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经典原文[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经文讲解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须”,必须。当你需要向别人借东西或使用别人东西的时候,一定要先明明白白地告诉对方,让对方同意借你使用,你才可以动手去拿。
“倘不问,即为偷”,如果你没问,拿了就用,等于跟小偷没什么两样。
(情节1、姐妹俩人。姐姐上小学二年级,妹妹五岁。有一天,妹妹见姐姐上学不在家中,就偷偷拿姐姐的玩具玩,玩完也没有放好。姐姐回来发现后,就对妹妹凶了起来。妹妹哭着去找妈妈,妈妈让她们背诵《弟子规》中的这几句经句。
情节2、每次上完课,老师请小朋友吃酸梅。有小朋友按耐不住就自己去拿,到老师面前,老师说没有经过同意,拿了就好像小偷一样。在家里也是一样,吃任何东西,也要问爸爸妈妈可不可以吃,而且要懂得“长者先,幼者后”。)
历史故事1
【甄彬赎苎】
甄彬赎苎。得五两金。送还寺库。朝野同钦。
【原文】
梁甄彬、尝以一束苎。就寺库质钱。后赎苎。于束中得五两金。彬送还寺库。武帝为布衣时。闻之。及践阼。以彬为郫县令。将行。同列五人。帝诫以廉慎。至彬。独曰。卿昔有还金之美。故不复相嘱。由此名德益彰。
许止净曰。传云。君子见其大者远者。小人见其小者近者。无故而得五两金。此其小者近者。还金而得廉名。此则大者远者。君子见利思义。身名俱泰。即大利所存。小人见利忘义。身且不保。利何有焉。出自《德育故事》
【白话解释】
甄彬赎苎
甄彬是梁朝人,在他很贫穷的时候,曾经用一束可以织布的苎做抵押,向长沙寺观的钱库换了钱来用。后来赎回苎时,发现束内藏有五两金子。甄彬心想:“这些金子,不是我应该得到的,我不能无缘无故地占有。”于是立即送还给当铺。梁武帝在做平民时,就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对甄彬的人格修养非常赞赏。
到了梁武帝即位后,便任用甄彬,派他前往郫郡当地方县令。临走的时候,同班的共有五个人,武帝一一告诫他们说:“做地方县令,应该以廉洁、慎重为要,愿卿等多多勉励啊。”当轮到甄彬时,却对他说:“卿往日有还金的美德,所以寡人就不用这些话来嘱咐你了。”从此甄彬的名誉更加远扬,德行更加彰显,传遍了天下,留芳万世。
启发与思考
1、梁武帝为什么不嘱咐甄彬要廉洁慎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看到同学的桌肚里有一样你很喜欢吃的食品,正好教室里没人,你怎样说服自己不去动那个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买东西,别人多找了钱给你,你会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你的桌子上,或者地上有一个不属于你的东西,但你很喜欢它,你会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故事2
【许衡心主】
许衡暑日。止于道旁。梨非我有。忍渴不尝。
【原文】
元许衡、尝于暑日过河南。渴甚。道旁有梨。众取啖之。衡独危坐不顾。或问之。衡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或曰。世乱。此无主。衡曰。梨无主。吾心亦无主乎。卒不取。后其乡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
许止净谓导之以礼义。则物各有主。恣之以邪侈。则物皆无主。任意肆夺。见金不见人矣。君子小人之分。义利之间而已。许衡自正其心。遂使化行一乡。士君子欲正己化人者。可不知所本乎。出自《德育故事》
【白话解释】
许衡心主
元朝有一个人名叫许衡。他非常有德行。有一年夏天,天气很热。他和一群人走得渴极了,路旁恰巧有一株梨树。众人一见都摘梨吃,只有许衡独自一个人很端正地坐在那里不动。更不看他们。有个人问他:“你不渴吗?为什么不吃个梨解解渴呢?”许衡说:“不属于我的,我去拿,这是不合道理的。”那个人又说:“现在世道这么乱,这梨树又没有主人啊!”许衡说:“梨子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最后也没有去吃梨。因为他的德行非常好,使得他住的村子都受了他德行的熏陶。乡村里有株果树成熟了,果子跌落在地上,直到烂在那里,连小孩子走过去也不会看一眼。大家都知道不是自己的,怎么能随便拿呢?
