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理解了为什么要修改作文这个问题,那么,一篇作文写完后,应该从哪些方面修改呢?总的原则是,哪儿有问题就修改哪儿,对症下药,统筹兼顾,力求达到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具体而言,可从语言文字是否规范,标点格式是否正确,主题题材是否统一,结构布局是否合理,逻辑修辞是否妥当等几个方面考虑。为了便于同学们掌握这些修改方法,分别简单地介绍如下:
1.修改语言文字
请看下面语段(病文):
一阵清脆的拖拉机的响声从处边传来,我慌张地跑出去察看。只见公路上挤满了许许多多的人群,真热闹呀!李平开着斩新的一台拖拉机,好像出征的将军似的,笑的合不拢。
这段文字不多,可毛病不少:
(1)错别字:“外边”写成了“处边”;“崭新”写成了“斩新”;“笑得”写成了“笑的”。
(2)漏字:“合不拢”的后边少了个“嘴”字。
(3)用词不当:“清脆”不能用来描摹拖拉机的响声;“慌张”不能用来形容“我”跑出去的情状;看热闹不能说“察看”。
(4)“人群”不能受定语“许许多多”的修饰,也不能做“挤”的宾语,应删掉“群”和“许许多多”。
(5)语序不当:“一台”应调到“崭新”的前面。
(6)不合事理:“公路上”挤满了人,怎么行驶拖拉机?“上”应该改为“边”。要解决语言文字的毛病,关键在于要有讲究语言规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用语用字的习惯,并及时检查,认真纠正。语言文字方面常见的毛病主要有:
一是写错别字:
a.我们要养成良好习惯,讲究卫生,预防急病。(疾)
b.动笔写作文前,要认真编写写作题纲。(提)
二是用词不当:
a.今天老师讲了一个十分趣味的故事。(“趣味”是名词,误作形容词。)
b.敌人虽然撤退了,但他们还是顽强地抵抗着。(“顽强”是褒义词,不能用于敌人。)
三是搭配不当:
a.我们要采取各种办法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水平”只能提高,而不能“培养”。)
b.无产阶级革命家导师都有非常渊博的知识和经验。(“渊博”只能修饰“知识”,而不能修饰“经验”。)
四是成分残缺:
a.由于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使我顺利地补完了功课。(缺主语,删掉“由于”或者“使”。)
b.赵老师是一位甘做“泥人”、“人梯”,呕心沥血育人才,非常值得尊敬。(缺宾语,可在“人才”后面加“的人”。)
五是语序不当:
a.1860年,英、法侵略军闯进北京,烧毁并洗劫了圆明园。(“洗劫”应跟“烧毁”调换位置。)
b.我不仅不认识,我奶奶也不认识他。(“我”应该放在“不仅”之后。)
六是结构繁糅:
a.要尽快地提高学习成绩,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不可。(应去掉“不可”。)
b.谁说他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呢?(应去掉“值得”。)
七是重复累赘:
a.这是非常奇缺的药品,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动用。(应去掉“非常”。)
b.我另外有别的任务,不能陪你上北京了。(应去掉“别的”。)
八是不合事理:
a.讲不讲文明礼貌,也是评选“三好”学生的重要条件。(应去掉“不讲”。)
b.江南水乡普遍种植了棉、麻、桑、稻等经济作物。(“稻”并非经济作物,而是粮食作物。)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毛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只有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规范性,我们的作文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2.修改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文字,在文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我赞成他也赞成你怎么样”这句话,因停顿位置不同,表意相应也就不同:
a.我赞成,他也赞成,你怎么样?
b.我赞成他,也赞成你,怎么样?
同样,“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这句话,因停顿位置不同,可以有多种理解:
a.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
b.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
c.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
如果一个句子用上了不同的句末标点,表达的语气语调也就不一样,表示的内容也会发生变化。例如:
a.张劲回来了。(表陈述)
b.张劲回来了——(表语音延长)
c.张劲回来了?(表询问)
d.张劲回来了!(表惊讶)
在特殊情况下,标点符号还能巧妙运用,收到特殊效果。如巴尔扎克有一次写信向出版商询问自己的书的出版情况,信中没有一个字,只有一个“?”,而出版商的回信也只有一个“!”,没有别的文字,可意思却表达得很清楚,即巴尔扎克的书质量很好,肯定马上出版。
写作中,许多同学忽视了标点符号的作用,要么用得不正确,要么随便点一下,一逗到底。方便自己,苦了别人,这是既不严肃,又不负责任的表现。请看下面这段话:
为了方便群众“五一”乘车,公共汽车公司特地开辟了红庙至动物园、前门、东大桥、丰台、北太平庄至颐和园、香山至卧佛寺等六条游览线路。
看了上文后,你能明确知道开辟了哪六条游览线路吗?你能从一大串地名中分辨出这六条线路的起点和终点吗?其原因很简单,就是用错了两个标点。如把第一和第五处两个顿号都改成逗号,意思就明白了。标点符号的修改比较复杂,关键在于要理解和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尤其要注意:a.顿号和逗号的使用区别;b.括号内外标点处理;c.引号、破折号的几种用法;d.问号、叹号不可滥用。
