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
  ①敕勒歌:我国南北朝时敕勒族的一首民歌。敕勒,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以游牧为生,又名铁勒。
  ②北朝:4世纪末叶至6世纪末叶北魏、北齐、北周先后在我国北方建立的政权统称。北朝民歌:是北朝时期各族人民所作,内容丰富,有战歌、牧歌等,以及反映人民痛苦生活的歌谣,豪放爽朗,慷慨激昂,表现了北方民族英勇豪迈的气概。
  ③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平川地方,在现在的甘肃、内蒙古一带。
  ④阴山: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长约1200公里,包括狼山、大青山、大马群山等。
  ⑤穹庐:毡做的圆顶帐篷,俗称蒙古包。
  ⑥野:古音念y3,押韵。现在念y7。
  ⑦苍苍:深青色。
  ⑧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⑨见:同“现”。呈现,露出。
  
  【译文】
  美丽富饶的敕勒大草原啊,铺展在阴山脚下多么宽广。
  天空像一顶巨大的圆帐篷,笼罩着大草原的四面八方。
  啊!蓝蓝的天空广无边,
  辽阔的草原绿茫茫,风儿吹过草低伏,
  哦,现出了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欣赏】
  这首民歌反映的是阴山一带祖国山川的壮丽景色和敕勒族的游牧生活,意境开阔,感情真挚,描绘了一幅辽阔、富饶而壮美的草原画卷。
  写草原,十分概括,抓住特点。如写天,突出描写天的空旷高远;写草原,极力形容它的辽阔无边,草肥牛羊壮。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风格雄浑朴实,语言朴素,在写景之中洋溢着对祖国山川的深深热爱的情感。
  敕勒歌,北朝时游牧于阴山漠南一带的蒙古族民歌。歌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此歌最早见于唐李延寿撰《北史》,又见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史》还记述了一段故事:东魏孝静帝武定四年(546),高欢攻北周玉壁,惨遭大败,忧虑成疾,谣传其中箭将死。高欢闻之,勉强坐帐以安抚将士,令斛律金(人名)唱敕勒歌,自己则与之合唱。敕勒歌雄浑阔大,悠扬高亢的气势与南朝歌妩媚纤巧的风格恰成对照。这种壮美的审美范畴,成为内蒙古文学艺术的传统。敕勒歌至今仍脍炙人口,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更多推荐

小学古诗赏析——敕勒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