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薄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度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难:艰难险阻。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五岭逶迤(wēiyí)腾细浪: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五岭,绵延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
  “细浪”是说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在红军眼中不过像翻腾着的小浪花。(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乌蒙磅礴〔pángbó〕走泥丸:乌蒙山绵延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气势雄伟(“磅礴”),在红军看来也只像滚动着的泥丸。(磅礴:气势雄伟,山很险峻,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乌蒙:山名。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走泥丸:《汉书•蒯通传》
  ,“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的河流。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暖:这里指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喜悦之情。
  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是一座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纪念地。1961年,泸定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泸定桥全长103.67米,宽3米,由桥身、桥台、桥亭三部分组成:桥身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组成,左右两边各2根,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每根铁链由862至997个由熟铁手工打造的铁环相扣,总重量达21吨。底链上铺满木板,扶手与底链之间用小铁链相连接,这样就13根链为一个整体。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寒:这里指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三军:指的是红军的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第四方面军。而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古代晋国所作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等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译文】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三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白雪皑皑的岷山,红军们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赏析】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
  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亦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这些诗都是写一景一地,并以此来表达心情,着重在于侧写。而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更多推荐

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七律.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