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唯一能和书圣王羲之互相抗衡,先后辉映的就是颜真卿了。他的书法以楷书为多尔兼有行草,用楷书所写之碑,端正劲美,气势雄厚。他生于楷书流行之际,与王羲之之典型相对,开书法之新风。
  颜真卿,字清臣,中国唐代卓越的政治家和杰出的书法家,他是中唐时期的书法创新代表人物。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刚劲舒和,神彩飞动。他的书法既有以往书风中的气韵法度,又不为古法所束缚,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规,自成一幅。宋代欧阳修评论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
  公元709年,颜真卿出生在一个世代鸿儒的仕宦之家,其故里是古琅瑘临沂孝悌里,今山东省临沂费县。
  他家学渊博,五世祖颜师古是北齐著名的学者,著有《颜氏家训》。颜真卿3岁丧父,少年时受母亲辛勤教养,学问渊博。颜真卿年幼时就酷爱书法,据传说因家贫缺纸笔,他常用笔蘸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后来,受到了草圣张旭和大书法家徐浩的传授,又结合隶书和北魏的笔意,开创了自己的风格,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他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被后人尊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美誉。
  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硬瘦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儿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法端庄浑厚,特别适作于榜书和磨崖书。今人用正楷写匾额时,都用颜体和魏碑体,原因即在于此。
  《宣和书谱》说他的字是“点如坠石,画如烟云,勾如屈铁,戈如发弩,千变万化,各具一体”。
  颜体书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以后很多名家都从颜真卿变法成功中汲取经验。尤其是行草,唐代以后一些名家在学习二王的基础之上,再学习颜真卿而建树起了自己的风格。
  颜真卿是进士出身,他是在任平原太守时闻名于世的。安禄山起兵范阳时,河北各郡皆降服,唯有颜真卿固守平原城,为义军盟主,为唐朝尽力。最后他奉德宗之命,前往叛将李希烈处劝降,不幸遇害,终年77岁。
  颜真卿死后,三军恸哭,皇帝废朝五日,赠司徒,谥文忠。
  费县颜氏后裔众多,在其故里诸满建“鲁公庙”祭祀。宋代鲁公庙迁移县城东,成为了山东名胜。
  颜真卿一生忠烈悲壮的事迹,更是提高了他在书法界的地位。颜真卿的字宛如其人,自始至终均用正锋。因此,所谓颜法的定型化笔法,其艺术价值较少。但此笔法却能充分发挥男性的沉着刚毅。
  费县是颜真卿的故里,颜真卿作为费县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成为费县县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
  如今在费县县城中心,树立有身高四米的颜真卿大型汉白玉大理石雕像。在费县沿河公园重塑了“唐鲁郡颜文忠新庙记”碑,在颜真卿祖籍即方城诸满六村,还修复了孝悌里碑坊和双忠桥等古迹。在颜真卿祖坟地重修了颜真卿墓。
  颜真卿的书迹作品众多,据说流传下来的有130多种,对后世产生了既深且远的影响。现为好人重视的楷书有《多宝塔碑》、《东方画赞碑》、《麻姑仙坛记》、《郭家庙碑》、《颜氏家庙碑》、《颜勤礼碑》等。这些碑刻楷书,有个性,有特点,有正面不拘、庄而不险的气势。他的行书《祭侄季明文稿》是怀着悲痛的心情创作出来的佳作,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仅次于《兰亭序》。

更多推荐

书法家—颜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