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赞别人的善行,本身也是做善事,当别人知道后会更加努力,知道自己的善行被传开以后,会警惕自己,会思考自己不断提升,自己会再接再厉,在称赞别人时,自己做了好事,同时也告诉自己向其学习,但很多人,为善让人知道,就不好啦,这是名利心在作怪,善有真善,假善,阴善,阳善。我们看看《了凡四训》中中峰禅师怎么说的,“凡是有益于人的是善,只利己的是恶”。有益于人,就是骂人打人都是善的。利人的就是公,公就是真;利己的就是私,私就是假。从全心出发的是真,表面上装做行善形式的是假。
  "什么叫做端、曲呢?"凡是想做好事,决不可被耳目所迷,随世俗见解,应从内心隐微处,默默审察,是不是纯粹从济世利人之心出发。如果这样,那就是端。假使有一毫沽名钓誉的媚世之心,那就是曲。完全是爱人之心的,就是端,行善而有一毫牢骚愤世之心,就是曲。纯是敬人之心的就是端,有一毫玩世不恭,侮弄世人之心的就是曲。这些都应该详细分辩的。
  "什么叫做阴、阳呢?"凡做了一件善事,为人们所知道的,叫做阳善;做了善事别人不知道的;这叫做阴德。阴德能转变自己的业力,能获得意料不到的幸福。阳善可得善报,并享受世间的名誉,被人称誉,美名远扬也是福,但必须名符其实;若是享大名,而实际上却没有真实德行的,就往往会得奇灾大祸。相反的,没有过咎的人而横被恶名的,他的子孙却往往会发达起来,所以阴阳之间,是很微妙的啊!
  "什么叫做是非?"鲁国的法律规定:鲁人有从诸侯那里替别人赎出姬妾,都得受政府的赏赐。子贡因为自己富有,赎了人而不受赏赐。孔子听到这件事,就极不高兴地说:''子贡做错了事啊!要知道圣人做的事,是可以移风易俗的;他的教导是可以为人作榜样,推行于百姓的,不只是求得自己一时的快意。如今鲁国人富的少,穷的多,如果以为受政府的赏赐为不廉,为不清高,怎么还会有人肯替别人相赎呢?从今以后,不会再有人愿向诸侯那里替别人赎人了''。有人失足落水,子路救了他的命。这人牵了一只牛谢子路,子路把牛接受下来。孔子听了,很高兴地说:''子路做得对!从今以后,各国就会有许多能够勇于救难的人了!"照世俗的眼光来看,子贡不接受赏赐是好的表现,子路受了别人的牛是不好的。可是孔子却赞美子路而斥责子贡。可知所行善事的功过得失,不应光从事情的本身来看,还得看它的影响及于当时和以后的,是利还是害,来加以区分和定论的。现行虽善,而其流风足以害人,那是似善而实非善。现在所做的虽似不善,而其流风足以济人,则其实却是善的。这是从是非一点而论,其它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都是应该考虑决择的。
  "什么叫做偏、正呢?"从前有一位吕文懿公,他辞了宰相的职位,告老返乡,人们都非常尊敬他。有一次,有个乡下人吃醉了,当着他的面,把他痛骂一顿,懿公无动于衷,面不改色,对他的仆人说:''吃醉了酒的人,不必与他计较。''把门一关,就避开了。过了一年以后,这个乡下人犯了死刑,关进监狱。吕公才懊梅地说:''假使我当时稍与计较,把他送进衙门惩戒一番,是可以做到小惩而大戒,就不会害他犯死罪了。我当时只顾自己存心于厚道,想不到却养成了他的罪恶习性,竞到了这样的地步。''这是以善心而做了坏事的一个例子。"还有以恶心而做善事的,如某一家大富户,有一次逢到荒年,穷人们白昼公开抢他家的米。他向政府去告状,政府不肯受理这件案子。穷人们因此更加嚣张。他就私自执行,把抢米的拿办困辱,人心才安定下来;不然,几乎酿成大乱了。善者为正,恶者为偏,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以善心而行恶事,这是正中之偏,以恶心而行善事的,是偏中之正,这是人所不知的。"因此,做一件事,应把动机与效果结合起来看。
