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短篇小说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名叫尧子。尧子是乡里先富起来的农民。他开了一小商店,生意红火,日子过得很滋润。富裕起来了的尧子,做派也显得与众不同了。他常常戴上老花镜,跷起二郎腿,坐在店门口煞有介事地看《参考消息》之类的报纸,经常说一些“过去现在的时候呢”、“因为所以呀”、“一切等等等等”之类的话,以显示他的与众不同。在乡里人看来,他的学问莫测高深。
他介绍家人时如此说:“我有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大儿子是常回家看看,小儿子是常常回家看看。今天他们都回来了,大儿子是刚回来,小儿是子刚刚回来。”
说起自己的儿媳和孙儿孙女,他更是眉飞色舞:“大儿媳的确很漂亮;小儿媳的的确确很漂亮。孙女像他爸,白胖白胖;孙女像她妈,白白胖胖。”
他经常抱着孙子或孙女出来走走,嘴里则哼哼叽叽:“上街街,走路路,看车车……”
他说的话,乡里人是半懂不懂。他常对那些向他提意见的人说:“在这方面你是内行,欢迎你指点指点,但不欢迎你指指点点。”
有人在他那买水果挑来选去,他就说:“苹果不是太好,挑选挑选是可以的,但如果都像你这样挑挑选选,坏的卖给谁?”
那人不高兴了,嘴里不停地“嘀咕”。
“嘀咕”久了,尧子便不耐烦了:“你嘀咕嘀咕我没意见,你老是嘀嘀咕咕我就不高兴了!”
他常向人居功摆好:“是我疏通上上下下的关系,上面才拨款修好了这条石阶路,现在乡亲们上上下下都方便了。”
太阳出来了,他把家里的棉絮拿出来翻晒,嘴里仍是念念有词:“这是三年前买的新棉絮了,你看现在还是新新的。”
他有些话确实很有意思,但我却确确实实还是一知半解。我打算将来报考语言学专业,我一定要破解这些让我稀里糊涂的语言之谜。
[老师讲解]
在尧子的那些话里,除“过去现在的时候呢”、“因为所以呀”、“一切等等等等”这几句属胡言乱语外,其它不少话语是值得探究的。他的话之所以不好懂,主要是因为他较多地使用了一些超常的词语重叠形式。具体可分以下几种情况探讨:
一是超常的名词重叠形式。
关于名词重叠,语法界的观点不很一致,综合多家观点,可作如下表述:名词一般不能重叠,但是有两种情况是可以重叠的:一是少数兼有量词性的单音节名词可以重叠,如“家家户户、村村寨寨、时时刻刻”等;二是部分名词对举时可以重叠,如“山山水水、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等。
上述“上上下下的关系”中的“上上下下”属名词AABB式重叠,而“乡亲们上上下下都方便了”的“上上下下”则是动词AABB式重叠。
此外,还有一种非量化的单音节名词的重叠,如我们常跟幼儿说“起床床、穿衣衣、洗脸脸、吃饭饭、上街街……”“床床丶衣衣、脸脸、饭饭、街街”是一种特殊的名词重叠形式,有明显的“喜爱”、“亲切”或“细小”色彩,多见于儿童语言、儿歌及民歌中。“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一类词应是重叠式名词,而非名词的重叠。“人人”也是一种非量化的单音节名词的重叠,这是个例,属古汉语遗留格式。另外,像陕北的“信天游”里有许多名词重叠现象,如“蓝花花、山沟沟”等,这在整个汉民族语言中不具普遍性,而且我们这里所说的词语重叠,是以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为依据的。
二是超常的动词重叠形式。
传统语法认为动词有两种重叠形式,即“AA”式和“ABAB”式。单音节动词按AA方式重叠。如:看看、走走、玩玩、唱唱、听听。有时可以在中间加入“一”,如“走一走丶听一听、看一看丶唱一唱”,这种重叠形式附加一种“尝试”意义,如“穿穿,看合不合适”,“听一听,你就明白了。”有时可在中间插入“了”,如“走了走、看了看、听了听”,这种形式表示动作延续的时间短暂。双音节动词按ABAB方式重叠。如“观察观察”、“考虑考虑”、“尝试尝试”等。重叠后也有表示时间短暂或缓和语气的作用。
但是,在现实的语言应用中,动词的AABB式重叠客观地存在着,如上述“指指点点”和“挑挑选选”便属此类。
很显然,“指点指点”与“指指点点”都是动词“指点”的重叠形式;“挑选挑选”与“挑挑选选”是动词“挑选”的重叠形式。其中“指指点点”与“挑挑选选”都是AABB式,这似乎有悖于传统语法。
ABAB式和AABB式是两种不同的动词重叠方式,虽然都表示动作的时量和动量,但是量的大小正好相反。如“指点指点”、“挑选挑选”与“指指点点”、“挑挑选选”相比,后者所表示的时量有所延长,动量也有所增加,而且略带贬义。
三是超常的形容词重叠形式。