格式是文章的样式,属于形式方面的内容。它是在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有统一的模式。作文中不讲究格式,既违背了公共规则,又影响文章的美观,所以要引起高度重视。为方便学习,下面作个简要介绍。
(1)标题 标题原则上应写在格子正中,一般是在第一行前面空两格或四格。标题书写的主要错误是:a.顶格写或字与字之间隔得太远;b.写出第一行的格外;c.较长的标题后加了句号。
(2)字、标点符号 “字占一格”这个规定老师强调得多,容易操作,一般能遵守。可标点符号书写错误出现的频率则较多。常见的是错误的占格问题。凡违反下面两条规则的,均算错误:
a.逗号、顿号、分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间隔号各占一格,且均不能出现在第一格。
b.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各占两格。其中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半部分不能标在最后一格,后半部分不能出现在第一格;破折号、省略号不能分成两半标在上下两行。
3.修改主题材料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作者通过文章的具体内容所要表达的基本思想。记叙文中表现了中心思想,议论文中称之为中心论点。主题是作者写作的主旨和意图的体现。题材是文章中运用的材料,是文章构成的基本内容。
主题和题材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文章中主题应统率材料,材料是为主题服务的。如果主题不明确,就失去了选择材料的尺度;而如果材料选择不合适,详略剪裁处理不当,也就无法使主题明确表达出来。因此,修改作文时应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考虑。请看下边这篇作文:
游西郊公园
西郊公园,坐落于双凤山附近,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我听去过的同学说,里边可有意思呢!今年暑假的第一天早上,我就和爸爸登上了去西郊的汽车。
西郊公园的门口可真雄伟,一座雄狮雕石威风凛凛地守在门口。乳白色的,造型优美的大门,走进这座大门就像跨入了一座艺术长廊。进了门口,迎面而来的是一座五光十色的喷泉。喷泉由十来个莲花童子组成,从石鱼嘴里喷出的又高又细的水柱相互交叉,在阳光下,映出一条优美迷人的彩虹。
从喷泉往西走,是一条铺石子的小道。顺着这条小道往前走,就是赫赫有名、极有乐趣的猴山了。猴山里有几十只大大小小的猴子,它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嬉戏打闹,有的在瘙痒痒,有的还向游人扮鬼脸。围观的小孩不断地给它们扔点糖果什么的,这时,大猴和小猴争夺不下,山上山下地飞跑,逗得人们“咯咯”直笑。
出了猴山,我们就去公园后边的“狮虎房”了。狮子和老虎都在铁笼子里。长着长毛的非洲狮子好像心里有什么事,一刻也不停地在笼子边上走来走去。我大声吆喝它,吓唬它,它连理也不理。老虎不像狮子那样,而是眯着眼,静静地躺在地上晒太阳,一点兽中之王的威风也没有。我问爸爸:“人家都说老虎厉害,可我怎么看不出来呢?”爸爸笑了笑:“因为它习惯了铁笼子生活,要是把它放回深山,它照样凶猛。”
离开狮虎房往东走,是一片稀奇古怪、屋顶尖尖的房子,这也是一片动物之家。在这里住着斑马、四不像、羚羊、牦牛、梅花鹿等几十种动物。我们在这儿一直看了一个多小时,才恋恋不舍地向大象馆走去。大象在公园中部,一进大门,一股热浪迎面扑来。“为什么那样热呀?”我问爸爸。“因为大象是亚热带、热带动物,太冷了它们受不了。”噢,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大象从来不用“手”拿东西,而是用鼻子卷取东西。一堆胡萝卜一会儿就吃完了。出了大象馆,就是哈哈镜馆。顺着那几十面镜子走,你一会变成了胖子,一会变成了瘦猴,一会头大身小,一会腿比身长,满屋都是孩子们那愉快的笑声。“咱们划船去吧。”爸爸在一旁提醒道。我恋恋不舍地离开那些魔镜,向着如情似梦的沉绿湖走去……
这篇例文材料丰富,线索清晰,文笔也流畅,但面面俱到,不分主次轻重详略,中心不明确,读后不知作者要表达什么。修改这类作文比较麻烦,往往要动大手术。要预防出现这类毛病,就要注意集中笔力,选好一个方面,突出重点。请再看另一篇作文:
沉绿湖遐思
人们都说西郊公园的建筑独具特色,来到这里可以在北国欣赏到江南园林的风格;人们都说这里的动物种类繁多,就是转着圈数,也难以得到确切的结果,可我却对绿波盈盈的沉绿湖一往情深。
“六一”儿童节前,我和妈妈一起来到春意盎然的沉绿湖畔。
沉绿湖的水是透明的,它碧波荡漾,如情似梦。在它的怀抱里划舟荡浆,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啊!然而,我们不由自主地寻觅着那掩映在垂柳深处的一座绿色雕像——一个伟大的灵魂。
沿着扑朔迷离的小道,踏着平滑的鹅卵石时,妈妈给我讲了一个发生在沉绿湖的故事。
那是一个初春的早晨,沉绿湖沉睡了。往日一碧数顷的水面,冰封雪凝,换上了美丽的银装。几个顽皮的孩子在冰上走着滑着,就像几只欢快的小鸟。突然,冰层断裂,一个孩子掉进去了,正在岸边的王德恒扑入冰窟,抢救那落水的孩子,正在游园的其他群众也立刻手脚相连,趴在冰上,组成了一条几十米长的“生命的纽带”……最后,小朋友得救了,而王德恒却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妈妈的声音渐渐小了,她的眼角挂着几滴晶莹的泪珠,于是我把目光转向深沉的湖水和那耸立在湖畔的王德恒烈士的塑像。
鲜花包围着王德恒的塑像,松柏簇拥着烈士的英灵。我用双手深情地掬起一捧湖水,轻轻地祭洒在王德恒烈士像前,心中像春风中的沉绿湖水,久久不能平静——同是救人,上海的一位姑娘下水后,钱包却被人偷走,而在这里,几十个抢救者的衣物,却无一丢失;同是救人,黄浦江边上响着苟活者的嚎叫:“多喝几口,快点死吧!”而在这里,人们却用趴在冰上,伸入水中的“纽带”,大写了“人”字。这真是人生舞台上两个各具特色的亮相,这真是现实生活中别具一格的灵魂曝光!
