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事如神
【解释】料:预料。预料事情象神仙一样准确。形容预料事情非常准确。
【出自】宋•杨万里《提刑徽猷检正王公墓志铭》:“公器识宏深,襟度宽博,议论施加人数等,料事如神,物无遁情。”
【示例】我又不能~,除了硬挺之外,总不免要吃点小亏。◎清•吴趼人《近十年之怪现状》第四回
【近义词】心中有数、先见之明
【反义词】鼠目寸光、目光如豆
足智多谋
【解释】足:充实,足够;智:聪明、智慧;谋:计谋。富有智慧,善于谋划。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
【出自】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一折:“此人足智多谋,可与共事。”
【示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近义词】智谋过人、大智若愚、诡计多端
【反义词】愚昧无知、愚不可及、束手无策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融会贯通
【解释】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自】《朱子全书•学三》:“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示例】要没有活泼的想象力,就只能做出点滴的饾饤的工作,决不能~的。◎朱自清《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近义词】举一反三、豁然贯通
【反义词】望文生义、生吞活剥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学贯中西
【解释】形容学问贯通了中国和西方的种种知识。
【出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一回:“本领事久闻这位某观察,是曾经某制军保举过他留心时务、学贯中西的。”
【示例】曹汝霖、章宗祥都是~的人物,但结果却都做卖国害民的事。(冯玉祥《我的生活》第二十八章)
【近义词】学富五车
【反义词】不学无术、目不识丁
博古通今
【解释】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
【出自】《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示例】你向有才女之名,最是~。◎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回
【近义词】满腹经纶、真才实学、见多识广
【反义词】不学无术、寡见少闻、孤陋寡闻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称颂人
才华横溢
【解释】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多指文学艺术方面而言,很有才华。
【示例】他从小就流露出才华横溢的天资来。
【近义词】才华盖世
【反义词】才疏学浅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很有才华的人
出类拔萃
【解释】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示例】而在那海一样的人民当中,到处都有~的劳动英雄,这些英雄本身就是人民当中开出的鲜艳花朵。◎杨朔《迎春词》
【近义词】鹤立鸡群、超群绝伦
【反义词】滥竽充数、碌碌无能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用于人或事物
博大精深
【解释】博:广,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出自】明•姜世昌《〈逸周书〉序》:“迄今读书,若揭日月而行千载,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学者所及。”
【示例】瑚之为学,~,以经世自任。◎《清史稿•陆世仪传》
【近义词】博学多才、经天纬地
【反义词】才疏学浅、不学无术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用于人的思想与知识等
集思广益
【解释】集:集中;思:思考,意见;广:扩大。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示例】便凡闻有奇奢异能之士,都想请来,也是~的意思。◎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三回
【近义词】群策群力、广开言路
【反义词】一意孤行、独断专行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举一反三
【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示例】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的效验。◎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四回
【近义词】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反义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描写人物仪态、风貌:
憨态可掬
【解释】可掬:可以用手捧取。憨态:形容天真而显傻气。形容天真而显傻气顽皮娇痴、单纯幼稚的样子充溢在外,很招人喜爱。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种梨》:“乡人馈馈,憨状可掬,其见笑于市人,有以哉。”
【例句】大熊猫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很是招人喜爱!
【近义词】憨厚可亲、憨态怜人、憨厚怡人、憨厚可爱、朴实淳厚
文质彬彬
【解释】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近义词】温文尔雅、彬彬有礼
【反义词】野调无腔、出言不逊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用于男性
风度翩翩
【解释】风度:风采气度,指美好的举止姿态;翩翩:文雅的样子。举止文雅优美。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新唐书•张九龄传》:“风度能若张九龄乎?”