传统语法认为,单音节形容词有两种重叠形式:一是单音节形容词AA式重叠,如“好好、白白、慢慢、蓝蓝”等。这种AA式重叠修饰动词时表示程度的加强,如“大大提高了效率”;修饰名词时有描写意味,但表示程度减弱,如“大大的眼晴”(与“大眼晴”相比程度减弱),同时还可表达一种怜爱之意,如“他那个小宝贝长得胖胖的、嫩嫩的、白白的……”还如上述“新”与“新新”。“新棉被”是未使用过的,“新新的棉被”虽用过,但还很新。“新新”与“新”相比,有程度的减弱。二是BAA式,如“香喷喷、亮闪闪、冷冰冰、新崭崭”等,其语法义是表示程度增强。
双音节形容词有三种重叠形式:一是按AABB式重叠,如“高高兴兴、热热闹闹、整整齐齐、痛痛快快”等。这种重叠式主要表示程度的加强。二是A里AB式,如“小里小气、土里土气、糊里糊涂、啰里啰嗦、傻里傻气”等。这里的AB限于某些含贬义的形容词,重叠后既表示程度加强,还附加一种贬义色彩。三是ABAB式重叠。这种重叠形式,大多数的语法书都未提及,我们谓之超常的形容词重叠形式。这种重叠式可分两类:一类是双音状态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如“雪白雪白、瓦蓝瓦蓝、金黄金黄”等。这种重叠式的基式,如“雪白、瓦蓝、金黄”等,其语义特征是通过比况表程度,那么其重叠式的语法意义便是对“程度”的再一次强化,表程度中的“极量”。另一类是双音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如“自在自在、舒服舒服、安静安静、快活快活”等。这种双音性质形容词的ABAB重叠形式含有“尝试、轻微、短时”等语法意义。
上述“白胖”,既可按AABB式重叠,又可按ABAB式重叠,即既可重叠为“白白胖胖”,又可重叠为“白胖白胖”,但意义有差异,如“白白胖胖”指“又白又胖”,表现的是一种状态;而“白胖白胖”指“很白很胖”,既表状态,又表程度。
四是超常的副词重叠形式。
副词是一种虚词,其作用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还可以修饰全句,说明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很多语法书都说副词一般没有重叠形式,个别程度副词可以重叠,表示程度的加深,如“狠狠(地打)”、“恶狠狠”。
其实不然,在现实语言交际中,副词的重叠现象还是不少的。如“常”与“常常”、“刚”与“刚刚”、“的确”与“的的确确”等等。下面对这些词作一点简单分析。
“常”与“常常”这两个词是有一定差异的。“常”作为副词有两个义项。A.表示行为、动作屡次发生,强调行为动作的经常性;B.表示行为、动作的长久、一贯性。而“常常”只有“常”的第一个义项,即强调动作行为的经常性。因此,“常常”与“常”相比,语法意义有所缩减。尧子的主观意思应当是说小儿子回家的次数多,而从上述分析看,“常”比“常常”更具经常性。
“刚”与“刚刚”在语法意义上也有差异。在尧子的话中,“刚刚”与“刚”都是表时间,但“刚刚”比“刚”离说话的时间似乎更近。另外,在表示数量的时候,“刚”表示勉强达到,强调数量少,有“只”、“才”的意思,“刚刚”则偏重于表示“正好”、“刚好”的意思。如“现在刚八点”、“现在刚刚八点”。在这一层面上,尧子所说的“刚”、“刚刚”与其说话的主观意图应当是一致的。
“的确”与“的的确确”,是难以进行语法意义上的区分的。尧子说“大儿媳的确很漂亮”、“小儿媳的的确确很漂亮”,我们实在难以从文字上判定大儿媳与小儿媳到底谁漂亮?从尧子主观这一表层看,似乎大儿媳比小儿媳更漂亮一些。然而,从深层意义看,“的的确确很漂亮”与“的确很漂亮”是无法进行比较的。“的的确确很漂亮”到底有多漂亮,我们并不能得知,它并不表示一个客观的精确的“量”,而是一个模糊的“量”。我们也并不能确定“的的确确很漂亮”比“的确很漂亮”更漂亮,这只是主观感觉不同,因为在具体使用时,当人们主观上认为单用“的确”并不足以用来强调自己的想法时,便产生了它的重叠式。
尧子毕竟不是一个语言工作者,他只是喜欢在语言的表达上猎奇,以显示他的高深莫测,实际上他进入了一个语言误区,他认为词语的重叠形式都较基式在程度上有所加强。不过,尧子的话不仅“的确”,而且“的的确确”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
他介绍家人时如此说:“我有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大儿子是常回家看看,小儿子是常常回家看看。今天他们都回来了,大儿子是刚回来,小儿是子刚刚回来。”
说起自己的儿媳和孙儿孙女,他更是眉飞色舞:“大儿媳的确很漂亮;小儿媳的的确确很漂亮。孙女像他爸,白胖白胖;孙女像她妈,白白胖胖。”
他经常抱着孙子或孙女出来走走,嘴里则哼哼叽叽:“上街街,走路路,看车车……”
他说的话,乡里人是半懂不懂。他常对那些向他提意见的人说:“在这方面你是内行,欢迎你指点指点,但不欢迎你指指点点。”
有人在他那买水果挑来选去,他就说:“苹果不是太好,挑选挑选是可以的,但如果都像你这样挑挑选选,坏的卖给谁?”
