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曹、秤、砍、官、柱、杆、宰、舷”8个生字并在语言环境中积累 “官员、柱子、秤杆、下沉、船舷、重量”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学习曹冲遇事开动脑筋。
  3.通过学习,懂得遇事要开动脑筋,平时多观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书写生字。积累词语10个。
  2、懂得思考问题要善于动脑筋,敢于突破常规,才能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懂得思考问题要善于动脑筋,敢于突破常规,才能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1、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你们能叫出它的名字吗?
  (出示:一杆秤)
  读一读(齐读)
  师:杆是量词,请小朋友开火车拼读一下。
  (生开火车)
  它还有个读音“ɡān”,栏杆的杆。
  2、(指着图片中的秤)这就是秤。你能用秤来做什么?——称东西。
  (媒体出示“称”)
  这两个字请你从字形上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它们部首相同,都是禾木旁)
  秤:称东西要达到两边平衡,所以右边是平。
  称:称的右边是尔,尔在古代就是你的意思。称东西要人来称,所以它是这样写的。
  3、我们用秤称蔬菜,称水果,今天老师还要带上一杆秤去称大象。(生笑了)
  你为什么笑呢?——小小的秤怎么能称大象呢?
  是啊!那就让我们一同去课文里看看他们是怎么称象的。
  4、(出示课题——35、称象)
  请2个小朋友读,然后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谁想把心中的小问号提出来?
  交流后出示学生的质疑:谁称象? 为什么要称象? 怎样称的? 结果称出来了吗?
  5、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故事主要写的是谁称象?——曹冲
  他是曹操的——儿子,而曹操是古时候三国的大官
  二、整体感知
  1、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去了解称象的故事。
  请你们打开书本,借助拼音朗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称象?怎么称象的?结果如何?
  2、反馈:谁来说说他们为什么要称象呢?
  (曹操要称象,因为别人送了他一头象,他想知道大象的份量。)
  3、这是一头怎样的象呢?引得曹操那么迫切地想要知道它的重量?
  找找课文中描写大象的句子。
  请一个学生读他找到的句子(媒体出示)。
  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象很大。
  那你也来读一读。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打断一下,播放象身体部位和墙、柱子的对比)
  谁还能读出象的大?(指明读)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大家都想知道答案。于是,官员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他们想到了什么方法?请你自由朗读第三小节。
  (1)学生反馈找到的句子(两个方法:造秤、宰象)。(媒体出示)
  (2)学习生字:
  砍:请一个小朋友来教大家,并请他做一个砍的动作。
  宰:这个字在读音上要注意什么?请你领读。
  宰就是杀了的意思。(师)
  (3)你觉得这些方法好吗?
  学生可能回答:生:不好,因为大象就死了。
  师:是啊,大象被砍成一块一块后,还会流很多血,分量就——不准了。
  生直接引用课文中的句子(媒体出示相关句子)
  (4)小朋友们都说这两个方法不行,曹操听了也——直摇头,表示——不同意。
  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三小节。我请一个小朋友当曹操,请第一大组读第一个官员话,第二大组读第二个官员的话,第三大组自然就是最后一句了,老师来给你们当解说。(师生合作朗读第三小节)
  三、研读课文
  1、就在这个时候,小曹冲站了出来,说出了他的想法,这就是我们在课文开始时的第三个问题:曹冲是怎么称象的。现在请你读读课文的第四小节。
  出示:学习单
  (1)读一读 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说一说 用“先…然后…再…最后…”等词说说曹冲想出了什么办法?
  (3)想一想 和官员们的办法比,谁的办法更好?为什么?
  2、请一个学生读读句子(媒体出示)
  学习生字:舷:请一个学生当小老师。与琴弦的弦比较。
  用纸制船来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船舷:就是船的两侧。
  再请一个学生也来读一读句子。
  3、小朋友们可能还弄不清曹冲到底是怎样称象的,你们想不想看看他称象的过程呢?
  (师朗读,媒体自动演示)
  4、看了这些画面,你知道曹冲称象的过程分为哪几个步骤吗?自己再读读第三小节,想一想。
  (1)师直接说出第一步:我们先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
  (2)第二步是怎么做的呢?
  (3)第三步呢?
  (4)最后呢?
  你们瞧,这一步步非常清晰。
  他先——然后——再——最后——(师引读)
  (5)请你们用自己的话也来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吧!
  学生发言,边说边出示答案。
  谁还愿意说一说?(再请一个小朋友说)
  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5、瞧,曹冲用这种方法终于把大象的重量称出来了,我们只要把运到岸上的石头称一称,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请你们再读读这段话,想一想我们的第四个问题,曹冲的方法和官员们的方法比好在哪里?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再思考一下。
  6、曹冲的方法大家都说好,好在哪里?和官员们的方法比一比。
  学生自由讨论,师适当引导。
  (1)因为很难造大秤,所以曹冲以船代秤。
  (2)石头是一块块分开来的,可以以石代象。
  (3)没有谁能提得起这么一杆秤,所以就用水的浮力代替人的力气。
  7、曹冲的办法妙不妙?难怪曹操也赞赏他呢!
  师生配合朗读第五小节。
  果然是什么意思?和谁说的是一样的呢?——曹冲。
  8、你觉得曹冲怎么样?如果他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
  9、我们小朋友也很聪明,曹冲才7岁,我们都8岁9岁了。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有什么好方法呢?我们可是生活在现代的小朋友啊!
  学生自由交流。
  四、回顾和总结:
  1、抢读词语。
  2、小火车开起来。(读形近字组成的词语)
  3、课文学完了,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它。

更多推荐

沪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