沉绿湖啊,请原谅我不愿吐露的情思,本想用蜜汁泡甜我的笔锋,而生活的启示却改写了我的诗句……
这篇作文与上篇作文同样是写西郊公园,但由于笔力集中,围绕中心选材,因而主题十分鲜明。
4.修改结构布局
一篇文章审清题目,确定了主题,并围绕中心选好材料后,接下来的就是结构布局了。
结构和布局是紧密相关的。它们涉及文章内容的组合与构造。大家知道,人体是靠骨架支撑的,高楼是靠框架支撑的,而文章则是靠结构支撑的。材料再多,缺乏有机的安排组合,也是不能成为好文章的。如果文章的各部分比例失调,就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不能恰当地表达思想感情。
作文结构布局的修改,主要应从段落层次、主次详略、过度照应、开头结尾等几个方面来考虑。一定要从宏观出发,整体把握,其关键是看材料和顺序安排是否合理。请看下面这篇作文: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我们全班同学到革命烈士陵园去祭悼烈士。烈士陵园四周松柏苍翠挺拔,它象征着烈士的精神万古长青。走进骨灰堂,正前方安放着烈士的骨灰盒,骨灰盒上覆盖着红绸子,它象征着烈士的鲜血染红了祖国的大地。两旁安放着许多花圈,花圈上那苍翠的松枝和洁净的白花,寄托着人们无限的哀思。
辅导员用低沉的声音宣布悼念活动开始。随着缓慢的哀乐,我们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向烈士们低头默哀。我低着头,看看胸前的红领巾,看着这用烈士鲜血染成的红旗的一角,心情万分激动……
我们含着泪听革命烈士陵园的伯伯讲述着烈士们的事迹。他们之中有干部、有战士、有的有名有姓,有的是无名英雄,多数是在解放本市外围作战中英勇牺牲的。最令人感动的是一位董存瑞式的舍身炸敌人碉堡的青年战士,他用年轻的生命为战友们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听着英雄们的事迹,望着烈士们的遗像,我的心里像大海一样翻腾着:烈士们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毫不吝惜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洒下了他们的鲜血。今天,在这曾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正是万紫千红,鲜花盛开。每当人们沉浸在幸福之中时,怎能忘记为我们换来今天的幸福而牺牲的革命烈士呢!
接着,敬献花圈。两个同学抬着我们自己扎制的花圈,缓缓地走到骨灰盒前,轻轻地安放好,默默地悼念着:敬爱的烈士,请收下我们少先队员的花环,收下我们少先队员对你们的忠贞……
安息吧,不朽的英雄们!我们一定要继承你们的遗志,踏着你们的足迹继续前进。
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次教育活动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过去常常为自己考虑得多,为别人考虑得少,一点儿也不肯吃亏。今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更加自觉地遵守纪律,上课时不随便讲话,按时完成课外作业,多为他人着想,帮助同学,做一个爱学习、守纪律、心灵美的好队员!
这篇作文是以悼念烈士的活动为线索展开记叙的,语言流畅、感情真挚,富于感染力。但在结构布局方面则存在两个毛病:
(1)顺序不当,不合事理 文章是以悼念活动时间为序组织材料的,按悼念程序,“敬献花圈”应紧承“默哀”,而文章却把它放在介绍烈士事迹后。既违背常规,又影响了文脉。
(2)画蛇添足,冲淡主题 倒数第一段表达了继承烈士遗志的决心,文字不多,却相当有力,意味深长。这段可视为收束结尾段。可作者又补加了一段生硬的尾巴,写了一些拖泥带水,过于具体琐碎的话,从而冲淡了中心,应删除。
5.修改逻辑修辞
一提到“逻辑”与“修辞”,我们许多同学便会摇脑袋,认为太深奥,太难懂了。其实,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都离不开修辞逻辑,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罢了。
逻辑,是关于思维形式的学问;修辞,则是关于语言形式的学问。古今中外语言大师都重视这些方面的学习。著名作家老舍说:“语言的运用对文学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作品文学色彩不浓,首先是逻辑性问题。”他还说:“我写作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给别人听(听不听在他),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逻辑性强不?”这句话具体而概括地表明了语法、修辞和逻辑与语言、文章的关系。其中的“顺不顺”“别扭不”的语法修辞问题,“准确不”“逻辑性强不”是逻辑问题。为了进一步体会它们在作文中的意义,请看下面这篇文章:
大和小
报纸要多报道国内外大事件,也要多报道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小事情。
大和小是矛盾的。但好新闻能做到小中见大、大和小的统一。
一个人没酱油吃,是小事;但首都居民中有450万人半个多月吃酱油困难,就是大事。
一个厂房危险停产,可谓小事;但这个厂在停产前六年中打了35次报告,均因官僚主义而不得解决,你能认为是小事?
领导把分给酱油厂的地皮指标转给了汽车配件厂,也可算作小事;但这是因为酱油厂产值低而汽车配件厂产值高,领导追求产值而不管人民的生活,能说不是大事?
在“积重难返”的今天,一个酱油厂的问题与住宅、就业等问题比较,是微不足道的;但连这么个不用费大劲就能解决的问题都一拖六年,不是从另一方面说明问题之大吗?