那人不高兴了,嘴里不停地“嘀咕”。
“嘀咕”久了,尧子便不耐烦了:“你嘀咕嘀咕我没意见,你老是嘀嘀咕咕我就不高兴了!”
他常向人居功摆好:“是我疏通上上下下的关系,上面才拨款修好了这条石阶路,现在乡亲们上上下下都方便了。”
太阳出来了,他把家里的棉絮拿出来翻晒,嘴里仍是念念有词:“这是三年前买的新棉絮了,你看现在还是新新的。”
他有些话确实很有意思,但我却确确实实还是一知半解。我打算将来报考语言学专业,我一定要破解这些让我稀里糊涂的语言之谜。
[老师讲解]
在尧子的那些话里,除“过去现在的时候呢”、“因为所以呀”、“一切等等等等”这几句属胡言乱语外,其它不少话语是值得探究的。他的话之所以不好懂,主要是因为他较多地使用了一些超常的词语重叠形式。具体可分以下几种情况探讨:
一是超常的名词重叠形式。
关于名词重叠,语法界的观点不很一致,综合多家观点,可作如下表述:名词一般不能重叠,但是有两种情况是可以重叠的:一是少数兼有量词性的单音节名词可以重叠,如“家家户户、村村寨寨、时时刻刻”等;二是部分名词对举时可以重叠,如“山山水水、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等。
上述“上上下下的关系”中的“上上下下”属名词AABB式重叠,而“乡亲们上上下下都方便了”的“上上下下”则是动词AABB式重叠。
此外,还有一种非量化的单音节名词的重叠,如我们常跟幼儿说“起床床、穿衣衣、洗脸脸、吃饭饭、上街街……”“床床丶衣衣、脸脸、饭饭、街街”是一种特殊的名词重叠形式,有明显的“喜爱”、“亲切”或“细小”色彩,多见于儿童语言、儿歌及民歌中。“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一类词应是重叠式名词,而非名词的重叠。“人人”也是一种非量化的单音节名词的重叠,这是个例,属古汉语遗留格式。另外,像陕北的“信天游”里有许多名词重叠现象,如“蓝花花、山沟沟”等,这在整个汉民族语言中不具普遍性,而且我们这里所说的词语重叠,是以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为依据的。
二是超常的动词重叠形式。
传统语法认为动词有两种重叠形式,即“AA”式和“ABAB”式。单音节动词按AA方式重叠。如:看看、走走、玩玩、唱唱、听听。有时可以在中间加入“一”,如“走一走丶听一听、看一看丶唱一唱”,这种重叠形式附加一种“尝试”意义,如“穿穿,看合不合适”,“听一听,你就明白了。”有时可在中间插入“了”,如“走了走、看了看、听了听”,这种形式表示动作延续的时间短暂。双音节动词按ABAB方式重叠。如“观察观察”、“考虑考虑”、“尝试尝试”等。重叠后也有表示时间短暂或缓和语气的作用。
但是,在现实的语言应用中,动词的AABB式重叠客观地存在着,如上述“指指点点”和“挑挑选选”便属此类。
很显然,“指点指点”与“指指点点”都是动词“指点”的重叠形式;“挑选挑选”与“挑挑选选”是动词“挑选”的重叠形式。其中“指指点点”与“挑挑选选”都是AABB式,这似乎有悖于传统语法。
ABAB式和AABB式是两种不同的动词重叠方式,虽然都表示动作的时量和动量,但是量的大小正好相反。如“指点指点”、“挑选挑选”与“指指点点”、“挑挑选选”相比,后者所表示的时量有所延长,动量也有所增加,而且略带贬义。
三是超常的形容词重叠形式。
传统语法认为,单音节形容词有两种重叠形式:一是单音节形容词AA式重叠,如“好好、白白、慢慢、蓝蓝”等。这种AA式重叠修饰动词时表示程度的加强,如“大大提高了效率”;修饰名词时有描写意味,但表示程度减弱,如“大大的眼晴”(与“大眼晴”相比程度减弱),同时还可表达一种怜爱之意,如“他那个小宝贝长得胖胖的、嫩嫩的、白白的……”还如上述“新”与“新新”。“新棉被”是未使用过的,“新新的棉被”虽用过,但还很新。“新新”与“新”相比,有程度的减弱。二是BAA式,如“香喷喷、亮闪闪、冷冰冰、新崭崭”等,其语法义是表示程度增强。
