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内篇•大宗师第六)
  [参考译文]
  死和生均非人为之力所能安排,犹如黑夜和白天交替那样永恒地变化,完全出于自然。有些事情人是不可能参与和干预的,这都是事物自身变化的实情。人们总是把天看作生命之父,而且终身爱戴它,何况那特立高超的“道”呢!人们还总认为国君是一定超越自己的,而且终身愿为国君效死,又何况应该宗为大师的“道”呢?
  泉水干涸了,鱼儿困在陆地上相互依偎,互相大口出气来取得一点湿气,以唾沫相互润湿,不如将过去江湖里的生活彻底忘记。与其赞誉唐尧的圣明而非议夏桀的暴虐,不如把他们都忘掉而融化混同于“道”。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译文:对于自然规律,人是无法干预的,这都符合事物变化的情理。
  ②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译文:人们还总认为国君是一定超越自己的,而且终身愿为国君效死,又何况应该宗为大师的“道”呢?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从中可得到什么启发?
  提示:世人应忘掉生死,而游于大道之乡,与道化而为一。
  庄子在这一寓言后紧接着引出他的结论:“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要同化于天道,就必须唯天命是从,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则寓言即喻示人们追求彼此相忘的生活境界,无是无非,无善无恶,忘仁忘义,任由天道来支配。与其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相助相爱,不如在大道之世互相忘却。理想的大道之世,即“物各消遥,鸡犬相闻,不相往来”。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象鱼儿在江湖中彼此相忘一般,无往无来,恩情断绝,自由自在,忘形忘生,就能在自然万化中与宇宙同在;而如果处在泉涸之地,讲仁讲义,恩爱亲附,即为“丧道”的表现,最终必将走向绝境。庄子的这种消极无为的人生观,现在看来是不可取的。
  对这则寓言的现实启示作用,我们可以反庄子原意而用之,即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人们更需要友谊、真情和帮助,来共渡难关。人们在危难时刻常常能够亲密相处,这正是真善美在人性中的体现,而高尚精神情操的最高体现,则是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中,都要互相友爱、互相帮助乃至互相牺牲。

更多推荐

庄子寓言选读——相濡以沫(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