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境设置
游华夏名亭园
一群孩子们簇拥着老师,走进桔园大门。桔园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所建的。用彩色瓷砖烧制的壁画,吸引了他们。上面画着“桔颂”、“问天”……穿过一道小瀑布汇成的溪流,来到一组石壁下。石壁上刻画着屈原一生的经历:颂桔抒怀、治国安邦、被害流放、汨罗殉国。
绕过石门,水边的石崖上,屈原的雕像高高矗立着。他双目凝视远方,目光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神情。
石像右侧,有一座六角形的亭子,这就是独醒亭。独醒亭小巧玲珑,具有典型的南方建筑特点。红柱灰瓦,飞檐高耸。亭中藻井上,金龙盘绕。传说屈原在流放期间,常在汨罗江边的渡船亭与渔夫谈心。渔夫问他为什么被流放,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后人为了纪念屈原,就把渡船亭改为了独醒亭。
走下独醒亭,穿过一片竹林,孩子们来到二泉亭。二泉亭木柱方顶,亭檐有砖雕仙、兽,亭顶是二龙戏珠。二泉亭对面,有一泉池,龙嘴吐水,潺潺不断。壁上书“天下第二泉”,字体古朴浑厚。据说唐朝时,茶圣陆羽尝遍天下名泉,评比泉水为第二,故称“天下第二泉”。
跨过一道小溪,师生们来到兰亭。兰亭的原建浙江绍兴,大书法家王羲之曾在此做过《兰亭集序》。兰亭是石柱方亭,不饰彩画,显得凝重端庄。亭内有碑一座,上书“兰亭”二字,字体刚柔相济。
离兰亭不远,就是鹅池碑亭。相传王羲之小时候,常在鹅池练字。鹅池碑亭造型奇特,圆石柱三角形亭顶,内有石碑一块,上书王羲之“鹅池”二字。字写得刚劲洒脱,不愧是一代书圣之作。鹅池碑亭旁边,一塘清水,水中白鹅游戏,别有情趣。
离开鹅池碑亭,穿过石洞,使人顿感豁然开朗。眼前一巨石,上写篆书“醉翁亭”三字。醉翁得由八根木柱支撑,长方形歇山顶。细柱大檐。柱上雕有人物、龙、云等,栩栩如生。亭檐高翘,如雄鹰展翅欲飞。亭内敞亮,可以休息。从亭内向对面看,石壁上刻有苏轼所书《醉翁亭记》。大文学家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常在此亭饮酒,并写下了著名的《醉翁亭记》。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已成千古名句了。
孩子们在华夏名亭园中流连忘返,早已陶醉于其中了。
二、训练要点
1.学会按方位变化顺序,有条理地写好处所和游记。能正确运用过渡,使文章严谨连贯。
2.学会通过比较的方法,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有重点地记述。
3.学会通过所见、所闻、所想把文章写具体,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4.借助这个情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
三、训练建议
(一)可利用这个情境的某一个景点,对中年级学生进行描写处所的写作训练。一般安排如下:
1.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桔园”景区这段情境,在观察中要求他们先理清方位。
2.教师可提问,在“桔园”景区内,你们先看到了什么?接着又一一看到了什么?最后看到了什么?
板书:
园门—彩画—壁画—雕像—独醒亭
3.第二次观察情境,要求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这个景区是为纪念谁而修建的?应抓住哪些特点进行观察?
4.在教师引导下,请学生依次谈他们观察的结果。
板书:
彩画:彩色瓷砖烧制、色彩鲜艳、古色古香。上有《桔颂》原文,配有屈原颂桔、问天的图画。
壁画:刻在石壁上,刀法简洁洗练。介绍屈原一生经历:颂桔抒怀、治国安邦、被害流放、汨罗殉国。
雕像:矗立在石壁上,双目眺望远方,忧国忧民的情怀。
独醒亭:六角形亭顶,灰瓦铺成,飞檐高翘,红柱支撑,亭内藻井上金龙盘绕。
5.教师提问:通过观察,谁知道这座亭子为什么叫独醒亭?看了这段情境,你们有什么想法?
