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岁耕牧诵古文,
  漫游山川蕴华章。
  “腐刑”无端千古恨,
  一部《史记》成绝唱。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7年),中国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以《史记》成为中国史学史上一位开山的人物。《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传记体通史,是司马迁用血汗换来的历史巨著。司马迁,集前人史学之大成,“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把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首尾三千年的历史,作了一次通盘的整理,并以本记、表、书、世家、列传等五种体例,且通过它们之间的互相配合和补充,构成一个庞大、完整的历史系统,使《史记》成为一部伟大的古典史学名著。司马迁不为封建统治者的偏见所囿,“不虚美,不隐恶”,客观著录了历史史实,并用通俗流畅的语言刻划历史人物,使《史记》成为杰出的历史和文学结合的典范。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小时候,曾帮助人家农田耕作,放牛牧羊,并开始学习古代文化。司马迁自谓“年十岁则诵古文”(这里的“古文”,是指先秦保存下来的艰涩文字,并非现代所说的“古文”),由此可见,少年司马迁学习之艰辛。
  司马迁从13岁起,就遍行天下,访问名山大川,接触人民大众,搜求古代列国的历史。据史书记载,他曾到屈原自沉的水边凭吊,到帝禹埋葬的地方祭祀,到淮阴查讯韩信的故事,到鲁国祭拜孔子,向儒者请教,还到古楚汉战场怀古……长途漫游,使司马迁开阔了眼界,扩大了胸襟,了解了各地的民族风俗,搜集的许多历史人物的轶闻逸事。这对他后来整齐“六经异传”和“百家杂语”的伟大工作,无疑有极大的帮助。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建之年间作“太史令”(史官)。他对孔子死后史记断绝,明主贤君、忠贞义士无人论著甚为忧虑,并开始著录史文。他临死前,把职位和事业,重托儿子司马迁,这是司马迁从事著作事业的起点。父亲逝世三年后,司马迁正式做了太史令,在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从大堆杂乱的断简残编中,寻求历史本原。就在他“草创未就”之时,因直言不讳,得了一个“诬罔主上”的罪名,是一个死罪。据当时法律,犯了死罪的人,有两种旧例可以免死,一是拿钱赎罪,一是“腐刑”(即,宫刑)。司马迁觉得,除了他的平生著作理想还未实现外,实无忍辱苟活之理。他想起“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历史上这一系列的人物,也都是在遭受不幸之后,发愤著书,以鸣其不平于天下后世。于是,司马迁决计忍辱含垢,完成自己的理想。他受了残酷、耻辱的腐刑。从此之后,司马迁更是坦荡无畏,讴心沥血,终于完成了《史记》巨著。
  

更多推荐

古今中外名人少年情怀——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