这篇文章是为《北京酱油为啥脱销》写的简介。文中有四段都要表达“是小事”与“就是大事”这两个判断。从判断的表达看,如果每一段都重复着两个句子,则显得单调而乏味。作者善于遣词造句,只用了一个判断句,其余的采用反问句,用不同的词语、句式和手法,把同一个意思表达得既准确而又生动活泼。这里既体现了逻辑问题,即“判断应明确”,又体现了修辞问题,即“句式的变换”和“反问”的辞格。其实,我们前面分析语病时提到的“不合事理”和“用词不当”等,也都涉及逻辑修辞的知识。
作文中常见的逻辑毛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自相矛盾:
a.集合点名的结构是,参加活动的人基本上全部到齐。(“基本上”与“全部到齐”相悖。“基本上”是指大部分而非”全部“,也非“齐”。)
b.我们的脸上再也挂不住了,立即召开班委会,互相做了深刻的自我批评。(“互相”与“自我批评”矛盾。可把“互相”改为“各自”。)
二是判断不恰当:
a.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运行的。(“谁也不会否认”是说“人们都承认”,因此下文就不能说“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运行”的,应删“不”。)
b.教育战线和我们的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新型人才的地方。(“教育战线”是指教育领域,而不能说是什么“地方”。另外,“教育战线”已涵盖“学校”,二者不能乱用。)
三是推理不合逻辑:
a.一年来,在完成各门功课的同时,我还利用空闲的时间,给一些报纸杂志写了二十篇稿件,大部分被采用了,我还被评为优秀通讯员。这一事实充分说明,只要积极投稿,是能取得学习和宣传报道双丰收的。(前面的事实材料不能推出“说明”后面的结论。)
b.给病人做手术,过去由医生个人决定,现在规定重大手术须经集体讨论决定,这就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集体讨论”只是“决定”能否动手术,而不能“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四是前后照应不当:
a.读罢你(指张志新)的英雄事迹,我们自然想起陈毅同志那首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诗好像专为你写的,你真是一株不畏风雪的青松,雪里的红梅。(引用的诗只赞美了青松,而不能照应到“红梅”,引诗和作者的感情抒发之间不一致。)
b.王红同学要求自己很严格,从不迟到早退,学习也很努力,被评为优秀干部。记得有一次他迟到了,老师反而表扬了他,因为他带病坚持学习,是我们的好榜样。(前面说“从不迟到早退”,后面又举例说“有一次他迟到了”,照应不当,前面矛盾。)
五是前面不连贯:
a.学生上课时应认真地听课,积极地思考和讨论问题,仔细地写好课堂记录。(“听课”、“做笔记”应同步进行,中间插入“讨论问题”,语意不贯通。)
b.生产衬衫有两道关键工序,一是上袖口,二是上领子。这两道工序上,这两个厂各有所长。三厂上袖口的技术比二厂低,而二厂上领子的技术没有三厂高。(两个厂“各有所长”的后面应说明各自的“长”,而下文却从“短”处说起,变换了叙述角度,语意不顺畅。)
六是语意有歧义:
a.参加会议的有三个学校的领导。(是“三个领导”呢,还是“三所学校”的领导?语意不明确。)
b.宾馆的大门口,一边蹲着一只大石狮子,威武极了。(是大门口的各自一边,还是仅仅“一边”蹲着石狮子?两种可能性都有,造成歧义。)
以上列举的逻辑毛病主要是语句或句群中的,至于段落或篇章方面的这里就没有举例了。不过在修改作文时,要注意从逻辑思维的角度瞻前顾后,综合检查,以培养自己良好的思维品质。
修辞涉及的内容较多,有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和变换,还有许多种辞格。修辞的目的就是选用最恰当的语言形式来加强表达效果,使文章更鲜明、形象、生动、有力。
这里着重提示一下我们作文中辞格运用不当的错误。
一是比喻不当:
a.一阵紧似一阵的西北风刮来,吹到脸上像刀砍似的难受。(犯了比喻过重的毛病。)
b.这个烟幕黑得出奇,好像是一些大喷泉突然喷出时张成的大扇面。(用“喷泉”比喻“黑得出奇”的“烟幕”,无论是色彩还是形态均不恰当。)
二是夸张过度:
a.今天,我们的自习课真安静,静得连一根头发掉下来都听得见。(说“一根针”掉下来能听见是正确的夸张,人们能接受,而“一根头发”掉下来能听见则不合事理。)
b.不怕天大旱,只要人大干。革命加拼命,亩产破十万。(亩产“十万”斤粮食是违背科学,违背生活真实的,这不是夸张,而是吹牛皮。)
三是借代不妥:
a.开学前,我们搞了一次军训,负责军训的教官是连队的大胡子和小眼睛。(用人的某一特征来称呼人,确是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但这里用“大胡子”、“小眼睛”来指代教官,既不严肃,又不礼貌。)
b.我最喜欢听“秃头”讲课,真有意思!(错误与上句一样,用人们缺陷特征作外号,很不文明。)
四是拟人失误:
a.蒲公英开花了,柔弱的茎上顶着一朵小黄花,雄赳赳地站在路旁。(既是“柔弱”,怎能“雄赳赳”?况且这个比拟也不符合蒲公英的特征。)
b.今年中秋,月色格外明朗,我们都坐在院子里,一边吃水果,一边赏月,月亮也板着面孔看着我们。(“月亮板着脸”跟大家赏月的情景气氛不协调。)
五是滥用辞格:
a.下课以后,我们同学们有的看书,有的学习,有的跑步,有的搞运动……真是热闹极了!(为了组成排比句,任意罗列课间的种种活动,违背分类的规则。“看书”属于“学习”、“跑步”归于“运动”,均不能并列。)
b.自从他沾上了好吃懒做的习惯之后,迟到早退,偷鸡摸狗,表现不错,可想而知。(作者试图把“不错”作为反语运用,但在文中“表现不错”是个肯定句,难以判断是否是反语。)
c.人最宝贵的是什么呢?是生命。人最容易忽略的是什么呢?是时间。在生命的长河里,应该怎样度过自己闪光的一生呢?不断学习,不断追求,不断努力。为什么呢?因为……(设问可以提醒注意,增强语势。但过多过滥则会使语言单调,掩盖主句。上面这段话可修改如下:
