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期,在建康白马寺有一个叫支道林的和尚。这个支道林俗姓关,出家后就改姓支,名遁,道林是他的字。
  支道林是河南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人,也有人说他是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
  支道林从小就聪明机灵,悟性极佳,而且饱读诗书,通晓诸子百家之言。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能领会深奥的哲学道理,因此很受当时名士王濛等人的赏识。支道林曾一度隐居山林,潜心研究佛经,深谙佛经义理。二十五岁出家后,每次讲经的时候,他的分析都独树一帜,为其他僧众所不及。
  他的许多新奇的言论引起一代名士谢安的注意。当时,其他名士也相继与他交往,如王羲之、许询、王洽等等。这时候的支道林在与名士的交往中,对《庄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庄子》是战国时著名思想家、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周的代表作,又称《南华经》,其既继承了老子的道家文化思想传统,又阐述了庄子不同于其他诸子的哲学思想,包藏了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后人注解颇多,晋代的名家向秀和郭象曾为《庄子》作注,该注本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后来人们一谈起《庄子》,都纷纷引用向秀和郭象的注解。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一直以来也是名流学士辨析讨论的焦点。当时许多著名的学者都挖空心思深入钻研体味这篇文章包含的道理,但没有超出郭象、向秀的见解。
  有一次,支道林与一些社会名士在建康白马寺中聊天,当他们谈到《庄子•逍遥游》时,支道林开始只是坐在一边凝神静听别人的言论,自己不发一言,后来见众人所谈都是出自郭象和向秀的注解,并无新意,就连连摇头并打断人们的话,说出了自己对《逍遥游》的见解和体会。事后,支道林以他独到的见解为《庄子•逍遥游》重新作注,赋予它新意。
  支道林的《逍遥游》注释大大超出郭象、向秀的解释,树立了一种新的见解,众人一听,都很惊异,但细想之下,又觉得颇有道理,超出许多著名学者的认识。于是,后来人们就借用支道林的看法来解释《逍遥游》了。
  支道林这种不沿袭旧人观点,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做法也被称为标新立异。
  【启示】标新异其实就是一种改革、一种创新、一种别出心裁。支道林之所以能用新的认识来解释《逍遥游》,并获得众人的认同,是因为他饱读诗书,通晓庄子百家之言,这可以说是他创新的基础。因此,创新不仅需要勇气,而且需要实力。如果没有深厚的功力作为基础,是不可能有所突破的。即使勉强提出一些新想法,也多是稚嫩之作,注定要被实践所淘汰。
  生活不是空洞的,是现实的,服刑人员无论对未来生活什么样的期盼,都必须要有过硬的本领去驾驭,现在能力差一点不要紧,要紧的是不要停留在空想上,而是针对自己不行的方面抓紧学习,及时补充与完善,真正学到和掌握真本领,才会获得收获和成就。

更多推荐

治学励志故事——支道林标新立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