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她与牛郎私自相爱,被王母娘娘拆散,经过不断抗争,才获得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晚上和牛郎在银河的鹊桥上相会的权利。每到这天晚上,凡间的妇女便向织女祈求,希望自己也能像她那样有一双灵巧的手,有一颗聪慧的心,能够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从此,“七夕”就成了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
唐朝有个叫郑采娘的女子,每年七夕都要向织女祈求。这年七夕又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采娘设案焚香,独自进行祭拜仪式。不一会儿,她似乎听到空中有什么动静,不由瞪大眼睛,只见一溜华丽的车辆,遮住了天空。在中间那辆最精致的车上,坐着一位仪态高雅的女子,穿着彩霞似的轻柔衣裳。她走下车来,笑着说:“我就是织女,你要祈求什么福气呢?”
采娘一听,高兴极了,跪在地上,激动地说:“我希望有一双巧手。”于是,织女就拿出一根大约一寸来长的金针,放到采娘手里,并叮嘱道:“你把金针别在裙子里。三天之内,自己一人呆在一间屋子内,不要说话。”采娘连连叩谢,等她抬头时,发现天边空荡荡的,车辆、仙女全都不见了。这一切真像一场梦啊!采娘揉了揉眼,当她看到自己手上的金针时,才明白一切都是真的,于是,她朝天空又拜了几拜。
一连三天,采娘都非常谨慎地按织女的嘱咐去做了。三天后,采娘走出屋子,开始织布绣花,飞针走线,果然手巧无比。
金代文学家元好问有感于这个传说,写了首诗,诗云:“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说的是刺绣工艺的高超技巧与针法,定要秘而不传。但是综观元好问的一生,我们发现,他一直在“金针度人”,启迪后学。
元好问是金朝最有成就的文史学家。他学识渊博,著述丰富,援引后进,为官清正,在金元文坛上首屈一指,即使至明清,能与他相提并论的学者也难得一二,被他的学生、师友及后人尊称为“一代宗匠”。
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年),蒙古兵攻破汴京,元好问立即向时任蒙古国中书令的耶律楚材推荐了五十四个中原名士,请耶律楚材对他们予以保护和任用。而元好问教育或指导文坛名人如郝经、王恽、王思廉、孟琪、徐琰等人的事迹,尤其是他对剧作家白朴的教育与关爱一直传为文坛佳话。据说,白朴之所以能成为“元曲四大家”之一,与元好问“金针度人”是分不开的。
【启示】织女“金针度人”,郑采娘得到一双巧手;元好问“金针度人”,启迪后学,不仅引领后辈学人走进了圣洁的艺术殿堂,而且使白朴成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泽及后人。我们也应该具有“金针度人”的心胸,将自己知识传授他人,与人交流,使那些技巧和经验更好地发挥作用。
服刑人员在改造中同样可以“金针度人”,如传授文化知识、传授写作技巧、传授生产技能等。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自己,净化心灵。
唐朝有个叫郑采娘的女子,每年七夕都要向织女祈求。这年七夕又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采娘设案焚香,独自进行祭拜仪式。不一会儿,她似乎听到空中有什么动静,不由瞪大眼睛,只见一溜华丽的车辆,遮住了天空。在中间那辆最精致的车上,坐着一位仪态高雅的女子,穿着彩霞似的轻柔衣裳。她走下车来,笑着说:“我就是织女,你要祈求什么福气呢?”
采娘一听,高兴极了,跪在地上,激动地说:“我希望有一双巧手。”于是,织女就拿出一根大约一寸来长的金针,放到采娘手里,并叮嘱道:“你把金针别在裙子里。三天之内,自己一人呆在一间屋子内,不要说话。”采娘连连叩谢,等她抬头时,发现天边空荡荡的,车辆、仙女全都不见了。这一切真像一场梦啊!采娘揉了揉眼,当她看到自己手上的金针时,才明白一切都是真的,于是,她朝天空又拜了几拜。
一连三天,采娘都非常谨慎地按织女的嘱咐去做了。三天后,采娘走出屋子,开始织布绣花,飞针走线,果然手巧无比。
金代文学家元好问有感于这个传说,写了首诗,诗云:“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说的是刺绣工艺的高超技巧与针法,定要秘而不传。但是综观元好问的一生,我们发现,他一直在“金针度人”,启迪后学。
元好问是金朝最有成就的文史学家。他学识渊博,著述丰富,援引后进,为官清正,在金元文坛上首屈一指,即使至明清,能与他相提并论的学者也难得一二,被他的学生、师友及后人尊称为“一代宗匠”。
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年),蒙古兵攻破汴京,元好问立即向时任蒙古国中书令的耶律楚材推荐了五十四个中原名士,请耶律楚材对他们予以保护和任用。而元好问教育或指导文坛名人如郝经、王恽、王思廉、孟琪、徐琰等人的事迹,尤其是他对剧作家白朴的教育与关爱一直传为文坛佳话。据说,白朴之所以能成为“元曲四大家”之一,与元好问“金针度人”是分不开的。
【启示】织女“金针度人”,郑采娘得到一双巧手;元好问“金针度人”,启迪后学,不仅引领后辈学人走进了圣洁的艺术殿堂,而且使白朴成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泽及后人。我们也应该具有“金针度人”的心胸,将自己知识传授他人,与人交流,使那些技巧和经验更好地发挥作用。
服刑人员在改造中同样可以“金针度人”,如传授文化知识、传授写作技巧、传授生产技能等。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自己,净化心灵。
更多推荐
治学励志故事——郑采娘金针度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