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王国里有一座高大漂亮的木头房子,房子里生活着快乐的狗熊一家,家里有魁梧健壮的爸爸,温柔善良的妈妈,和两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这两个孩子是双胞胎,长得一模一样,爸爸妈妈都分不出来。她们一个叫啦啦,是妹妹,一个叫来来,是姐姐。在她们身上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啦啦和来来是双胞胎,她们长得一模一样,爸爸妈妈都分不出来。有一天,森林里下起了大雨,啦拉和来来不能出去玩,她们就在家里玩游戏。她们把自己的玩具全都拿了出来,(让你的孩子也猜猜都有什么玩具)有布娃娃、玩具狗、玩具熊、书、卡片、积木、小汽车、消防车、警车、救护车、拼图等等,这些玩具堆得到处都是,连走路的地方都没有了。爸爸妈妈看到刚刚打扫过的房间变成这么乱,心里有些不高兴了。
爸爸说:“啦啦、来来,能不能帮爸爸妈妈把你们玩好的玩具收拾起来呢?”“不好,我们还没有玩好呢,”啦啦说。
“是吗?那你们什么时候玩好呢?”
“我们也不知道。”
“这样吧,再给你们五分钟的时间,过了五分钟我们就一起收拾玩具的游戏,好吗?”爸爸说。
“好的。”
五分钟的时间到了,爸爸妈妈又来了,“孩子们,五分钟到了,我们该玩收拾玩具的游戏了。”
啦啦、来来是说话算数的孩子,她们看时间到了,就和爸爸妈妈一起收拾玩具。玩具被放回了它们的家,一个大大的箱子。不一会儿,玩具就收拾好了,房间里又恢复了干净和整洁。
“我们收拾好玩具了,我们成功了。”啦啦、来来和爸爸妈妈高兴的一起击掌,“啪、啪、啪”。
玩好收拾玩具的游戏,爸爸对啦啦和来来说:“孩子们从今天开始咱们家要制定一些家庭成员必须遵守的规矩。”
“是什么规矩呢?”
爸爸伸出一根手指,说:“第一条,每次玩过的玩具必须自己收拾起来,不能弄得到处都是。”
爸爸再伸出第二根手指,说:“第二条,每天自己吃饭,不能剩饭剩菜。”
爸爸又伸出第三根手指,说:“第三条,每天吃东西之前要洗手,上完厕所也要洗手。”
爸爸又伸出第四根手指,说:“第四条,每天只能在规定的时间看电视,不能看太长时间。”
爸爸伸出第五根手指,说:“第五条,每天九点钟之前自己睡觉,早睡早起。”
“怎么多规定啊,”啦啦和来来有些抱怨。
爸爸伸出一只手掌来,晃了晃五根指头说:“不多,只有五条规定,如果遵守规定,每次都可以奖励一颗红色的五角星。”
啦啦来来非常喜欢红色五角星,她们听说可以奖励五角星都拼命点头说,“可以奖励五角星的,我们愿意。”“如果完不成怎么办呢?”爸爸又问。啦啦和来来想了想说:“就去掉一颗五角星。”“好的,我同意。”爸爸说,“我们再说一遍我们的规定吧,你们跟着爸爸一起念,一定要记住啊”爸爸一边说,一边伸出一根手指,说:“第一条,每次玩过的玩具必须自己收拾起来,不能弄得到处都是。”
啦啦和来来也学着爸爸的样子伸出一根手指说:“第一条,每次玩过的玩具必须自己收拾起来,不能弄得到处都是。”(让你的孩子一起做、一起念)
爸爸再伸出第二根手指,说:“第二条,每天自己吃饭,不能剩饭剩菜。”啦啦和来来也学着爸爸的样子伸出二根手指说:“第二条,每天自己吃饭,不能剩饭剩菜。”
爸爸又伸出第三根手指,说:“第三条,每天吃东西之前要洗手,上完厕所也要洗手。”啦啦和来来也学着爸爸的样子伸出三根手指,说:“第三条,每天吃东西之前要洗手,上完厕所也要洗手。”
爸爸又伸出第四根手指,说:“第四条,每天只能在规定的时间看电视,不能看太长时间。”啦啦和来来伸出第四根手指,说:“第四条,每天只能在规定的时间看电视,不能看太长时间。”
爸爸伸出第五根手指,说:“第五条,每天九点钟之前睡觉,早睡早起。”啦啦和来来伸出第五根手指,说:“第五条,每天九点钟之前睡觉,早睡早起。”“好了,你们记住了吗?”爸爸问。啦啦、来来大声回答道:“记住了。”“那你们自己背一遍。”啦啦、来来伸出手,一根手指一根手指地大声背了一遍。“爸爸很高兴你们都记住了,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遵守这五条规定了,不仅你们要遵守,爸爸妈妈也要遵守,如果爸爸妈妈不遵守,你们也可以惩罚爸爸妈妈,给我们记黑五角星,好不好?”“好的,”啦拉和来来没想到自己还可以监督爸爸妈妈,给爸爸妈妈记黑五角星,觉得这个规定很有意思。“好,我们拉勾、击掌吧。”爸爸和啦啦、来来拉了勾,又击了掌,表示一定遵守规定。爸爸又带着啦啦、来来找来了一张大纸板,他们在上面写下了五条规定和他们的名字,画下了他们的头像,然后挂在了大门上,这样每天他们从大门经过的时候都可以看到大纸板,比一比纸板上的五角星谁的多。
