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杜尔伯特人游牧的地方,有一座高耸入云的纳德山。山顶终年积雪,云雾迷漫,泉水泛涌而成的山湖,清澈如镜,人们都说这是天神隐居的地方。一天,一位年轻的猎人在山顶湖岸忽然发现一群天女在湖中嬉戏,那婀娜的身姿、动人的笑语使猎人惊羡不已。他悄悄拿来一副套马的皮挎索隐身窥伺,天女们尽情地追逐戏耍,丝毫不觉。猎人飞来皮挎索套住其中一名天女,其他人惊慌躲入云端。猎人向被套的天女求爱,天女应允。但欢爱是短暂的,由于天上人间悬殊,两人当天便分手了。后来天女怀孕,重又回到与猎人相遇的山湖旁边,生下一个男孩。但是她不能在人间常住,将孩子放入自编的摇篮里挂在树上,又派一黄色小鸟日夜守护,为之鸣唱,然后悲痛地回到天上去了。
这时杜尔伯特的祖先们还没有自己的酋长,他们急切地盼望找到一名理想的首领。在一位"先知"的指引下,他们登上了纳德山,并顺着鸟鸣的方向,在山湖旁的树枝上找到了这个孩子。迎接的人们说:这是上天的恩赐。
杜尔伯特的祖先们异常高兴,欢天喜地地把孩子抬回部落里。后来孩子很快长成为一名身材魁梧的伟丈夫,创立了伟业,并成为绰罗斯家族的祖先。
这篇外国旅行家搜集整理后出版的口碑作品无疑在内容方面有了很大变异。但它的基本情节仍然反映了早期蒙古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很多方面,基调优美,想象丰富,是蒙古族族源神话传说中比较优秀的一篇。从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来看,正处于畜牧兼营狩猎的部落社会生活阶段。他们有强固的部落意识,希望产生自己英明的酋长,组织领导部落的生产和生活,保卫部落生命财产的安全。这时的部落酋长还不是世袭的,新酋长必须经"先知"(萨满巫师)的指点和确认才有合法地位,所以,这篇作品反映了古代蒙古人敬信萨满的意识形态,不仅认为他们的首领是天的恩赐,而且是通过人神的中介人萨满来付诸实现,这样的人才能是伟丈夫,成为部落的祖先。
杜尔伯特部是十六世纪初从四卫拉特之一的绰罗斯部分离出来的部落,绰罗斯部目即准噶尔部,由于首领姓绰罗斯,故又名"绰罗斯部"。如果再往上推,这四部就是元代的"斡亦刺",初居谦河流域(今叶尼塞河上游),以狩猎为生,为"林木中的百姓"的一部分。他们人数众多,有"秃绵(万)斡亦刺"之称,斡亦刺惕分为许多支,每一分支各有其名(见《民族词典》卫拉特条)。因此,从推源角度看,《天女之惠》自然是传述早期斡亦刺部落联盟中某一分支的族源传说,所以结尾归结为绰罗斯家族的祖先。从这一神话的母题结构来看,它与前节所述之《绰罗斯准噶尔的起源》神话有着内在的联系:婴儿在树上发现,并有神鸟守护。树木、摇篮(即银网)、神鸟,这就是两则神话的骨髓。实际上,《天女之惠》是由树木图腾鸟图腾神话变异而来。由于图腾信仰的逐渐衰落,父权时代的天命观兴起,"人"被得到尊重,再说祖先出于树木难免格格不入,所以,神话中的仙女代替了树木,套马的皮挎索等富有叫代特征的生产用具也出现于故事之中。如果进一步将"天女湖嬉戏"与布里亚特的天鹅崇拜的故事情节加以比较,它们仍然有着相似乃尔的互相转化的痕迹。因为这些山林部族都和高山、树木、禽鸟等自然实体有着密切联系,天女隐居的纳德山,天鹅栖居的浩特尔湖,两者的景色何其相似。这种峻峭秀美的自然景观最易萌发神仙幻化的奇特联想,可创作出许多优美动人的故事。关于仙女生子成为始祖的故事,在古代鲜卑也有类似的神话传说。例如《魏书》所叙圣武帝与天"受命相偶"婚媾得子为帝的故事与《天女之惠》相比,只是身份相同,求偶方式不同,其中心思想仍然是"神遇"、"天赐",表明其祖先来自天神,自应世世为帝,与(天女之惠)所表现的天命观如出一辙。