“人最宝贵的是什么?是生命。人最容易忽略的是什么?是时间。在生命的长河里,我们应当这样度过:不断学习,不断追求,不断努力,不断前进。江山靠我们双手去装点,家乡靠我们的劳动去美化……”这样改,减少了设问,但强调了主体。)
总之,作文修改的范围涉及语文各方面的知识,修改时,应该变换角度,综合考虑,整体把握。
1.修改语言文字
请看下面语段(病文):
一阵清脆的拖拉机的响声从处边传来,我慌张地跑出去察看。只见公路上挤满了许许多多的人群,真热闹呀!李平开着斩新的一台拖拉机,好像出征的将军似的,笑的合不拢。
这段文字不多,可毛病不少:
(1)错别字:“外边”写成了“处边”;“崭新”写成了“斩新”;“笑得”写成了“笑的”。
(2)漏字:“合不拢”的后边少了个“嘴”字。
(3)用词不当:“清脆”不能用来描摹拖拉机的响声;“慌张”不能用来形容“我”跑出去的情状;看热闹不能说“察看”。
(4)“人群”不能受定语“许许多多”的修饰,也不能做“挤”的宾语,应删掉“群”和“许许多多”。
(5)语序不当:“一台”应调到“崭新”的前面。
(6)不合事理:“公路上”挤满了人,怎么行驶拖拉机?“上”应该改为“边”。要解决语言文字的毛病,关键在于要有讲究语言规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用语用字的习惯,并及时检查,认真纠正。语言文字方面常见的毛病主要有:
一是写错别字:
a.我们要养成良好习惯,讲究卫生,预防急病。(疾)
b.动笔写作文前,要认真编写写作题纲。(提)
二是用词不当:
a.今天老师讲了一个十分趣味的故事。(“趣味”是名词,误作形容词。)
b.敌人虽然撤退了,但他们还是顽强地抵抗着。(“顽强”是褒义词,不能用于敌人。)
三是搭配不当:
a.我们要采取各种办法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水平”只能提高,而不能“培养”。)
b.无产阶级革命家导师都有非常渊博的知识和经验。(“渊博”只能修饰“知识”,而不能修饰“经验”。)
四是成分残缺:
a.由于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使我顺利地补完了功课。(缺主语,删掉“由于”或者“使”。)
b.赵老师是一位甘做“泥人”、“人梯”,呕心沥血育人才,非常值得尊敬。(缺宾语,可在“人才”后面加“的人”。)
五是语序不当:
a.1860年,英、法侵略军闯进北京,烧毁并洗劫了圆明园。(“洗劫”应跟“烧毁”调换位置。)
b.我不仅不认识,我奶奶也不认识他。(“我”应该放在“不仅”之后。)
六是结构繁糅:
a.要尽快地提高学习成绩,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不可。(应去掉“不可”。)
b.谁说他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呢?(应去掉“值得”。)
七是重复累赘:
a.这是非常奇缺的药品,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动用。(应去掉“非常”。)
b.我另外有别的任务,不能陪你上北京了。(应去掉“别的”。)
八是不合事理:
a.讲不讲文明礼貌,也是评选“三好”学生的重要条件。(应去掉“不讲”。)
b.江南水乡普遍种植了棉、麻、桑、稻等经济作物。(“稻”并非经济作物,而是粮食作物。)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毛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只有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规范性,我们的作文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2.修改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文字,在文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我赞成他也赞成你怎么样”这句话,因停顿位置不同,表意相应也就不同:
a.我赞成,他也赞成,你怎么样?
b.我赞成他,也赞成你,怎么样?
同样,“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这句话,因停顿位置不同,可以有多种理解:
a.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
b.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
c.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
如果一个句子用上了不同的句末标点,表达的语气语调也就不一样,表示的内容也会发生变化。例如:
a.张劲回来了。(表陈述)
b.张劲回来了——(表语音延长)
c.张劲回来了?(表询问)
d.张劲回来了!(表惊讶)
在特殊情况下,标点符号还能巧妙运用,收到特殊效果。如巴尔扎克有一次写信向出版商询问自己的书的出版情况,信中没有一个字,只有一个“?”,而出版商的回信也只有一个“!”,没有别的文字,可意思却表达得很清楚,即巴尔扎克的书质量很好,肯定马上出版。
写作中,许多同学忽视了标点符号的作用,要么用得不正确,要么随便点一下,一逗到底。方便自己,苦了别人,这是既不严肃,又不负责任的表现。请看下面这段话:
为了方便群众“五一”乘车,公共汽车公司特地开辟了红庙至动物园、前门、东大桥、丰台、北太平庄至颐和园、香山至卧佛寺等六条游览线路。
看了上文后,你能明确知道开辟了哪六条游览线路吗?你能从一大串地名中分辨出这六条线路的起点和终点吗?其原因很简单,就是用错了两个标点。如把第一和第五处两个顿号都改成逗号,意思就明白了。标点符号的修改比较复杂,关键在于要理解和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尤其要注意:a.顿号和逗号的使用区别;b.括号内外标点处理;c.引号、破折号的几种用法;d.问号、叹号不可滥用。
