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4)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
  [释]众阳之宗:主宰着所有阳性事物。宗,宗主、主宰的意思。太阴之象:极盛阴气的形象。太,极大、极盛的意思。象,形象、象征。
  古人很喜欢说阴阳。阴原来是暗的意思。水之南、山之北也叫阴。阳就是高,明的意思。合在一起讲,在《易》中就已经比较常见了。
  《易传》中有“阴阳不测之谓神”、“ 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又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说法。而在《诗》、《书》、《左传》中,阴阳就很少见了,据此我推断,阴阳理论大概可能是战国人提出来。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随着人类的发展,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渐有了对阴阳的认识。阴阳的概念,早在夏商时代就已经形成,战国时期已形成阴阳理论。如《易经》八卦中阴阳的爻的出现,《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即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运动和发展变化的根源及规律。阴阳相合,万物生长,在天形成风、云、雷、雨各种自然气象,在地形成河海、山川等大地形体,在方位则是东、西、南、北四方,在气候则为春、夏、秋、冬四季。考阴阳原义,“阴”为云之覆,“阳”为日之出;月为阴、日为阳。从字形上分析,阴阳二字均有“阝”(偏旁),“阝”即“阜”,“阜”为山、为岗、为高地,所谓阴阳,无非是山的两面,一面为暗,一面是明,阴阳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都以“阜”为坐标,没有阜,也就无法分阴阳了。由此引申出阴是指山之北,河之南;阳是指山之南,河之北。‘高山的北面,河水的南面,都是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因此为阴;高山的南面,河水的北面,则是阳光普照的地方,因此称为阳。
  虽然在战国之前的古书中很少见阴阳一词,但是他们并不是没有这种思想,周易中的阴阳爻,就是他们这种思想的表现。不过可能那时还没有完整的理论或者没有见诸文字的理论而已。阴阳转化,或者说阴阳辨证,使我们总有了“中庸”的思想,因为“物壮则老”,所以古人总是提出凡事留余地。比如“穷寇勿迫”,比如“逢人且说三分话”,比如“志不可满,欲不可纵”,三千年来,留给我们的影响不是仅仅一个好或者一个坏字所能说尽的了。
  “日乃众阳之宗”这句,如果抛开古人的所谓“日为太阳之精,为人君之象”的话,可以说“日主生养恩德”,也就是说太阳管这万物生长。所以说日为众阳之宗。只有有了太阳,天地间的万物才能生长。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太阳,这个世界是个什么样子。
  “月乃太阴之象”,古人认为,月亮是太阴之精,是为了补太阳之不足而生的。所以又叫太阴。在人而言,古人常用日比喻为国君,而将月亮比喻后妃和臣子。认为妃子和臣子就是太阳周围的月亮和众星。而按今天的天文学而言,月亮也就是太阳系的一颗星星而已。
  古人总是将天人放到一起说,这种思想诗早在《诗》《书》中就有了。而将这两者放在一起,大概是从汉人董仲舒开始的,他在《春秋繁露》中说“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这里开始就将天人结合在一起了。从此,中国的统治者总是说天命天命,而自己也是天子了。(似乎秦始皇帝及其祖先很少说天命之类)。而天子也就是那更早的“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的纣了。

更多推荐

幼学琼林(附解释)——天文(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