这时杜尔伯特的祖先们还没有自己的酋长,他们急切地盼望找到一名理想的首领。在一位"先知"的指引下,他们登上了纳德山,并顺着鸟鸣的方向,在山湖旁的树枝上找到了这个孩子。迎接的人们说:这是上天的恩赐。
杜尔伯特的祖先们异常高兴,欢天喜地地把孩子抬回部落里。后来孩子很快长成为一名身材魁梧的伟丈夫,创立了伟业,并成为绰罗斯家族的祖先。
这篇外国旅行家搜集整理后出版的口碑作品无疑在内容方面有了很大变异。但它的基本情节仍然反映了早期蒙古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很多方面,基调优美,想象丰富,是蒙古族族源神话传说中比较优秀的一篇。从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来看,正处于畜牧兼营狩猎的部落社会生活阶段。他们有强固的部落意识,希望产生自己英明的酋长,组织领导部落的生产和生活,保卫部落生命财产的安全。这时的部落酋长还不是世袭的,新酋长必须经"先知"(萨满巫师)的指点和确认才有合法地位,所以,这篇作品反映了古代蒙古人敬信萨满的意识形态,不仅认为他们的首领是天的恩赐,而且是通过人神的中介人萨满来付诸实现,这样的人才能是伟丈夫,成为部落的祖先。
杜尔伯特部是十六世纪初从四卫拉特之一的绰罗斯部分离出来的部落,绰罗斯部目即准噶尔部,由于首领姓绰罗斯,故又名"绰罗斯部"。如果再往上推,这四部就是元代的"斡亦刺",初居谦河流域(今叶尼塞河上游),以狩猎为生,为"林木中的百姓"的一部分。他们人数众多,有"秃绵(万)斡亦刺"之称,斡亦刺惕分为许多支,每一分支各有其名(见《民族词典》卫拉特条)。因此,从推源角度看,《天女之惠》自然是传述早期斡亦刺部落联盟中某一分支的族源传说,所以结尾归结为绰罗斯家族的祖先。从这一神话的母题结构来看,它与前节所述之《绰罗斯准噶尔的起源》神话有着内在的联系:婴儿在树上发现,并有神鸟守护。树木、摇篮(即银网)、神鸟,这就是两则神话的骨髓。实际上,《天女之惠》是由树木图腾鸟图腾神话变异而来。由于图腾信仰的逐渐衰落,父权时代的天命观兴起,"人"被得到尊重,再说祖先出于树木难免格格不入,所以,神话中的仙女代替了树木,套马的皮挎索等富有叫代特征的生产用具也出现于故事之中。如果进一步将"天女湖嬉戏"与布里亚特的天鹅崇拜的故事情节加以比较,它们仍然有着相似乃尔的互相转化的痕迹。因为这些山林部族都和高山、树木、禽鸟等自然实体有着密切联系,天女隐居的纳德山,天鹅栖居的浩特尔湖,两者的景色何其相似。这种峻峭秀美的自然景观最易萌发神仙幻化的奇特联想,可创作出许多优美动人的故事。关于仙女生子成为始祖的故事,在古代鲜卑也有类似的神话传说。例如《魏书》所叙圣武帝与天"受命相偶"婚媾得子为帝的故事与《天女之惠》相比,只是身份相同,求偶方式不同,其中心思想仍然是"神遇"、"天赐",表明其祖先来自天神,自应世世为帝,与(天女之惠)所表现的天命观如出一辙。
更多推荐
蒙古族民间传说——《天女之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