格式是文章的样式,属于形式方面的内容。它是在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有统一的模式。作文中不讲究格式,既违背了公共规则,又影响文章的美观,所以要引起高度重视。为方便学习,下面作个简要介绍。
(1)标题 标题原则上应写在格子正中,一般是在第一行前面空两格或四格。标题书写的主要错误是:a.顶格写或字与字之间隔得太远;b.写出第一行的格外;c.较长的标题后加了句号。
(2)字、标点符号 “字占一格”这个规定老师强调得多,容易操作,一般能遵守。可标点符号书写错误出现的频率则较多。常见的是错误的占格问题。凡违反下面两条规则的,均算错误:
a.逗号、顿号、分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间隔号各占一格,且均不能出现在第一格。
b.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各占两格。其中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半部分不能标在最后一格,后半部分不能出现在第一格;破折号、省略号不能分成两半标在上下两行。
3.修改主题材料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作者通过文章的具体内容所要表达的基本思想。记叙文中表现了中心思想,议论文中称之为中心论点。主题是作者写作的主旨和意图的体现。题材是文章中运用的材料,是文章构成的基本内容。
主题和题材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文章中主题应统率材料,材料是为主题服务的。如果主题不明确,就失去了选择材料的尺度;而如果材料选择不合适,详略剪裁处理不当,也就无法使主题明确表达出来。因此,修改作文时应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考虑。请看下边这篇作文:
游西郊公园
西郊公园,坐落于双凤山附近,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我听去过的同学说,里边可有意思呢!今年暑假的第一天早上,我就和爸爸登上了去西郊的汽车。
西郊公园的门口可真雄伟,一座雄狮雕石威风凛凛地守在门口。乳白色的,造型优美的大门,走进这座大门就像跨入了一座艺术长廊。进了门口,迎面而来的是一座五光十色的喷泉。喷泉由十来个莲花童子组成,从石鱼嘴里喷出的又高又细的水柱相互交叉,在阳光下,映出一条优美迷人的彩虹。
从喷泉往西走,是一条铺石子的小道。顺着这条小道往前走,就是赫赫有名、极有乐趣的猴山了。猴山里有几十只大大小小的猴子,它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嬉戏打闹,有的在瘙痒痒,有的还向游人扮鬼脸。围观的小孩不断地给它们扔点糖果什么的,这时,大猴和小猴争夺不下,山上山下地飞跑,逗得人们“咯咯”直笑。
出了猴山,我们就去公园后边的“狮虎房”了。狮子和老虎都在铁笼子里。长着长毛的非洲狮子好像心里有什么事,一刻也不停地在笼子边上走来走去。我大声吆喝它,吓唬它,它连理也不理。老虎不像狮子那样,而是眯着眼,静静地躺在地上晒太阳,一点兽中之王的威风也没有。我问爸爸:“人家都说老虎厉害,可我怎么看不出来呢?”爸爸笑了笑:“因为它习惯了铁笼子生活,要是把它放回深山,它照样凶猛。”
离开狮虎房往东走,是一片稀奇古怪、屋顶尖尖的房子,这也是一片动物之家。在这里住着斑马、四不像、羚羊、牦牛、梅花鹿等几十种动物。我们在这儿一直看了一个多小时,才恋恋不舍地向大象馆走去。大象在公园中部,一进大门,一股热浪迎面扑来。“为什么那样热呀?”我问爸爸。“因为大象是亚热带、热带动物,太冷了它们受不了。”噢,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大象从来不用“手”拿东西,而是用鼻子卷取东西。一堆胡萝卜一会儿就吃完了。出了大象馆,就是哈哈镜馆。顺着那几十面镜子走,你一会变成了胖子,一会变成了瘦猴,一会头大身小,一会腿比身长,满屋都是孩子们那愉快的笑声。“咱们划船去吧。”爸爸在一旁提醒道。我恋恋不舍地离开那些魔镜,向着如情似梦的沉绿湖走去……
这篇例文材料丰富,线索清晰,文笔也流畅,但面面俱到,不分主次轻重详略,中心不明确,读后不知作者要表达什么。修改这类作文比较麻烦,往往要动大手术。要预防出现这类毛病,就要注意集中笔力,选好一个方面,突出重点。请再看另一篇作文:
沉绿湖遐思
人们都说西郊公园的建筑独具特色,来到这里可以在北国欣赏到江南园林的风格;人们都说这里的动物种类繁多,就是转着圈数,也难以得到确切的结果,可我却对绿波盈盈的沉绿湖一往情深。
“六一”儿童节前,我和妈妈一起来到春意盎然的沉绿湖畔。
沉绿湖的水是透明的,它碧波荡漾,如情似梦。在它的怀抱里划舟荡浆,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啊!然而,我们不由自主地寻觅着那掩映在垂柳深处的一座绿色雕像——一个伟大的灵魂。
沿着扑朔迷离的小道,踏着平滑的鹅卵石时,妈妈给我讲了一个发生在沉绿湖的故事。
那是一个初春的早晨,沉绿湖沉睡了。往日一碧数顷的水面,冰封雪凝,换上了美丽的银装。几个顽皮的孩子在冰上走着滑着,就像几只欢快的小鸟。突然,冰层断裂,一个孩子掉进去了,正在岸边的王德恒扑入冰窟,抢救那落水的孩子,正在游园的其他群众也立刻手脚相连,趴在冰上,组成了一条几十米长的“生命的纽带”……最后,小朋友得救了,而王德恒却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妈妈的声音渐渐小了,她的眼角挂着几滴晶莹的泪珠,于是我把目光转向深沉的湖水和那耸立在湖畔的王德恒烈士的塑像。
鲜花包围着王德恒的塑像,松柏簇拥着烈士的英灵。我用双手深情地掬起一捧湖水,轻轻地祭洒在王德恒烈士像前,心中像春风中的沉绿湖水,久久不能平静——同是救人,上海的一位姑娘下水后,钱包却被人偷走,而在这里,几十个抢救者的衣物,却无一丢失;同是救人,黄浦江边上响着苟活者的嚎叫:“多喝几口,快点死吧!”而在这里,人们却用趴在冰上,伸入水中的“纽带”,大写了“人”字。这真是人生舞台上两个各具特色的亮相,这真是现实生活中别具一格的灵魂曝光!
