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虚器,如执盈]
经文讲解
[执虚器,如执盈]:“执”,就是拿的意思。我们拿空的东西、空的器皿,要感觉好像拿着很满的东西。为什么呢?如果你没有很专心地端这个东西,有可能撞到了、碰到了,摔破了东西不就很可惜了吗?有时遇到容器里盛了东西,却因一时匆忙,误以为是空的,猛得一拿起来,却溅湿或汤伤到身体,造成不必要的意外。
(情节1、取碗、盘、锅等器皿的正确方法。)
相关经典
《礼记•少仪》:“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
历史故事1
欹器示戒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夫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对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明君以为至诫,故常置于坐侧。”顾谓弟子曰:“试注水焉。”乃注之水,中则正,满则覆。夫子喟然叹曰:“呜呼!夫物恶有满而不覆哉?”
子路进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之道也。”出自《孔子家语.致思第八》
【白话解释】
有一次,孔子带着学生到鲁桓公的祠庙里参观,他们看到了一个用来装水的器皿。
孔子问守庙的人:“请问这是什么器皿?”守庙的人回答说:“这个名叫“欹器”,是放在座位右边,用来伴坐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这种伴坐的器皿,在没有装水时会歪斜着;水装得不多不少的时候就会是端正的;里面装满水时就会翻倒。贤明的国君认为它是最好的劝诫之物。”说着,孔子回过头来对学生们说:“往里面倒一下水。”当水装得适中的时候,这个器皿就端端正正地立在那里。水灌满时,它就翻倒了,水全流了出来。孔子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唉!世界上哪有满了不倾覆、翻倒的事物呢!”
启发与思考
1、欹器里面水装得太满时,就会翻倒。从中我们学到,在往器皿里倒水或汤时,应该倒多少才合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以前端汤、端水时,有没有洒出来过?为什么会洒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了这则故事,你能做到今后端器皿时不再出错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欹器里盛满了水时,就会翻倒;小朋友们感到自满时,又会怎样呢?
—————————————————————————————
5、欹器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呢?
—————————————————————————————————————
历史故事2
【韩皋敬笏】
韩皋敬慎。三世大臣。祖父遗笏。不授仆人。
【原文】
唐韩皋、字仲闻。休之孙。滉之子也。貌类父。既孤。不复视鉴。资质厚重。有大臣器。官至户部尚书。其家三世为大臣。传执一笏。皋以笏经祖父所执。未尝轻授仆人之手。归则躬置于卧内榻上。明日出。复自取之。
韩休拜黄门侍郎同平章事。韩滉仕至将相。皆事君尽礼。一门三代为大臣。皆止于敬。而皋且敬及其笏。未尝将祖父所存之手泽。轻授于仆人。其礼也。亦即其忠也、孝也。于戏。不愧为韩休之孙矣。出自《德育故事》
【白话解释】
唐朝有个人名叫韩皋,他是著名宰相韩休的孙子,大臣韩滉的儿子。韩皋长得很像他的父亲,自从父亲过世以后,因为思念父亲,他就不再照镜子。他天性很厚道,有宰相的气度。长大后,作到了户部尚书那样的大官。因为家里三代都是这样的大官,所以从祖父的时候起就传下来一块朝见皇帝时拿着的手板。然后传到父亲,再传到他,他对待这个手板非常敬重,从来没有让仆人动过。每天上完朝后回到家中,一定要亲自把这块手板,放在卧室里。第二天上朝时,再亲自取出来。他就是这样谨慎地对待这个手板,因为在他心里没有一刻忘记长辈的教诲。而这个手板就是祖父、父亲两代人生命的写照,他正是在承传着祖辈的高风亮节,时刻都不敢亏失。
启发与思考
1、韩皋为什么每天把手板拿来拿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皋看到手板时,会想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辈、老师送给你的物品,你有没有保管好?如果以前没有做到,今后你能改正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在拿物品、保管物品,尤其是经书时,曾经损伤或弄脏过吗?今后你能注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文讲解
[执虚器,如执盈]:“执”,就是拿的意思。我们拿空的东西、空的器皿,要感觉好像拿着很满的东西。为什么呢?如果你没有很专心地端这个东西,有可能撞到了、碰到了,摔破了东西不就很可惜了吗?有时遇到容器里盛了东西,却因一时匆忙,误以为是空的,猛得一拿起来,却溅湿或汤伤到身体,造成不必要的意外。
(情节1、取碗、盘、锅等器皿的正确方法。)
相关经典
《礼记•少仪》:“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
历史故事1
欹器示戒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夫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对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明君以为至诫,故常置于坐侧。”顾谓弟子曰:“试注水焉。”乃注之水,中则正,满则覆。夫子喟然叹曰:“呜呼!夫物恶有满而不覆哉?”