【近义词】风华正茂
【反义词】尖嘴猴腮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男子
相貌堂堂
【解释】形容人的仪表端正魁梧。
【出自】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四回:“御弟相貌堂堂,丰姿英俊,诚是天朝上国之男儿,南赡中华之人物。”
落落大方
【解释】落落:坦率,开朗的样子。形容言谈举止自然大方。
【出自】郭沫若《蔡文姬》第四幕:“对于我们也是非常宽大的。还有他的夫人也落落大方。”
【近义词】雍容大雅
【反义词】缩手缩脚、局促不安、扭扭捏捏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斗志昂扬
【解释】昂扬:情绪高涨。斗争的意志旺盛。
【出自】毛泽东《介绍一个合作社》:“从来也没有看见人民群众象现在这样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意气风发。”
【近义词】意气风发、生气勃勃、生龙活虎
【反义词】精疲力竭、委靡不振、无精打采、师老兵疲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形容人的精神
意气风发
【解释】意气:意志和气概;风发:象风吹一样迅猛。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
【示例】伟大的中国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地建设自己的祖国。
【近义词】神采飞扬、意气焕发、英姿飒爽
【反义词】精神不振、心灰意冷、垂头丧气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威风凛凛
【解释】威风:威严的气概;凛凛:严肃,可敬畏的样子。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回:“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
【近义词】英姿勃勃、气势汹汹
【反义词】文质彬彬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用于人
容光焕发
【解释】容光:脸上的光彩;焕发:光彩四射的样子。形容身体好,精神饱满。
【出自】方纪《歌声和笛音》:“我望着他那年青的,容光焕发,毫无倦色的脸,不知怎么,竟想伸手去抚摸他的孩子般的蓬松的头发。”
【近义词】精神抖擞、神采奕奕
【反义词】垂头丧气、筋疲力尽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神采奕奕
【解释】奕奕:精神焕发的样子。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出自】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玩具•晋唐小楷真迹》:“韩宗伯所藏曹娥碑,为右军真迹。绢素稍暗,字亦惨淡。细视良久,则笔意透出绢外,神采奕然。”
【示例】我在底下看着,果然~。(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七回)
【近义词】精神焕发、神采飞扬、精神百倍
【反义词】无精打采、萎靡不振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描写人物神情、情绪:
悠然自得
【解释】悠然:闲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舒适。形容悠闲而舒适。
【出自】唐•房玄龄等《晋书•苻坚载记•附王猛》:“自不参其神契,略不与交通,是以浮华之士咸轻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怀。”
【示例】荒凉的甲板上,只有~的水手们。◎华而实《汉衣冠》八
【近义词】逍遥自在泰然自若怡然自乐闲云野鹤
【反义词】若有所失惊慌失措忐忑不安
眉飞色舞
【解释】色:脸色。形容人得意兴奋的样子。
【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二回:“余荩臣一听‘明保’二字,正是他心上最为关切之事,不禁眉飞色舞。”
【近义词】眉开眼笑
【反义词】愁眉苦脸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形容人得意的神态
喜笑颜开
【解释】颜开:脸面舒开,指笑容。形容心里高兴,满面笑容。
【出自】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九回:“穿过牌楼,人来人往,莫不喜笑颜开。”
【近义词】笑逐颜开、笑容可掬
【反义词】愁肠百结、忧心忡忡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神采奕奕
【解释】奕奕:精神焕发的样子。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出自】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玩具•晋唐小楷真迹》:“韩宗伯所藏曹娥碑,为右军真迹。绢素稍暗,字亦惨淡。细视良久,则笔意透出绢外,神采奕然。”
【示例】我在底下看着,果然~。(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七回)
【近义词】精神焕发、神采飞扬、精神百倍
【反义词】无精打采、萎靡不振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欣喜若狂
【解释】欣喜:快乐;若:好象;狂:失去控制。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出自】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护军女》:“少年得其应答,惊喜若狂。”
【示例】全班同学~,向取得第一名的同学庆祝。
【近义词】欢天喜地、喜不自禁、喜出望外
【反义词】肝肠寸断、心如刀割、痛不欲生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的狂喜心情
呆若木鸡
【解释】呆:傻,发愣的样子。呆得象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出自】《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示例】匪首侯殿坤,在得知这个噩耗之后,特别是知道了老妖道的落网后,当即~。
【近义词】呆头呆脑、目瞪口呆
【反义词】活泼可爱、神色自若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贬义
喜出望外
【解释】望:希望,意料。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出自】宋•苏轼《与李之仪书》:“契阔八年,岂谓复有见日?渐近中原,辱书尤数,喜出望外。”
【示例】这可真叫他~。◎沙汀《催粮》
【近义词】大喜过望、喜从天降
【反义词】祸不单行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垂头丧气
【解释】垂头:耷拉着脑袋;丧气:神情沮丧。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蘼不振的样子。
【出自】唐•韩愈《送穷文》:“主人于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
【示例】李德才一口回绝说情的事,运涛~走出来。◎梁斌《红旗谱》十三
【近义词】灰心丧气、无精打采
