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以史为镜,通过对中外历史上识人的仁人志士的得失,可以为我们今天正确识人提供借鉴。
  唐太宗李世民在识人用人问题上提出过,以铜为镜,整衣冠;以人为镜,知得失;以史为镜,明兴衰。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李世民令封德彝举贤,时间过了好久,也不见动静。太宗诘问其原因,他回答说:"并非臣下不尽心,在于今世没有杰出人才罢了。"太宗说:"古时候那些把国家治理得很好的君主,难道是从别的时代借来人才吗?你应该清楚,症结在于你不能知人,怎么能诬蔑一世之人呢?"
  历史的事实也证明,"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无论哪个时代都是英才辈出,就怕没有识才的眼光。杜甫大诗人就曾这样说:"如今岂无衷与骅骝,时无王艮伯乐死即休。"意思是说,世上难道就没有千里马吗?只是因为缺少像王艮伯乐那样善于驾御车马和识马的人,所以千里马只能等死罢了。这说明不是没有人才,关键是要有能识别人才的人。
  纵观历史可以看出,国有三不祥:天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这对我们今一天来讲仍是有借鉴意义的。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关键的人才。而人才的发现又要靠我们各给领导和人事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具有识才的慧眼。如果有贤才不去及时发现,甚到视而不见;或者是能够识别到了贤才,就是放在一旁而不用;或者是既识别到了贤才,又有所用,只大材小用,这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是存在的。是知人善任,还是不知人善任,其结果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
  古人云:知人而善用之,若已有焉,虽至于尧舜可也。这就是说,知人善用这一点能够做到,就可以像尧舜那样贤明。原因在于"为治之要,莫先用人;而知人之道,对贤所能也。"按现在的话来说,治理国家最紧要的事莫过于有答,而了解人办法,圣贤是能办到的。
  自古以来,善于观察一个国家如何,不是看这个国家的势力是强还是弱,而看看这个国家使用人才是贤还是不肖。战国时燕国家大将在燕昭王时,因破各国有功被封为昌国公,后燕惠孥即位,中了齐国的反间计击越国,燕遂为齐反侵。越王有两个大臣文种的范蠡,勾践在他们俩人的辅佐下,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转弱为强,终来吴称霸。从"乐毅出面燕坏,种蠡入而越霸"可以看出,"为大厦,要栋梁","为国失贤则亡"。要治理好国家,就是要有人才,一旦国家失去了贤才就会灭亡。识人必须以史为镜,从这面镜子中我们才能深知"知能不举,则为失才,知恶不黜,则为祸始,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识人"。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而得人之道,在于识人。一旦国家失去了贤才就会灭亡。识人必须以史为镜,从这面镜子中我们才能深知"知能不举,则为失才,知恶不黜,则为祸始,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识人"。得人者得天一,失人者失天下,而得人之道,在于识人。

更多推荐

以史为镜,明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