子路进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之道也。”出自《孔子家语.致思第八》
【白话解释】
有一次,孔子带着学生到鲁桓公的祠庙里参观,他们看到了一个用来装水的器皿。
孔子问守庙的人:“请问这是什么器皿?”守庙的人回答说:“这个名叫“欹器”,是放在座位右边,用来伴坐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这种伴坐的器皿,在没有装水时会歪斜着;水装得不多不少的时候就会是端正的;里面装满水时就会翻倒。贤明的国君认为它是最好的劝诫之物。”说着,孔子回过头来对学生们说:“往里面倒一下水。”当水装得适中的时候,这个器皿就端端正正地立在那里。水灌满时,它就翻倒了,水全流了出来。孔子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唉!世界上哪有满了不倾覆、翻倒的事物呢!”
启发与思考
1、欹器里面水装得太满时,就会翻倒。从中我们学到,在往器皿里倒水或汤时,应该倒多少才合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以前端汤、端水时,有没有洒出来过?为什么会洒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了这则故事,你能做到今后端器皿时不再出错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欹器里盛满了水时,就会翻倒;小朋友们感到自满时,又会怎样呢?
—————————————————————————————
5、欹器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呢?
—————————————————————————————————————
历史故事2
【韩皋敬笏】
韩皋敬慎。三世大臣。祖父遗笏。不授仆人。
【原文】
唐韩皋、字仲闻。休之孙。滉之子也。貌类父。既孤。不复视鉴。资质厚重。有大臣器。官至户部尚书。其家三世为大臣。传执一笏。皋以笏经祖父所执。未尝轻授仆人之手。归则躬置于卧内榻上。明日出。复自取之。
韩休拜黄门侍郎同平章事。韩滉仕至将相。皆事君尽礼。一门三代为大臣。皆止于敬。而皋且敬及其笏。未尝将祖父所存之手泽。轻授于仆人。其礼也。亦即其忠也、孝也。于戏。不愧为韩休之孙矣。出自《德育故事》
【白话解释】
唐朝有个人名叫韩皋,他是著名宰相韩休的孙子,大臣韩滉的儿子。韩皋长得很像他的父亲,自从父亲过世以后,因为思念父亲,他就不再照镜子。他天性很厚道,有宰相的气度。长大后,作到了户部尚书那样的大官。因为家里三代都是这样的大官,所以从祖父的时候起就传下来一块朝见皇帝时拿着的手板。然后传到父亲,再传到他,他对待这个手板非常敬重,从来没有让仆人动过。每天上完朝后回到家中,一定要亲自把这块手板,放在卧室里。第二天上朝时,再亲自取出来。他就是这样谨慎地对待这个手板,因为在他心里没有一刻忘记长辈的教诲。而这个手板就是祖父、父亲两代人生命的写照,他正是在承传着祖辈的高风亮节,时刻都不敢亏失。
启发与思考
1、韩皋为什么每天把手板拿来拿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皋看到手板时,会想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辈、老师送给你的物品,你有没有保管好?如果以前没有做到,今后你能改正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在拿物品、保管物品,尤其是经书时,曾经损伤或弄脏过吗?今后你能注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多推荐
弟子规讲解及故事(五十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