举”是“被举用,被选拔”之意。但舜为帝王,其余人为臣子,故而有细微差别。
  15、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例证/事例证明/摆事实
  1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人?
  上述六个人及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17、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
  心理、身体、生活境遇。(生活、思想、行为)
  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
  1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
  道理论证:讲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19、“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为下段做铺垫。
  20、“人恒过……国恒亡。”段内部层次是:
  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
  第二层: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无内忧外患,国家灭亡)。
  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
  21、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
  第三段进一步论述磨难如何使人“动心忍性”。
  22、第一段列举六个人物,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都出身卑微,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更多推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