双音节形容词有三种重叠形式:一是按AABB式重叠,如“高高兴兴、热热闹闹、整整齐齐、痛痛快快”等。这种重叠式主要表示程度的加强。二是A里AB式,如“小里小气、土里土气、糊里糊涂、啰里啰嗦、傻里傻气”等。这里的AB限于某些含贬义的形容词,重叠后既表示程度加强,还附加一种贬义色彩。三是ABAB式重叠。这种重叠形式,大多数的语法书都未提及,我们谓之超常的形容词重叠形式。这种重叠式可分两类:一类是双音状态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如“雪白雪白、瓦蓝瓦蓝、金黄金黄”等。这种重叠式的基式,如“雪白、瓦蓝、金黄”等,其语义特征是通过比况表程度,那么其重叠式的语法意义便是对“程度”的再一次强化,表程度中的“极量”。另一类是双音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如“自在自在、舒服舒服、安静安静、快活快活”等。这种双音性质形容词的ABAB重叠形式含有“尝试、轻微、短时”等语法意义。
上述“白胖”,既可按AABB式重叠,又可按ABAB式重叠,即既可重叠为“白白胖胖”,又可重叠为“白胖白胖”,但意义有差异,如“白白胖胖”指“又白又胖”,表现的是一种状态;而“白胖白胖”指“很白很胖”,既表状态,又表程度。
四是超常的副词重叠形式。
副词是一种虚词,其作用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还可以修饰全句,说明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很多语法书都说副词一般没有重叠形式,个别程度副词可以重叠,表示程度的加深,如“狠狠(地打)”、“恶狠狠”。
其实不然,在现实语言交际中,副词的重叠现象还是不少的。如“常”与“常常”、“刚”与“刚刚”、“的确”与“的的确确”等等。下面对这些词作一点简单分析。
“常”与“常常”这两个词是有一定差异的。“常”作为副词有两个义项。A.表示行为、动作屡次发生,强调行为动作的经常性;B.表示行为、动作的长久、一贯性。而“常常”只有“常”的第一个义项,即强调动作行为的经常性。因此,“常常”与“常”相比,语法意义有所缩减。尧子的主观意思应当是说小儿子回家的次数多,而从上述分析看,“常”比“常常”更具经常性。
“刚”与“刚刚”在语法意义上也有差异。在尧子的话中,“刚刚”与“刚”都是表时间,但“刚刚”比“刚”离说话的时间似乎更近。另外,在表示数量的时候,“刚”表示勉强达到,强调数量少,有“只”、“才”的意思,“刚刚”则偏重于表示“正好”、“刚好”的意思。如“现在刚八点”、“现在刚刚八点”。在这一层面上,尧子所说的“刚”、“刚刚”与其说话的主观意图应当是一致的。
“的确”与“的的确确”,是难以进行语法意义上的区分的。尧子说“大儿媳的确很漂亮”、“小儿媳的的确确很漂亮”,我们实在难以从文字上判定大儿媳与小儿媳到底谁漂亮?从尧子主观这一表层看,似乎大儿媳比小儿媳更漂亮一些。然而,从深层意义看,“的的确确很漂亮”与“的确很漂亮”是无法进行比较的。“的的确确很漂亮”到底有多漂亮,我们并不能得知,它并不表示一个客观的精确的“量”,而是一个模糊的“量”。我们也并不能确定“的的确确很漂亮”比“的确很漂亮”更漂亮,这只是主观感觉不同,因为在具体使用时,当人们主观上认为单用“的确”并不足以用来强调自己的想法时,便产生了它的重叠式。
尧子毕竟不是一个语言工作者,他只是喜欢在语言的表达上猎奇,以显示他的高深莫测,实际上他进入了一个语言误区,他认为词语的重叠形式都较基式在程度上有所加强。不过,尧子的话不仅“的确”,而且“的的确确”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
更多推荐
语文趣味故事——尧子的妙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