沉绿湖啊,请原谅我不愿吐露的情思,本想用蜜汁泡甜我的笔锋,而生活的启示却改写了我的诗句……
这篇作文与上篇作文同样是写西郊公园,但由于笔力集中,围绕中心选材,因而主题十分鲜明。
4.修改结构布局
一篇文章审清题目,确定了主题,并围绕中心选好材料后,接下来的就是结构布局了。
结构和布局是紧密相关的。它们涉及文章内容的组合与构造。大家知道,人体是靠骨架支撑的,高楼是靠框架支撑的,而文章则是靠结构支撑的。材料再多,缺乏有机的安排组合,也是不能成为好文章的。如果文章的各部分比例失调,就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不能恰当地表达思想感情。
作文结构布局的修改,主要应从段落层次、主次详略、过度照应、开头结尾等几个方面来考虑。一定要从宏观出发,整体把握,其关键是看材料和顺序安排是否合理。请看下面这篇作文: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我们全班同学到革命烈士陵园去祭悼烈士。烈士陵园四周松柏苍翠挺拔,它象征着烈士的精神万古长青。走进骨灰堂,正前方安放着烈士的骨灰盒,骨灰盒上覆盖着红绸子,它象征着烈士的鲜血染红了祖国的大地。两旁安放着许多花圈,花圈上那苍翠的松枝和洁净的白花,寄托着人们无限的哀思。
辅导员用低沉的声音宣布悼念活动开始。随着缓慢的哀乐,我们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向烈士们低头默哀。我低着头,看看胸前的红领巾,看着这用烈士鲜血染成的红旗的一角,心情万分激动……
我们含着泪听革命烈士陵园的伯伯讲述着烈士们的事迹。他们之中有干部、有战士、有的有名有姓,有的是无名英雄,多数是在解放本市外围作战中英勇牺牲的。最令人感动的是一位董存瑞式的舍身炸敌人碉堡的青年战士,他用年轻的生命为战友们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听着英雄们的事迹,望着烈士们的遗像,我的心里像大海一样翻腾着:烈士们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毫不吝惜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洒下了他们的鲜血。今天,在这曾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正是万紫千红,鲜花盛开。每当人们沉浸在幸福之中时,怎能忘记为我们换来今天的幸福而牺牲的革命烈士呢!
接着,敬献花圈。两个同学抬着我们自己扎制的花圈,缓缓地走到骨灰盒前,轻轻地安放好,默默地悼念着:敬爱的烈士,请收下我们少先队员的花环,收下我们少先队员对你们的忠贞……
安息吧,不朽的英雄们!我们一定要继承你们的遗志,踏着你们的足迹继续前进。
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次教育活动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过去常常为自己考虑得多,为别人考虑得少,一点儿也不肯吃亏。今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更加自觉地遵守纪律,上课时不随便讲话,按时完成课外作业,多为他人着想,帮助同学,做一个爱学习、守纪律、心灵美的好队员!
这篇作文是以悼念烈士的活动为线索展开记叙的,语言流畅、感情真挚,富于感染力。但在结构布局方面则存在两个毛病:
(1)顺序不当,不合事理 文章是以悼念活动时间为序组织材料的,按悼念程序,“敬献花圈”应紧承“默哀”,而文章却把它放在介绍烈士事迹后。既违背常规,又影响了文脉。
(2)画蛇添足,冲淡主题 倒数第一段表达了继承烈士遗志的决心,文字不多,却相当有力,意味深长。这段可视为收束结尾段。可作者又补加了一段生硬的尾巴,写了一些拖泥带水,过于具体琐碎的话,从而冲淡了中心,应删除。
5.修改逻辑修辞
一提到“逻辑”与“修辞”,我们许多同学便会摇脑袋,认为太深奥,太难懂了。其实,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都离不开修辞逻辑,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罢了。
逻辑,是关于思维形式的学问;修辞,则是关于语言形式的学问。古今中外语言大师都重视这些方面的学习。著名作家老舍说:“语言的运用对文学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作品文学色彩不浓,首先是逻辑性问题。”他还说:“我写作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给别人听(听不听在他),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逻辑性强不?”这句话具体而概括地表明了语法、修辞和逻辑与语言、文章的关系。其中的“顺不顺”“别扭不”的语法修辞问题,“准确不”“逻辑性强不”是逻辑问题。为了进一步体会它们在作文中的意义,请看下面这篇文章:
大和小
报纸要多报道国内外大事件,也要多报道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小事情。
大和小是矛盾的。但好新闻能做到小中见大、大和小的统一。
一个人没酱油吃,是小事;但首都居民中有450万人半个多月吃酱油困难,就是大事。
一个厂房危险停产,可谓小事;但这个厂在停产前六年中打了35次报告,均因官僚主义而不得解决,你能认为是小事?
领导把分给酱油厂的地皮指标转给了汽车配件厂,也可算作小事;但这是因为酱油厂产值低而汽车配件厂产值高,领导追求产值而不管人民的生活,能说不是大事?
在“积重难返”的今天,一个酱油厂的问题与住宅、就业等问题比较,是微不足道的;但连这么个不用费大劲就能解决的问题都一拖六年,不是从另一方面说明问题之大吗?
