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林》
  【导读】
  我们现在经常会听说某人会梦游,但是你是否听过有人梦中杀人的。三国中的著名人物曹操就曾有过这样的故事。那么,他是得了我们现在常说的“梦游症”么?当然不是!看看下面这则故事吧,想想曹操为什么要在梦中杀人,而且杀的是一个为他盖被子的亲侍呢?
  【选文】
  魏武云:“我眠中不可妄近①;近,辄斫人不觉②。左右宜慎之!”后乃阳冻眠③,所幸小儿窃以被覆之,因便斫杀。自尔莫敢近之。
  【注释】
  ①妄:胡乱。近:靠近,接近。②辄:立即。斫(zhuó):用刀斧等砍、削。③阳:通“佯”,假装。
  【译文】
  魏武帝(曹操)说:“在我睡着的时候不可以胡乱接近;接近(的话),(我)立即会杀人并且自己不察觉。身边的人应该要千万注意(这一点)!”后来,他就假装睡着,并且盖得很少,他平时所宠幸的侍儿就悄悄地拿被子去给他盖上,曹操就因此用刀杀了他。从此之后没有人敢(在他睡觉时)接近他。
  【阅读欣赏】
  魏武就是曹操,这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艺术形象,都知道他是个著名的“奸雄”,这则古文便是讲他睡觉杀人的故事。
  睡觉时会杀人,这的确是件奇怪的事,也是件很可怕的事情。但是读完这个故事你就会发现这其实并不是讲“梦游”杀人的故事,而是一个政治家刻意制造的一个事件。为了保证自己的睡觉安全,他不惜杀掉自己宠幸的侍儿。曹操的用心深险,步步为营,的确令人不寒而栗。
  这则故事可以说是为曹操勾勒了一副脸谱,并且定了型。但它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它对曹操的为人不着一字褒贬,仅通过一个点睛的“阳”字,便突显了这一人物的诡诈。全文不足50字,而能传人物之神,摄人物之魄,确系为文的高手。
  【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我眠中不可妄近( ) 辄斫人不觉( )
  后乃阳冻眠( ) 所幸小儿窃以被覆之( )
  2.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字各指代什么。
  左右宜慎之!
  所幸小儿窃以被覆之。
  自尔莫敢近之。
  3.请将“近,辄斫人不觉。左右宜慎之”翻译成现代汉语。
  4.你如何看待文中的曹操?
  
  【知识卡片】
  文学作品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
  对于曹操,更多的人恐怕是通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以及由此而改编的戏剧这些文学形式了解的。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曹操可以说就是一个“白脸奸雄”的形象。他城府颇深,用心险恶,诡计多端,阴谋篡权。他有句名言:“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他为保全自己杀死厚遇自己的吕伯奢一家,他挟持献帝以令诸侯,他嫉妒贤能杀死杨修,他疑心过重杀死为其治病的神医华佗。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可以说,在文学作品中曹操是一个地道的反面角色了。但是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却如文学作品的描述么?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历史上的曹操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有雄才大略。用人唯才,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
  这才是历史上的曹操,真实的曹操。那么文学作品为什么要将他描述成一个白脸奸雄呢?这是跟当时所谓的正统思想有关的,因为正统思想认为只有“蜀汉”才是当时天下的正统,才是可以一统中原,光复汉室的,魏跟吴都是属于分裂国家者,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更是“大逆不道”。

更多推荐

文言文扩展阅读与训练——魏武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