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编撰十九年,
书成残稿满两间。
“小儿击瓮”急生智,
“圆木警枕”茹苦酸。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无生。”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到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共花了十九年时间,他完成了《资治通鉴》一书的编写工作。全书上起战国时的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时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按照编年体写成二百九十四卷。外加考异、目录各三十卷。司马光为完成这部历史巨著费尽心血。据说,这部《资治通鉴》完稿后,在洛阳存放的残稿,堆满整整两间屋子。《资治通鉴》记事客观,对重大历史事件前因后果交代清楚,而且文笔流畅简洁,不仅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在我国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司马光出身于官僚显宦、文人学士之家。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司马光从小爱读史书,只要一拿到史书,总是爱不释手,如饥似渴地阅读。这对小司马光的智力发展很有帮助。他七岁那年,一群孩子在庭院中游戏,一个孩子不小心掉进了一个装满水的大坛子里。别的小孩都吓呆了,只有司马光急中生智,用一块石头砸破水坛,那小孩才得救。后来被人们流传的“小儿击瓮图”指得就是这件事。
司马光从小读书刻苦努力,他对许多文章都能背诵如流。他强调,读书要细嚼慢咽,弄清原委,吃透精神。他说:“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为了争得读书的时间,司马光睡觉时,是用一根圆木作枕头。这样,睡久了,一翻身,圆木就会滚动,人也容易惊醒,就可以起来读书了。他给这圆木起了个名字,叫“警枕。”历史上“圆木警枕”的故事,就是说司马光是如何勤奋学习的。
司马光自幼聪慧,再加上刻苦发愤的精神,所以他从小见识渊博,且文笔达练。少年司马光的文章很有大家风范。
书成残稿满两间。
“小儿击瓮”急生智,
“圆木警枕”茹苦酸。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无生。”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到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共花了十九年时间,他完成了《资治通鉴》一书的编写工作。全书上起战国时的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时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按照编年体写成二百九十四卷。外加考异、目录各三十卷。司马光为完成这部历史巨著费尽心血。据说,这部《资治通鉴》完稿后,在洛阳存放的残稿,堆满整整两间屋子。《资治通鉴》记事客观,对重大历史事件前因后果交代清楚,而且文笔流畅简洁,不仅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在我国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司马光出身于官僚显宦、文人学士之家。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司马光从小爱读史书,只要一拿到史书,总是爱不释手,如饥似渴地阅读。这对小司马光的智力发展很有帮助。他七岁那年,一群孩子在庭院中游戏,一个孩子不小心掉进了一个装满水的大坛子里。别的小孩都吓呆了,只有司马光急中生智,用一块石头砸破水坛,那小孩才得救。后来被人们流传的“小儿击瓮图”指得就是这件事。
司马光从小读书刻苦努力,他对许多文章都能背诵如流。他强调,读书要细嚼慢咽,弄清原委,吃透精神。他说:“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为了争得读书的时间,司马光睡觉时,是用一根圆木作枕头。这样,睡久了,一翻身,圆木就会滚动,人也容易惊醒,就可以起来读书了。他给这圆木起了个名字,叫“警枕。”历史上“圆木警枕”的故事,就是说司马光是如何勤奋学习的。
司马光自幼聪慧,再加上刻苦发愤的精神,所以他从小见识渊博,且文笔达练。少年司马光的文章很有大家风范。
更多推荐
古今中外名人少年情怀——司马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