【反义词】趾高气昂、得意洋洋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受挫折无精打采的样子
无动于衷
【解释】衷:内心。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毫无感触,漠然置之。
【出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闻之漠然良久,若不能无动于衷者。”
【示例】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神圣的抗战,死了那幺多的人,流了那幺多的血,他都~。”
【近义词】不动声色、麻木不仁
【反义词】感人肺腑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
勃然大怒
【解释】勃然:突然。突然变脸大发脾气。
【出自】汉•班固《汉书•谷永传》:“是故皇天勃然发怒,甲乙之间,暴风三溱拔树折木。”
【示例】周瑜听罢,~。◎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
【近义词】雷霆大发、暴跳如雷、怒发冲冠
【反义词】和颜悦色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用于人突然生气变脸色
【解释】料:预料。预料事情象神仙一样准确。形容预料事情非常准确。
【出自】宋•杨万里《提刑徽猷检正王公墓志铭》:“公器识宏深,襟度宽博,议论施加人数等,料事如神,物无遁情。”
【示例】我又不能~,除了硬挺之外,总不免要吃点小亏。◎清•吴趼人《近十年之怪现状》第四回
【近义词】心中有数、先见之明
【反义词】鼠目寸光、目光如豆
足智多谋
【解释】足:充实,足够;智:聪明、智慧;谋:计谋。富有智慧,善于谋划。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
【出自】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一折:“此人足智多谋,可与共事。”
【示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近义词】智谋过人、大智若愚、诡计多端
【反义词】愚昧无知、愚不可及、束手无策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融会贯通
【解释】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自】《朱子全书•学三》:“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示例】要没有活泼的想象力,就只能做出点滴的饾饤的工作,决不能~的。◎朱自清《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近义词】举一反三、豁然贯通
【反义词】望文生义、生吞活剥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学贯中西
【解释】形容学问贯通了中国和西方的种种知识。
【出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一回:“本领事久闻这位某观察,是曾经某制军保举过他留心时务、学贯中西的。”
【示例】曹汝霖、章宗祥都是~的人物,但结果却都做卖国害民的事。(冯玉祥《我的生活》第二十八章)
【近义词】学富五车
【反义词】不学无术、目不识丁
博古通今
【解释】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
【出自】《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示例】你向有才女之名,最是~。◎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回
【近义词】满腹经纶、真才实学、见多识广
【反义词】不学无术、寡见少闻、孤陋寡闻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称颂人
才华横溢
【解释】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多指文学艺术方面而言,很有才华。
【示例】他从小就流露出才华横溢的天资来。
【近义词】才华盖世
【反义词】才疏学浅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很有才华的人
出类拔萃
【解释】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示例】而在那海一样的人民当中,到处都有~的劳动英雄,这些英雄本身就是人民当中开出的鲜艳花朵。◎杨朔《迎春词》
【近义词】鹤立鸡群、超群绝伦
【反义词】滥竽充数、碌碌无能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用于人或事物
博大精深
【解释】博:广,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出自】明•姜世昌《〈逸周书〉序》:“迄今读书,若揭日月而行千载,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学者所及。”
【示例】瑚之为学,~,以经世自任。◎《清史稿•陆世仪传》
【近义词】博学多才、经天纬地
【反义词】才疏学浅、不学无术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用于人的思想与知识等
集思广益
【解释】集:集中;思:思考,意见;广:扩大。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示例】便凡闻有奇奢异能之士,都想请来,也是~的意思。◎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三回
【近义词】群策群力、广开言路
【反义词】一意孤行、独断专行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举一反三
【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示例】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的效验。◎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四回
【近义词】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反义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描写人物仪态、风貌:
憨态可掬
【解释】可掬:可以用手捧取。憨态:形容天真而显傻气。形容天真而显傻气顽皮娇痴、单纯幼稚的样子充溢在外,很招人喜爱。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种梨》:“乡人馈馈,憨状可掬,其见笑于市人,有以哉。”
【例句】大熊猫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很是招人喜爱!
【近义词】憨厚可亲、憨态怜人、憨厚怡人、憨厚可爱、朴实淳厚
文质彬彬
【解释】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近义词】温文尔雅、彬彬有礼
【反义词】野调无腔、出言不逊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用于男性
风度翩翩
【解释】风度:风采气度,指美好的举止姿态;翩翩:文雅的样子。举止文雅优美。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新唐书•张九龄传》:“风度能若张九龄乎?”