故事的启示:制定家庭规定是家长教养孩子时常用的方法,因为家庭规则可以使孩子获得方向感和参与感,可是有的父母感到自己制定的规定开始时对孩子还有一些作用,后来就得不到孩子的遵守了,父母们也不知道上为什么?
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前道德阶段(2—4岁),这一阶段儿童没有真正的道德观念,他们并不清楚“对”与“错”,“真”与“假”之间的差别,二是道德实在论阶段(5—7岁),也称他律阶段,这一阶段孩子认为规则是权威指定的,不能违反,他们判断行为好坏只依据行为的后果,而不是行为者的意图和动机。三是道德相对阶段(8—9岁),也称道德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判断行为好坏时不仅依据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者的意图和动机。四是道德推理期,这时他们能够想象游戏过程中可能的假设情境,并创造出新的规则。
从以上理论可以看出在孩子8岁以前是道德他律阶段,他们为规则是权威指定的,不能违反的,父母、老师、警察就是他们心目中的权威。家庭中父母如果不具有权威性或家庭规定执行过程当中随意性比较大,就会颠覆掉孩子心目中对家庭规定权威感,自然也就不会遵守了。孩子的这种情况类似于行人穿红灯、乱栓马路的现象。
家长在制定家庭规则时要掌握以下原则:
1、条款不易过多。一般家庭规则的条款在5—10条为最佳,用每一根手指代替一条规则,手脑共用加深记忆(多感官共用是增强记忆力的好方法)。有些家长制定规则时一口气会列十几条,甚至几十条,孩子连记都记不住,更不用说遵守了。
2、条款用词要易懂易记。
3、家庭规则要严格执行,奖罚分明。上至国家法律,下至家庭规则,如果不能严格执行就犹如一纸空文,形同需设,所以家长在执行规定时,切忌随意,避免孩子对规则的权威性产生质疑。
4、父母对处罚要达成统一。父母在处罚孩子的时候不能一个罚一个护(求情),防止孩子发现可乘之机钻空子,挑起父母之间的战争,自己在一旁看热闹。
5、家庭规定针对所有家庭成员。规定必须针对所有家庭成员,不能双重标准,这样不仅加强了规则的权威性,还提高了孩子的参与性,提高了遵守规则的兴趣。
6、父母以身作则父母在出错的时候要勇于承担责任,为孩子做好表率,“言传不如身教”,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孩子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榜样”学习来的,在家庭中父母就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因此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为孩子做个好榜样。
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王国里有一座高大漂亮的木头房子,房子里生活着快乐的狗熊一家,家里有魁梧健壮的爸爸,温柔善良的妈妈,和两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这两个孩子是双胞胎,长得一模一样,爸爸妈妈都分不出来。她们一个叫啦啦,是妹妹,一个叫来来,是姐姐。在她们身上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啦啦和来来是双胞胎,她们长得一模一样,爸爸妈妈都分不出来。有一天,森林里下起了大雨,啦拉和来来不能出去玩,她们就在家里玩游戏。她们把自己的玩具全都拿了出来,(让你的孩子也猜猜都有什么玩具)有布娃娃、玩具狗、玩具熊、书、卡片、积木、小汽车、消防车、警车、救护车、拼图等等,这些玩具堆得到处都是,连走路的地方都没有了。爸爸妈妈看到刚刚打扫过的房间变成这么乱,心里有些不高兴了。
爸爸说:“啦啦、来来,能不能帮爸爸妈妈把你们玩好的玩具收拾起来呢?”“不好,我们还没有玩好呢,”啦啦说。
“是吗?那你们什么时候玩好呢?”