6.请一两个学生口述,然后再让学生们落笔成文。
(二)利用这个情境,训练高年级学生在观察中能够抓住景物的特点。下面安排可供参考:
1.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提示他们注意这些名亭的不同点是什么。
2.观察后请学生们填写下表:
3.请学生通过比较,口述各得特点。
4.选择一两个名亭描述出来。
(三)对学生进行描述具体的训练。以二泉亭为例,安排如下:
1.先认真观察二泉亭景区的情境,让学生边看边思考: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看后请学生们发言,教师可板书:
看:泉池——形状、龙头吐水、水质、题字
二泉亭——亭顶、亭檐、亭柱、亭内
听:唐朝茶圣陆羽评此泉为天下第二
3.第二次观赏情境,要求边看边联想。学生可能想到陆羽的传说,可能想到瞎子阿炳的《二泉印月》,可能想到祖国的秀丽山河……教师因势利导,进行美育教育或爱国主义教育。
4.下笔成文,要求写具体。
5.可利用这种方法,具体描写其它名亭。
(四)在以上练习基础上,可对高年级学生进行游记的写作训练。下面安排可供参考:
1.先认真观察情境,理清游览顺序。
进园——独醒亭——二泉亭——兰亭——鹅池碑亭——醉翁亭——离去
特别要求学生注意,这几个景点之间应当如何过渡。
2.第二次认真观察情境,要求学生通过所见抓住景物特点,通过所闻了解名亭来历。
3.请学生们畅谈联想或感受
4.以《游华夏名亭园》为题,让学生成文。
总结:要想写好景物处所,首先要进行细致观察。在观察时要注意方位变化顺序,或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或从四周到中间,或按游览顺序。观察时有顺序,写出文来就会言之有序,条理清楚了。为了使文章严谨连贯,还要注意景物变化之间的衔接,这就要求在行文时用过渡句或过渡段承上启下。
要想写好景物处所,还要注意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这就要求在观察中找出这些景物的差别,同时,还要通过所闻和所感,将景物写充实,抒发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巩固训练
通过上面情境,对学生进行了描写景物的训练,使他们学会了一些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要想使这些方法变成熟练的技能,教师还需在日常生活中,为学生创造观察条件,进行反复的巩固训练。
(一)秋天到了,教师可以领学生去秋游,在秋游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秋天特点和所观察的景物。一般可这样安排:
1.去秋游以前,教师应先介绍一下所去地点的情况,并提出观察要求。如北京的同学要去香山秋游的话,可先列一个观察提纲。
2.在秋游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现场观察,填好观察记录。
3.回校后作文时,教师先让学生回忆游览顺序,然后谈每个景点的特点及所闻所见所想。
4.列好写作提纲。
5.以《秋游香山》为题,写一篇作文。
(二)要求学生平日注意观察景物,在日记或观察日记中记叙下来。记叙时顺序要清楚,景物特点要抓准,描写要具体。
如:
《街头公园》 《美丽的校园》 《城市雪景》
游华夏名亭园
一群孩子们簇拥着老师,走进桔园大门。桔园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所建的。用彩色瓷砖烧制的壁画,吸引了他们。上面画着“桔颂”、“问天”……穿过一道小瀑布汇成的溪流,来到一组石壁下。石壁上刻画着屈原一生的经历:颂桔抒怀、治国安邦、被害流放、汨罗殉国。
绕过石门,水边的石崖上,屈原的雕像高高矗立着。他双目凝视远方,目光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神情。
石像右侧,有一座六角形的亭子,这就是独醒亭。独醒亭小巧玲珑,具有典型的南方建筑特点。红柱灰瓦,飞檐高耸。亭中藻井上,金龙盘绕。传说屈原在流放期间,常在汨罗江边的渡船亭与渔夫谈心。渔夫问他为什么被流放,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后人为了纪念屈原,就把渡船亭改为了独醒亭。
走下独醒亭,穿过一片竹林,孩子们来到二泉亭。二泉亭木柱方顶,亭檐有砖雕仙、兽,亭顶是二龙戏珠。二泉亭对面,有一泉池,龙嘴吐水,潺潺不断。壁上书“天下第二泉”,字体古朴浑厚。据说唐朝时,茶圣陆羽尝遍天下名泉,评比泉水为第二,故称“天下第二泉”。
跨过一道小溪,师生们来到兰亭。兰亭的原建浙江绍兴,大书法家王羲之曾在此做过《兰亭集序》。兰亭是石柱方亭,不饰彩画,显得凝重端庄。亭内有碑一座,上书“兰亭”二字,字体刚柔相济。
离兰亭不远,就是鹅池碑亭。相传王羲之小时候,常在鹅池练字。鹅池碑亭造型奇特,圆石柱三角形亭顶,内有石碑一块,上书王羲之“鹅池”二字。字写得刚劲洒脱,不愧是一代书圣之作。鹅池碑亭旁边,一塘清水,水中白鹅游戏,别有情趣。
离开鹅池碑亭,穿过石洞,使人顿感豁然开朗。眼前一巨石,上写篆书“醉翁亭”三字。醉翁得由八根木柱支撑,长方形歇山顶。细柱大檐。柱上雕有人物、龙、云等,栩栩如生。亭檐高翘,如雄鹰展翅欲飞。亭内敞亮,可以休息。从亭内向对面看,石壁上刻有苏轼所书《醉翁亭记》。大文学家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常在此亭饮酒,并写下了著名的《醉翁亭记》。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已成千古名句了。
孩子们在华夏名亭园中流连忘返,早已陶醉于其中了。
二、训练要点
1.学会按方位变化顺序,有条理地写好处所和游记。能正确运用过渡,使文章严谨连贯。
2.学会通过比较的方法,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有重点地记述。
3.学会通过所见、所闻、所想把文章写具体,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4.借助这个情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
三、训练建议
(一)可利用这个情境的某一个景点,对中年级学生进行描写处所的写作训练。一般安排如下:
1.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桔园”景区这段情境,在观察中要求他们先理清方位。
2.教师可提问,在“桔园”景区内,你们先看到了什么?接着又一一看到了什么?最后看到了什么?
