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别人做一件事,首先问问自己愿不愿意做,如果自己不愿意做,也不要让人去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何我们要加于别人的言语,行为要先问这样的言语行为,对我能不能接受,不能就不要这样对待别人,明明很不想这件事情落到自己的身上,偏偏别人就会丢给你。我想很多大人都普遍有这样的感受。当你不管是言语或者事情要加诸于别人,譬如说你将要批评别人,要说别人不是的时候,你想一想。想什么?想一想对方,他是不是愿意接受你这样的批评?你这样讲他,他会不会难过?如果你自己是他,你肯定会难过。想到这里,就应该赶快停止。
平常我们都忽略了。没有这种反思的举动,往往看到了以后就加诸于别人,让别人痛苦,我们没有感觉。从来不去考虑它的后果是怎样的。所以这里也特别提醒到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每一个人都不希望不好的事情、不好的言语加诸在自己的身上,以同理之心,我们就要想到别人的感受,也不应该这样加诸于别人。
倘使我们自觉不能关爱他人的话,那就从根本开始,从推己及人开始。说话前,先衡量一下自己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能不能接受;办事前,先考虑一下他人能不能接受。只要有这样换位思考的习惯,在人际交往中就不至于得罪他人,最终导致自己和他人的双重痛苦。
当你自己也不愿意别人这样来对我的时候,就要及时的停止。不管事情也好,言语也好,我们都要三思而后行。不要乌鸦落到猪身上,看到别人黑,看不到自己黑。有很多人都喜欢讲究别人,说谁不孝,,谁对父母不好,我们自省一下,自己小心吗,自己对父母好吗。自己孝到什么程度,是真孝心,还是假的呢?能让父母发自内心的喜悦吗,不是买点东西就是孝哇,那是还账,那是回馈啊。
平常我们都忽略了。没有这种反思的举动,往往看到了以后就加诸于别人,让别人痛苦,我们没有感觉。从来不去考虑它的后果是怎样的。所以这里也特别提醒到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每一个人都不希望不好的事情、不好的言语加诸在自己的身上,以同理之心,我们就要想到别人的感受,也不应该这样加诸于别人。
倘使我们自觉不能关爱他人的话,那就从根本开始,从推己及人开始。说话前,先衡量一下自己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能不能接受;办事前,先考虑一下他人能不能接受。只要有这样换位思考的习惯,在人际交往中就不至于得罪他人,最终导致自己和他人的双重痛苦。
当你自己也不愿意别人这样来对我的时候,就要及时的停止。不管事情也好,言语也好,我们都要三思而后行。不要乌鸦落到猪身上,看到别人黑,看不到自己黑。有很多人都喜欢讲究别人,说谁不孝,,谁对父母不好,我们自省一下,自己小心吗,自己对父母好吗。自己孝到什么程度,是真孝心,还是假的呢?能让父母发自内心的喜悦吗,不是买点东西就是孝哇,那是还账,那是回馈啊。
更多推荐
《弟子规》解读——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