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经文讲解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信”这个字,人、言构成“信”,人讲话一定要真实,不真实就不信。我们人与人之间交往最频繁、最容易沟通的就是言语,最容易表达的也是言语,言语如果不能建立在互信的基础上,人与人的交往就会非常得虚伪、虚假。所以我们从小做人就要懂得诚实、诚信,所讲出来的话要以信实为第一。
“诈与妄,奚可焉”,“诈”就是欺骗,“妄”就是不真实、不诚实的语言。“奚”,是会怎么样的意思,“可焉”,可以做。讲话已经很老实了,那欺骗别人、讲不真实的话,怎么可以做呢?
(情节1、小朋友回到家中,妈妈问他作业写完了没有?他说作业放在学校或者说今天没有作业。等第二天去了学校,就骗老师说昨天家里有事情来不及写或者家里来了重要的客人,陪客人吃饭等等。
情节2、小朋友写作业,老师发现他写得生字词很少,本来是划线的要写,但是他的书上很多铅笔划线的地方都被擦掉了。)
相关经典
《论语》:“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历史故事1
【母师止闾】
鲁有母师。与诸妇期。未夕而返。止闾待时。
【原文】
周鲁寡母、有九子。皆授室矣。腊月、祀毕。从少子归视私家。与诸妇约曰。尔辈慎房户之守。吾夕而返。会天阴。早还。止于闾外。至夕始入。鲁大夫从台上望见之。怪焉。使人视其家。家事甚理。益怪之。召询其情。言于穆公。穆公延入宫。使教诸姬。号曰母师。
年老归宁。必得诸子许诺。从少子俱行。返时尚早。不欲遽入。以掩人之不备。止于闾外。俟夕乃入。刘向称母师能以身教。吕坤谓母师谨而信。洵不诬也。
【白话解释】
周朝时,鲁国有一位寡妇,她有九个儿子,都已娶了媳妇。十二月里的祭祀礼办完后,她便和最小的儿子一起回娘家。出门前她跟媳妇们说:“你们在家好好看家吧,我要到晚上才能回来。”
后来因为天气不好,要下雨,所以她早早就回来了。但是她并没有进家,只是站在闾门外,到天黑时才进去。这时,鲁国的大夫在看台上正好看到了这一幕,他觉得很奇怪,就差人到她家里去看是怎么回事。派去的人回来说她家里人人非常有礼节、家事非常有条理,鲁大夫更加觉得奇怪了。于是鲁大夫把她叫来问,寡妇便把实情告诉他。鲁大夫又把这件事告诉鲁国国君穆公,鲁穆公就请寡妇到宫中去教导宫里的人。后来人们都尊称她为“母师”。出自《德育故事》
注:(闾,里门。)
启发与思考
1、这位母亲为何不直接进家门,然后把情况变动告诉给大家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位母亲对所说的话那么守信,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的做法对人(媳妇和小儿子)产生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你跟人约好的事情,但你失信了,所影响的仅仅是自己和别人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出门前,这位母亲是如何交待媳妇们的?
6、这位母亲家中为何能人人有礼节、家事有条理?
历史故事2
不纳诈言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贞观政要.诚信》
白话解释
贞观元年,有人上书请求罢黜邪佞之臣,唐太宗问那个人说:“我所任用的人,我认为都是贤良之臣,你知道的佞臣是谁呢?”那人回答说:“我居住在民间,不能确切知道谁是佞臣,请陛下假装发怒,以此来试探群臣,如果不害怕您的雷霆之怒,而敢于直言上谏的人,就是正直之人;而顺从旨意,阿谀奉承的那些人就是邪佞之臣。”唐太宗听后,对内史侍郎说:“水流的清澈还是混浊,取决于它的源头。君主是国家政治的源头,百姓犹如水流。君主要是自己搞诈术,要使臣子们能行为正直,这就好象源头浑浊而希望流水能清澄一样,按道理是不可以的,我常因为魏武帝多诡诈,所以很鄙视他的为人,这样的行诈,怎么能够施行教化的政令呢?”于是唐太宗对上书的人说:“我想使大信行于天下,不要用诈术来引导民俗,你说的意见虽然好,我是不能采纳的啊。”菧
启发与思考
1、那个上书的人给太宗出了什么主意呢?
2、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了吗?为什么?
3、为什么太宗鄙视魏武帝的为人呢?
4、太宗要施行怎样的教化呢?
5、当我们自己说话都在欺骗自己时,会给他人留下怎样的印象呢?对自己有好处吗?
6、看了这个故事后你在言行上有哪些的启示呢?