启发与思考
1、梨树并没有主人,而且梨子成熟了,如果不吃,也会掉下来烂掉,为什么许衡虽然很渴,也不吃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许衡所住的村子,村民会不会担心丢东西?会不会因为钱、物而起争执?村民生活在那里是不是很快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能向许衡学习,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随便拿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典原文[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经文讲解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须”,必须。当你需要向别人借东西或使用别人东西的时候,一定要先明明白白地告诉对方,让对方同意借你使用,你才可以动手去拿。
“倘不问,即为偷”,如果你没问,拿了就用,等于跟小偷没什么两样。
(情节1、姐妹俩人。姐姐上小学二年级,妹妹五岁。有一天,妹妹见姐姐上学不在家中,就偷偷拿姐姐的玩具玩,玩完也没有放好。姐姐回来发现后,就对妹妹凶了起来。妹妹哭着去找妈妈,妈妈让她们背诵《弟子规》中的这几句经句。
情节2、每次上完课,老师请小朋友吃酸梅。有小朋友按耐不住就自己去拿,到老师面前,老师说没有经过同意,拿了就好像小偷一样。在家里也是一样,吃任何东西,也要问爸爸妈妈可不可以吃,而且要懂得“长者先,幼者后”。)
历史故事1
【甄彬赎苎】
甄彬赎苎。得五两金。送还寺库。朝野同钦。
【原文】
梁甄彬、尝以一束苎。就寺库质钱。后赎苎。于束中得五两金。彬送还寺库。武帝为布衣时。闻之。及践阼。以彬为郫县令。将行。同列五人。帝诫以廉慎。至彬。独曰。卿昔有还金之美。故不复相嘱。由此名德益彰。
许止净曰。传云。君子见其大者远者。小人见其小者近者。无故而得五两金。此其小者近者。还金而得廉名。此则大者远者。君子见利思义。身名俱泰。即大利所存。小人见利忘义。身且不保。利何有焉。出自《德育故事》
【白话解释】
甄彬赎苎
甄彬是梁朝人,在他很贫穷的时候,曾经用一束可以织布的苎做抵押,向长沙寺观的钱库换了钱来用。后来赎回苎时,发现束内藏有五两金子。甄彬心想:“这些金子,不是我应该得到的,我不能无缘无故地占有。”于是立即送还给当铺。梁武帝在做平民时,就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对甄彬的人格修养非常赞赏。
到了梁武帝即位后,便任用甄彬,派他前往郫郡当地方县令。临走的时候,同班的共有五个人,武帝一一告诫他们说:“做地方县令,应该以廉洁、慎重为要,愿卿等多多勉励啊。”当轮到甄彬时,却对他说:“卿往日有还金的美德,所以寡人就不用这些话来嘱咐你了。”从此甄彬的名誉更加远扬,德行更加彰显,传遍了天下,留芳万世。
启发与思考
1、梁武帝为什么不嘱咐甄彬要廉洁慎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看到同学的桌肚里有一样你很喜欢吃的食品,正好教室里没人,你怎样说服自己不去动那个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买东西,别人多找了钱给你,你会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你的桌子上,或者地上有一个不属于你的东西,但你很喜欢它,你会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故事2
【许衡心主】
许衡暑日。止于道旁。梨非我有。忍渴不尝。
【原文】
元许衡、尝于暑日过河南。渴甚。道旁有梨。众取啖之。衡独危坐不顾。或问之。衡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或曰。世乱。此无主。衡曰。梨无主。吾心亦无主乎。卒不取。后其乡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
许止净谓导之以礼义。则物各有主。恣之以邪侈。则物皆无主。任意肆夺。见金不见人矣。君子小人之分。义利之间而已。许衡自正其心。遂使化行一乡。士君子欲正己化人者。可不知所本乎。出自《德育故事》
【白话解释】
许衡心主
元朝有一个人名叫许衡。他非常有德行。有一年夏天,天气很热。他和一群人走得渴极了,路旁恰巧有一株梨树。众人一见都摘梨吃,只有许衡独自一个人很端正地坐在那里不动。更不看他们。有个人问他:“你不渴吗?为什么不吃个梨解解渴呢?”许衡说:“不属于我的,我去拿,这是不合道理的。”那个人又说:“现在世道这么乱,这梨树又没有主人啊!”许衡说:“梨子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最后也没有去吃梨。因为他的德行非常好,使得他住的村子都受了他德行的熏陶。乡村里有株果树成熟了,果子跌落在地上,直到烂在那里,连小孩子走过去也不会看一眼。大家都知道不是自己的,怎么能随便拿呢?
启发与思考
1、梨树并没有主人,而且梨子成熟了,如果不吃,也会掉下来烂掉,为什么许衡虽然很渴,也不吃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许衡所住的村子,村民会不会担心丢东西?会不会因为钱、物而起争执?村民生活在那里是不是很快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能向许衡学习,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随便拿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多推荐
弟子规讲解及故事(六十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