这篇文章是为《北京酱油为啥脱销》写的简介。文中有四段都要表达“是小事”与“就是大事”这两个判断。从判断的表达看,如果每一段都重复着两个句子,则显得单调而乏味。作者善于遣词造句,只用了一个判断句,其余的采用反问句,用不同的词语、句式和手法,把同一个意思表达得既准确而又生动活泼。这里既体现了逻辑问题,即“判断应明确”,又体现了修辞问题,即“句式的变换”和“反问”的辞格。其实,我们前面分析语病时提到的“不合事理”和“用词不当”等,也都涉及逻辑修辞的知识。
作文中常见的逻辑毛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自相矛盾:
a.集合点名的结构是,参加活动的人基本上全部到齐。(“基本上”与“全部到齐”相悖。“基本上”是指大部分而非”全部“,也非“齐”。)
b.我们的脸上再也挂不住了,立即召开班委会,互相做了深刻的自我批评。(“互相”与“自我批评”矛盾。可把“互相”改为“各自”。)
二是判断不恰当:
a.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运行的。(“谁也不会否认”是说“人们都承认”,因此下文就不能说“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运行”的,应删“不”。)
b.教育战线和我们的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新型人才的地方。(“教育战线”是指教育领域,而不能说是什么“地方”。另外,“教育战线”已涵盖“学校”,二者不能乱用。)
三是推理不合逻辑:
a.一年来,在完成各门功课的同时,我还利用空闲的时间,给一些报纸杂志写了二十篇稿件,大部分被采用了,我还被评为优秀通讯员。这一事实充分说明,只要积极投稿,是能取得学习和宣传报道双丰收的。(前面的事实材料不能推出“说明”后面的结论。)
b.给病人做手术,过去由医生个人决定,现在规定重大手术须经集体讨论决定,这就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集体讨论”只是“决定”能否动手术,而不能“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四是前后照应不当:
a.读罢你(指张志新)的英雄事迹,我们自然想起陈毅同志那首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诗好像专为你写的,你真是一株不畏风雪的青松,雪里的红梅。(引用的诗只赞美了青松,而不能照应到“红梅”,引诗和作者的感情抒发之间不一致。)
b.王红同学要求自己很严格,从不迟到早退,学习也很努力,被评为优秀干部。记得有一次他迟到了,老师反而表扬了他,因为他带病坚持学习,是我们的好榜样。(前面说“从不迟到早退”,后面又举例说“有一次他迟到了”,照应不当,前面矛盾。)
五是前面不连贯:
a.学生上课时应认真地听课,积极地思考和讨论问题,仔细地写好课堂记录。(“听课”、“做笔记”应同步进行,中间插入“讨论问题”,语意不贯通。)
b.生产衬衫有两道关键工序,一是上袖口,二是上领子。这两道工序上,这两个厂各有所长。三厂上袖口的技术比二厂低,而二厂上领子的技术没有三厂高。(两个厂“各有所长”的后面应说明各自的“长”,而下文却从“短”处说起,变换了叙述角度,语意不顺畅。)
六是语意有歧义:
a.参加会议的有三个学校的领导。(是“三个领导”呢,还是“三所学校”的领导?语意不明确。)
b.宾馆的大门口,一边蹲着一只大石狮子,威武极了。(是大门口的各自一边,还是仅仅“一边”蹲着石狮子?两种可能性都有,造成歧义。)
以上列举的逻辑毛病主要是语句或句群中的,至于段落或篇章方面的这里就没有举例了。不过在修改作文时,要注意从逻辑思维的角度瞻前顾后,综合检查,以培养自己良好的思维品质。
修辞涉及的内容较多,有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和变换,还有许多种辞格。修辞的目的就是选用最恰当的语言形式来加强表达效果,使文章更鲜明、形象、生动、有力。
这里着重提示一下我们作文中辞格运用不当的错误。
一是比喻不当:
a.一阵紧似一阵的西北风刮来,吹到脸上像刀砍似的难受。(犯了比喻过重的毛病。)
b.这个烟幕黑得出奇,好像是一些大喷泉突然喷出时张成的大扇面。(用“喷泉”比喻“黑得出奇”的“烟幕”,无论是色彩还是形态均不恰当。)
二是夸张过度:
a.今天,我们的自习课真安静,静得连一根头发掉下来都听得见。(说“一根针”掉下来能听见是正确的夸张,人们能接受,而“一根头发”掉下来能听见则不合事理。)
b.不怕天大旱,只要人大干。革命加拼命,亩产破十万。(亩产“十万”斤粮食是违背科学,违背生活真实的,这不是夸张,而是吹牛皮。)
三是借代不妥:
a.开学前,我们搞了一次军训,负责军训的教官是连队的大胡子和小眼睛。(用人的某一特征来称呼人,确是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但这里用“大胡子”、“小眼睛”来指代教官,既不严肃,又不礼貌。)
b.我最喜欢听“秃头”讲课,真有意思!(错误与上句一样,用人们缺陷特征作外号,很不文明。)
四是拟人失误:
a.蒲公英开花了,柔弱的茎上顶着一朵小黄花,雄赳赳地站在路旁。(既是“柔弱”,怎能“雄赳赳”?况且这个比拟也不符合蒲公英的特征。)
b.今年中秋,月色格外明朗,我们都坐在院子里,一边吃水果,一边赏月,月亮也板着面孔看着我们。(“月亮板着脸”跟大家赏月的情景气氛不协调。)
五是滥用辞格:
a.下课以后,我们同学们有的看书,有的学习,有的跑步,有的搞运动……真是热闹极了!(为了组成排比句,任意罗列课间的种种活动,违背分类的规则。“看书”属于“学习”、“跑步”归于“运动”,均不能并列。)
b.自从他沾上了好吃懒做的习惯之后,迟到早退,偷鸡摸狗,表现不错,可想而知。(作者试图把“不错”作为反语运用,但在文中“表现不错”是个肯定句,难以判断是否是反语。)
c.人最宝贵的是什么呢?是生命。人最容易忽略的是什么呢?是时间。在生命的长河里,应该怎样度过自己闪光的一生呢?不断学习,不断追求,不断努力。为什么呢?因为……(设问可以提醒注意,增强语势。但过多过滥则会使语言单调,掩盖主句。上面这段话可修改如下:
“人最宝贵的是什么?是生命。人最容易忽略的是什么?是时间。在生命的长河里,我们应当这样度过:不断学习,不断追求,不断努力,不断前进。江山靠我们双手去装点,家乡靠我们的劳动去美化……”这样改,减少了设问,但强调了主体。)
总之,作文修改的范围涉及语文各方面的知识,修改时,应该变换角度,综合考虑,整体把握。
更多推荐
小学作文写法——作文修改的范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