“我们也不知道。”
“这样吧,再给你们五分钟的时间,过了五分钟我们就一起收拾玩具的游戏,好吗?”爸爸说。
“好的。”
五分钟的时间到了,爸爸妈妈又来了,“孩子们,五分钟到了,我们该玩收拾玩具的游戏了。”
啦啦、来来是说话算数的孩子,她们看时间到了,就和爸爸妈妈一起收拾玩具。玩具被放回了它们的家,一个大大的箱子。不一会儿,玩具就收拾好了,房间里又恢复了干净和整洁。
“我们收拾好玩具了,我们成功了。”啦啦、来来和爸爸妈妈高兴的一起击掌,“啪、啪、啪”。
玩好收拾玩具的游戏,爸爸对啦啦和来来说:“孩子们从今天开始咱们家要制定一些家庭成员必须遵守的规矩。”
“是什么规矩呢?”
爸爸伸出一根手指,说:“第一条,每次玩过的玩具必须自己收拾起来,不能弄得到处都是。”
爸爸再伸出第二根手指,说:“第二条,每天自己吃饭,不能剩饭剩菜。”
爸爸又伸出第三根手指,说:“第三条,每天吃东西之前要洗手,上完厕所也要洗手。”
爸爸又伸出第四根手指,说:“第四条,每天只能在规定的时间看电视,不能看太长时间。”
爸爸伸出第五根手指,说:“第五条,每天九点钟之前自己睡觉,早睡早起。”
“怎么多规定啊,”啦啦和来来有些抱怨。
爸爸伸出一只手掌来,晃了晃五根指头说:“不多,只有五条规定,如果遵守规定,每次都可以奖励一颗红色的五角星。”
啦啦来来非常喜欢红色五角星,她们听说可以奖励五角星都拼命点头说,“可以奖励五角星的,我们愿意。”“如果完不成怎么办呢?”爸爸又问。啦啦和来来想了想说:“就去掉一颗五角星。”“好的,我同意。”爸爸说,“我们再说一遍我们的规定吧,你们跟着爸爸一起念,一定要记住啊”爸爸一边说,一边伸出一根手指,说:“第一条,每次玩过的玩具必须自己收拾起来,不能弄得到处都是。”
啦啦和来来也学着爸爸的样子伸出一根手指说:“第一条,每次玩过的玩具必须自己收拾起来,不能弄得到处都是。”(让你的孩子一起做、一起念)
爸爸再伸出第二根手指,说:“第二条,每天自己吃饭,不能剩饭剩菜。”啦啦和来来也学着爸爸的样子伸出二根手指说:“第二条,每天自己吃饭,不能剩饭剩菜。”
爸爸又伸出第三根手指,说:“第三条,每天吃东西之前要洗手,上完厕所也要洗手。”啦啦和来来也学着爸爸的样子伸出三根手指,说:“第三条,每天吃东西之前要洗手,上完厕所也要洗手。”
爸爸又伸出第四根手指,说:“第四条,每天只能在规定的时间看电视,不能看太长时间。”啦啦和来来伸出第四根手指,说:“第四条,每天只能在规定的时间看电视,不能看太长时间。”
爸爸伸出第五根手指,说:“第五条,每天九点钟之前睡觉,早睡早起。”啦啦和来来伸出第五根手指,说:“第五条,每天九点钟之前睡觉,早睡早起。”“好了,你们记住了吗?”爸爸问。啦啦、来来大声回答道:“记住了。”“那你们自己背一遍。”啦啦、来来伸出手,一根手指一根手指地大声背了一遍。“爸爸很高兴你们都记住了,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遵守这五条规定了,不仅你们要遵守,爸爸妈妈也要遵守,如果爸爸妈妈不遵守,你们也可以惩罚爸爸妈妈,给我们记黑五角星,好不好?”“好的,”啦拉和来来没想到自己还可以监督爸爸妈妈,给爸爸妈妈记黑五角星,觉得这个规定很有意思。“好,我们拉勾、击掌吧。”爸爸和啦啦、来来拉了勾,又击了掌,表示一定遵守规定。爸爸又带着啦啦、来来找来了一张大纸板,他们在上面写下了五条规定和他们的名字,画下了他们的头像,然后挂在了大门上,这样每天他们从大门经过的时候都可以看到大纸板,比一比纸板上的五角星谁的多。