板书:
园门—彩画—壁画—雕像—独醒亭
3.第二次观察情境,要求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这个景区是为纪念谁而修建的?应抓住哪些特点进行观察?
4.在教师引导下,请学生依次谈他们观察的结果。
板书:
彩画:彩色瓷砖烧制、色彩鲜艳、古色古香。上有《桔颂》原文,配有屈原颂桔、问天的图画。
壁画:刻在石壁上,刀法简洁洗练。介绍屈原一生经历:颂桔抒怀、治国安邦、被害流放、汨罗殉国。
雕像:矗立在石壁上,双目眺望远方,忧国忧民的情怀。
独醒亭:六角形亭顶,灰瓦铺成,飞檐高翘,红柱支撑,亭内藻井上金龙盘绕。
5.教师提问:通过观察,谁知道这座亭子为什么叫独醒亭?看了这段情境,你们有什么想法?
6.请一两个学生口述,然后再让学生们落笔成文。
(二)利用这个情境,训练高年级学生在观察中能够抓住景物的特点。下面安排可供参考:
1.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提示他们注意这些名亭的不同点是什么。
2.观察后请学生们填写下表:
3.请学生通过比较,口述各得特点。
4.选择一两个名亭描述出来。
(三)对学生进行描述具体的训练。以二泉亭为例,安排如下:
1.先认真观察二泉亭景区的情境,让学生边看边思考: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看后请学生们发言,教师可板书:
看:泉池——形状、龙头吐水、水质、题字
二泉亭——亭顶、亭檐、亭柱、亭内
听:唐朝茶圣陆羽评此泉为天下第二
3.第二次观赏情境,要求边看边联想。学生可能想到陆羽的传说,可能想到瞎子阿炳的《二泉印月》,可能想到祖国的秀丽山河……教师因势利导,进行美育教育或爱国主义教育。
4.下笔成文,要求写具体。
5.可利用这种方法,具体描写其它名亭。
(四)在以上练习基础上,可对高年级学生进行游记的写作训练。下面安排可供参考:
1.先认真观察情境,理清游览顺序。
进园——独醒亭——二泉亭——兰亭——鹅池碑亭——醉翁亭——离去
特别要求学生注意,这几个景点之间应当如何过渡。
2.第二次认真观察情境,要求学生通过所见抓住景物特点,通过所闻了解名亭来历。
3.请学生们畅谈联想或感受
4.以《游华夏名亭园》为题,让学生成文。
总结:要想写好景物处所,首先要进行细致观察。在观察时要注意方位变化顺序,或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或从四周到中间,或按游览顺序。观察时有顺序,写出文来就会言之有序,条理清楚了。为了使文章严谨连贯,还要注意景物变化之间的衔接,这就要求在行文时用过渡句或过渡段承上启下。
要想写好景物处所,还要注意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这就要求在观察中找出这些景物的差别,同时,还要通过所闻和所感,将景物写充实,抒发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巩固训练
通过上面情境,对学生进行了描写景物的训练,使他们学会了一些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要想使这些方法变成熟练的技能,教师还需在日常生活中,为学生创造观察条件,进行反复的巩固训练。
(一)秋天到了,教师可以领学生去秋游,在秋游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秋天特点和所观察的景物。一般可这样安排:
1.去秋游以前,教师应先介绍一下所去地点的情况,并提出观察要求。如北京的同学要去香山秋游的话,可先列一个观察提纲。
2.在秋游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现场观察,填好观察记录。
3.回校后作文时,教师先让学生回忆游览顺序,然后谈每个景点的特点及所闻所见所想。
4.列好写作提纲。
5.以《秋游香山》为题,写一篇作文。
(二)要求学生平日注意观察景物,在日记或观察日记中记叙下来。记叙时顺序要清楚,景物特点要抓准,描写要具体。
如:
《街头公园》 《美丽的校园》 《城市雪景》
更多推荐
小学情境作文基础训练——学会按方位变化顺序,有条理地写好处所和游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