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
  【注释】
  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悠悠:无穷无尽的意思。怆然:悲痛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赏析】
  公元696年,契丹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是个草包,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全诗短短四句,通共不过二十二个字,没有铺叙,没有比喻,没有用典,不讲究什么吞吐回坏,更不屑于堆垛雕琢,只是大声咏叹,直抒胸隐,但是,它的境界却何等阔大,格调何等雄浑,含义何等深刻!这首诗之所以称得上是陈子昂的压卷之作,是因为它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蕴含着大诗人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它象火山的喷礴,又象江河的奔流.不但倾泻着这位一代诗风开启者心灵的苦闷,而且更代表了我国七世纪末那“鼎盛时代”的中坚分子们壮怀激烈的思想感情。

更多推荐

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登幽州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