【近义词】风华正茂
【反义词】尖嘴猴腮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男子
相貌堂堂
【解释】形容人的仪表端正魁梧。
【出自】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四回:“御弟相貌堂堂,丰姿英俊,诚是天朝上国之男儿,南赡中华之人物。”
落落大方
【解释】落落:坦率,开朗的样子。形容言谈举止自然大方。
【出自】郭沫若《蔡文姬》第四幕:“对于我们也是非常宽大的。还有他的夫人也落落大方。”
【近义词】雍容大雅
【反义词】缩手缩脚、局促不安、扭扭捏捏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斗志昂扬
【解释】昂扬:情绪高涨。斗争的意志旺盛。
【出自】毛泽东《介绍一个合作社》:“从来也没有看见人民群众象现在这样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意气风发。”
【近义词】意气风发、生气勃勃、生龙活虎
【反义词】精疲力竭、委靡不振、无精打采、师老兵疲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形容人的精神
意气风发
【解释】意气:意志和气概;风发:象风吹一样迅猛。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
【示例】伟大的中国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地建设自己的祖国。
【近义词】神采飞扬、意气焕发、英姿飒爽
【反义词】精神不振、心灰意冷、垂头丧气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威风凛凛
【解释】威风:威严的气概;凛凛:严肃,可敬畏的样子。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回:“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
【近义词】英姿勃勃、气势汹汹
【反义词】文质彬彬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用于人
容光焕发
【解释】容光:脸上的光彩;焕发:光彩四射的样子。形容身体好,精神饱满。
【出自】方纪《歌声和笛音》:“我望着他那年青的,容光焕发,毫无倦色的脸,不知怎么,竟想伸手去抚摸他的孩子般的蓬松的头发。”
【近义词】精神抖擞、神采奕奕
【反义词】垂头丧气、筋疲力尽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神采奕奕
【解释】奕奕:精神焕发的样子。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出自】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玩具•晋唐小楷真迹》:“韩宗伯所藏曹娥碑,为右军真迹。绢素稍暗,字亦惨淡。细视良久,则笔意透出绢外,神采奕然。”
【示例】我在底下看着,果然~。(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七回)
【近义词】精神焕发、神采飞扬、精神百倍
【反义词】无精打采、萎靡不振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描写人物神情、情绪:
悠然自得
【解释】悠然:闲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舒适。形容悠闲而舒适。
【出自】唐•房玄龄等《晋书•苻坚载记•附王猛》:“自不参其神契,略不与交通,是以浮华之士咸轻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怀。”
【示例】荒凉的甲板上,只有~的水手们。◎华而实《汉衣冠》八
【近义词】逍遥自在泰然自若怡然自乐闲云野鹤
【反义词】若有所失惊慌失措忐忑不安
眉飞色舞
【解释】色:脸色。形容人得意兴奋的样子。
【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二回:“余荩臣一听‘明保’二字,正是他心上最为关切之事,不禁眉飞色舞。”
【近义词】眉开眼笑
【反义词】愁眉苦脸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形容人得意的神态
喜笑颜开
【解释】颜开:脸面舒开,指笑容。形容心里高兴,满面笑容。
【出自】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九回:“穿过牌楼,人来人往,莫不喜笑颜开。”
【近义词】笑逐颜开、笑容可掬
【反义词】愁肠百结、忧心忡忡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神采奕奕
【解释】奕奕:精神焕发的样子。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出自】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玩具•晋唐小楷真迹》:“韩宗伯所藏曹娥碑,为右军真迹。绢素稍暗,字亦惨淡。细视良久,则笔意透出绢外,神采奕然。”
【示例】我在底下看着,果然~。(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七回)
【近义词】精神焕发、神采飞扬、精神百倍
【反义词】无精打采、萎靡不振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欣喜若狂
【解释】欣喜:快乐;若:好象;狂:失去控制。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出自】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护军女》:“少年得其应答,惊喜若狂。”
【示例】全班同学~,向取得第一名的同学庆祝。
【近义词】欢天喜地、喜不自禁、喜出望外
【反义词】肝肠寸断、心如刀割、痛不欲生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的狂喜心情
呆若木鸡
【解释】呆:傻,发愣的样子。呆得象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出自】《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示例】匪首侯殿坤,在得知这个噩耗之后,特别是知道了老妖道的落网后,当即~。
【近义词】呆头呆脑、目瞪口呆
【反义词】活泼可爱、神色自若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贬义
喜出望外
【解释】望:希望,意料。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出自】宋•苏轼《与李之仪书》:“契阔八年,岂谓复有见日?渐近中原,辱书尤数,喜出望外。”
【示例】这可真叫他~。◎沙汀《催粮》
【近义词】大喜过望、喜从天降
【反义词】祸不单行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垂头丧气
【解释】垂头:耷拉着脑袋;丧气:神情沮丧。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蘼不振的样子。
【出自】唐•韩愈《送穷文》:“主人于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
【示例】李德才一口回绝说情的事,运涛~走出来。◎梁斌《红旗谱》十三
【近义词】灰心丧气、无精打采
【反义词】趾高气昂、得意洋洋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受挫折无精打采的样子
无动于衷
【解释】衷:内心。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毫无感触,漠然置之。
【出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闻之漠然良久,若不能无动于衷者。”
【示例】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神圣的抗战,死了那幺多的人,流了那幺多的血,他都~。”
【近义词】不动声色、麻木不仁
【反义词】感人肺腑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
勃然大怒
【解释】勃然:突然。突然变脸大发脾气。
【出自】汉•班固《汉书•谷永传》:“是故皇天勃然发怒,甲乙之间,暴风三溱拔树折木。”
【示例】周瑜听罢,~。◎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
【近义词】雷霆大发、暴跳如雷、怒发冲冠
【反义词】和颜悦色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用于人突然生气变脸色
更多推荐
小升初成语汇总(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