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识人的问题上,人们最厌恶的是用有色眼光来看人。所谓用有色眼光看人,就是带着事情色彩,戴有色眼镜,带着成见看人。正如当前社会流行的一种说法那样,用有色眼光看人的人,往往是他"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中,你就中,不中也中;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这种带有色眼光看人,古今中外,屡见不鲜。
  由于社会的偏见,没有出名的"小人物"总是一开始被人看不起的。如法国年轻的数学家伽罗华17岁时写出关于高次方程式代数解法的文章,送到法兰西科学院,没有受到重视。20岁时,他第三次将论文寄去,审稿人波松院士看过之后的结论是:"完全不可理解!"又如苏格兰科学家贝尔发明电话,他将自己的想法说给一位有名的电报技师,那位技师认为贝尔的想法是天大的笑话,还讥讽说:"正常人的胆囊是附在肝脏上的,而你的身体却在胆囊里,少见!少见!"只是由于贝尔有很高的自信,才使实验坚持下去获得成功。
  学术上的门户之见,也属于有色眼光看人的一种。1668-1669年,英国皇家学会成为研究碰撞问题悬赏征文。荷兰人惠更斯文章质量最好,可是,因为他不是英国人,而被扣发文章。惠更斯的论文后来被法国赏识,在法出版,他本人当人了法国科学院院长,为法国的科学上赶英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名皆从无名来,更有名胜有名。这个人才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求我们,不要总是盯着名人、专家,而要把眼光多对准潜人才。由于对潜人才的忽视而使受到压抑、埋没的事例发人深省。据有关资料介绍,一位从事药物研究的青年科学工作者,发现中药苏之胡中有一咱植物碱。这种植物碱可使动物神精产生某种特殊的痉挛现象。他的这一发现是1964年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口头宣布的,1965年写成论文却无处发表。直到1976年才在一个地方刊物《新医学》登出摘要。可是,1970年英国《自然》杂志载文宣布意大利某学者作出类似发现。
  人才处于逆境时,最需要支持。世俗的作法是"墙倒众人推",有见识的人,能够排众议,珍惜人才,为人才撑腰。著名乌克兰诗人、画家、革命民主主义者舍甫琴科,小时候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家奴。穷困的生活使他得不到学习的机会,只能靠装饰不定期作坊当学徙,背着老板偷偷画两笔。有位识才的画家看他有点艺术才能,就设法同他的主人交朋友,介绍舍琴同大画家布留洛夫相识。是布留洛夫用2500卢布为舍琴科赎身,才使之获自由。成为在美术、小说、诗歌方面均有成就的著名人才。这就说明了,只要不带感情色彩,不戴有色眼镜,没有私心,没有成见,识人才能使贤者脱颖而出。

更多推荐

有色眼光之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