  "什么叫做半、满呢?"从前有一个女子来到佛寺,想要布施供养,可是身边只有二文钱,就把这二文钱捐献了,寺里的方丈老和尚亲自替她忏悔。后来这个女子选进王宫,享受富贵,带了几千两的银子,又到这所佛寺来布施。老和尚叫他的徒弟替她"回向"就算了。这女子就问老和尚,我当初布施二文钱,老师父亲自替我忏悔,今天我布施数千两的银子,老师父倒不替我忏悔,这是什么缘故呢?老和尚说:''以前的二文钱;钱虽少而布施心很真,不是老僧亲自代为忏悔,不足以报德;今天钱虽多,而布施之心,不如前日的恳切,所以我派别人代为忏悔就可以了。''这是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的道理。
  "汉钟离传授丹法给吕祖。这丹法能点铁成金,可以济世。吕祖问道:''以后还会还原变成铁吗?''钟离说:''五百年后,当恢复本质。''吕祖说:''这就害了五百年以后的人了。我不愿学这样的法术。''钟离心中暗喜,说:''修仙要积三千功行,你这一句话,三千的功行已经圆满了。''"还有行善而心无所有,不见有人、我及所施之物的,这叫"三轮体空",也叫"一心清净",能这样行善的,就是所施的只有一斗米,也种无边的福,一文钱也可以消千劫之罪,所有善行都是圆满。倘使心着于善,斤斤计较得失,布施了万两黄金,也仅止于半善罢了。
  "什么叫做大、小呢?"从前卫仲达做官时,被摄引到冥司。冥司命下属官吏检呈有关他的善恶记录。但见恶录盈庭,而他的善录,仅如筷子大小罢了。取秤来秤,那盈庭的恶录反而比筷轻,而像筷子大小的一束善录反而重。"仲达说:''我的年龄还不到四十,哪有这么多的过恶呢?''冥官说:''一念不正即是恶,不一定要做。''因问善录轴里所记的是什么。冥官说:''朝庭曾计划兴建大工程,修三山石桥(这在封建时代要拉民工去服役的),你上疏拦阻,这轴里就是疏稿。''仲达说:''我虽谏阻,但是朝庭没有采纳,于事实上无所补救,我能有这样的善功吗?''冥官说:''朝廷虽没有采纳,但你的存心是为万民着想的。倘使朝廷接受了,那你的善功就要更大了。''所以凡是存心为天下国家着想的,那善虽小而大,倘使为了自己一身打算的,那善虽多也是少了。
  “人知之”,就是善的一面,当别人晓得以后也会很高兴。“愈思勉”,如果当事者他听到自己的善事传开之后,他自己也会警惕自己,自己会更再接再厉。因为人都有向上提升的欲念,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在这一生当中能不断不断的向上提升。所以当我们行善,如果别人晓得也没有关系,我们更应该警惕自己,再接再厉,再做得更好。另一方面,能让更多的人闻知善行,增加善心,培养和聚集更多的善的力量。当今社会的确存在着好事难做、好事不做、做了好事有后顾之忧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有了好人好事就更需要多报道和宣传。因为这能弘扬正气,让社会更加将和谐美好。
  但是不能有那种为善人知,为善就是要大庭广众都晓得自己为善的做法。为善不欲人知是最好的。当别人把你的善传开之后,我们更要谨慎自己,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反求诸己,希望自己能更好。所以“人知之,愈思勉”,当这些善良的一面、好的事情传开之后,肯定会有很多人来效法。
  我们举一个例子,如果你能把孝悌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听了有感受,他会起而效法,来行孝,对自己父母孝顺,这个就是好事一桩。看到别人有好的一面,我们一定要赞美,我们要把善良的一面更要加以发扬光大才是。

更多推荐

《弟子规》解读——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