故事的启示:制定家庭规定是家长教养孩子时常用的方法,因为家庭规则可以使孩子获得方向感和参与感,可是有的父母感到自己制定的规定开始时对孩子还有一些作用,后来就得不到孩子的遵守了,父母们也不知道上为什么?
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前道德阶段(2—4岁),这一阶段儿童没有真正的道德观念,他们并不清楚“对”与“错”,“真”与“假”之间的差别,二是道德实在论阶段(5—7岁),也称他律阶段,这一阶段孩子认为规则是权威指定的,不能违反,他们判断行为好坏只依据行为的后果,而不是行为者的意图和动机。三是道德相对阶段(8—9岁),也称道德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判断行为好坏时不仅依据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者的意图和动机。四是道德推理期,这时他们能够想象游戏过程中可能的假设情境,并创造出新的规则。
从以上理论可以看出在孩子8岁以前是道德他律阶段,他们为规则是权威指定的,不能违反的,父母、老师、警察就是他们心目中的权威。家庭中父母如果不具有权威性或家庭规定执行过程当中随意性比较大,就会颠覆掉孩子心目中对家庭规定权威感,自然也就不会遵守了。孩子的这种情况类似于行人穿红灯、乱栓马路的现象。
家长在制定家庭规则时要掌握以下原则:
1、条款不易过多。一般家庭规则的条款在5—10条为最佳,用每一根手指代替一条规则,手脑共用加深记忆(多感官共用是增强记忆力的好方法)。有些家长制定规则时一口气会列十几条,甚至几十条,孩子连记都记不住,更不用说遵守了。
2、条款用词要易懂易记。
3、家庭规则要严格执行,奖罚分明。上至国家法律,下至家庭规则,如果不能严格执行就犹如一纸空文,形同需设,所以家长在执行规定时,切忌随意,避免孩子对规则的权威性产生质疑。
4、父母对处罚要达成统一。父母在处罚孩子的时候不能一个罚一个护(求情),防止孩子发现可乘之机钻空子,挑起父母之间的战争,自己在一旁看热闹。
5、家庭规定针对所有家庭成员。规定必须针对所有家庭成员,不能双重标准,这样不仅加强了规则的权威性,还提高了孩子的参与性,提高了遵守规则的兴趣。
6、父母以身作则父母在出错的时候要勇于承担责任,为孩子做好表率,“言传不如身教”,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孩子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榜样”学习来的,在家庭中父母就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因此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为孩子做个好榜样。
更多推荐
童话故事——家里的规定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