历史故事3
【郭伋亭候】
郭伋归早。止于野亭。候期乃入。不欺童龄。
汉郭伋、字细侯。茂陵人。为幷州守。素结恩德。后行部至西河。童儿数百。各骑竹马。迎拜于道。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计日告之。旣还。先一日。伋恐违信。遂止野亭。候期乃入。上以贤良太守称之。年八十六卒。
以太守之尊。与竹马童儿道旁偶语。乃以不肯失信于儿童。先归一日。宁止野亭以候期。可谓信之至矣。虽守信不仅在然诺闲。而卽此小事推之。其开布大信可知。宜其有数百童儿迎拜之雅事也。
【白话解释】
汉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名叫郭伋,字细侯,是茂陵这个地方的人。郭伋在并州做太守时,对百姓们向来广施恩德。后来去西河巡视部下所属的地区时,有几百个小孩子,每人骑了一根竹竿做的马,在道路上迎着郭伋,并朝他叩拜,并问他什么时候才能回来。郭伋计算了一下,把回来的日子告诉了孩子们。
不久郭伋回来了,但比之前告诉小孩们的日子早了一天。郭伋恐怕自己失信,就在效野的亭子里住了下来,等到约定的日期到了,才走进并州境里。光武帝称赞郭伋是个贤良的太守。后来郭伋到八十六岁才去世。
启发与思考
1、面对小孩子们问自己的归期,郭伋是怎样做的?他是模糊地笼统回答还是认真地掐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郭伋回来时,小孩子并不知道,为什么他宁可在亭子里住一天,也要按期入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之前答应要做一件事情,但做时却发现很困难,你会怎么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孩子们为什么会骑着木马来欢送郭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这个故事你能想象郭伋平日是如何对待百姓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故事4(补充古文)
温公不妄
宋司马温公五岁时。脱一胡桃皮不得。婢以热汤脱之。其女兄从外来。问之。公曰。自脱耳。父叱曰。小子安得诳语。公惊悔。平生不敢诳语。《德育故事》《感应篇汇编白话批注》
白话解释
宋朝著名的宰相司马光,一生光明磊落,诚实守信。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谎言。他说:“我别的没有什么胜过人的地方,不过我平常所做的事,没有一件不可以对人家说的。”他曾经对学生刘安世说:“求学问首先要诚实,诚实先要先从不说谎话开始。”原来他良好的品格起源于小时候的一件事。
他小的时候,有一天在剥胡桃吃。姐姐走过来帮他剥胡桃皮,可是怎么也剥不下来,于是就走开了。家里的丫环正好走来,看到这种情景后,就找来开水一烫,结果胡桃皮一下子就剥掉了。姐姐过了一会儿又走回来问司马光:“是谁剥下核桃皮的?”司马光说:“是我剥掉的。”而父亲这时正好听到了,于是大声地呵斥他:“小子!你怎么可艾萨克谎,况且还是在骨肉之间,能这样做吗!”这件事后,他一生不敢再说谎话了。启发与思考
1.司马光是自己把核桃皮剥下来的吗?
2.爸爸为什么要呵斥他呢?
3.这是一件小事,对司马光的一生有什么帮助呢?
4.当别人帮助了我们,我们能不能说是自己的功劳呢?
5.当我们说谎时,内心的感受是怎样的呢?当别人给我们指出的缺点时,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6.从这件事上你还学到了什么?
历史故事5
谎报灾情
大历十二年秋,霖雨害稼,京兆尹黎干奏畿县损田,滉执云干奏不实。乃命御史巡覆,回奏诸县凡损三万一千一百九十五顷。时渭南令刘藻曲附滉,言所部无损,白于府及户部。分巡御史赵计复检行,奏与藻合。代宗览奏,以为水旱咸均,不宜渭南独免,申命御史朱敖再检,渭南损田三千余顷。上谓敖曰:“县令职在治人,不损犹宜称损,损而不问,岂有恤隐之意耶!卿之此行,可谓称职。”下有司讯鞫,藻、计皆伏罪,藻贬万州南浦员外尉,计贬丰州员外司户。
《旧唐书.韩滉列传》
白话解释
唐朝代宗大历二年的秋天,连绵大雨损害了庄稼。京城各县田地都受损害。当时渭南地区的县令刘藻说他的县境没有受损害,并报告给州府以及户部。当一个御史前往核实时,回奏的情况与刘藻说的一样。代宗览阅奏章,认为水旱灾害都是均等的,不应当有渭南县免受灾害的情况出现,于是重新命令一个名叫朱敖的御史再去检验,结果查出渭南县受损的田地有三千多顷。皇上对朱敖说:“县令的职责在于抚养百姓,没有受损尚且要说受损,受损却不报告,哪里有抚养怜悯之心呢,卿此次巡行,可谓称职。”下令有关官员审讯,结果刘澡与第一个御史都被贬了官。
启发与思考
1、渭南县没有受灾吗?
2、第一个御史为什么报告的和刘澡的一样呢?他们俩个称职吗?
3、为什么皇上要把刘澡他们贬官呢?
4、一个称职的官员应该是怎样的呢?
5、一个官员说了谎言,他的结局是这样,我们在平日里应该怎么注意自己的言语呢?
经文讲解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信”这个字,人、言构成“信”,人讲话一定要真实,不真实就不信。我们人与人之间交往最频繁、最容易沟通的就是言语,最容易表达的也是言语,言语如果不能建立在互信的基础上,人与人的交往就会非常得虚伪、虚假。所以我们从小做人就要懂得诚实、诚信,所讲出来的话要以信实为第一。
“诈与妄,奚可焉”,“诈”就是欺骗,“妄”就是不真实、不诚实的语言。“奚”,是会怎么样的意思,“可焉”,可以做。讲话已经很老实了,那欺骗别人、讲不真实的话,怎么可以做呢?
(情节1、小朋友回到家中,妈妈问他作业写完了没有?他说作业放在学校或者说今天没有作业。等第二天去了学校,就骗老师说昨天家里有事情来不及写或者家里来了重要的客人,陪客人吃饭等等。
情节2、小朋友写作业,老师发现他写得生字词很少,本来是划线的要写,但是他的书上很多铅笔划线的地方都被擦掉了。)
相关经典
《论语》:“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历史故事1
【母师止闾】
鲁有母师。与诸妇期。未夕而返。止闾待时。
【原文】
周鲁寡母、有九子。皆授室矣。腊月、祀毕。从少子归视私家。与诸妇约曰。尔辈慎房户之守。吾夕而返。会天阴。早还。止于闾外。至夕始入。鲁大夫从台上望见之。怪焉。使人视其家。家事甚理。益怪之。召询其情。言于穆公。穆公延入宫。使教诸姬。号曰母师。
年老归宁。必得诸子许诺。从少子俱行。返时尚早。不欲遽入。以掩人之不备。止于闾外。俟夕乃入。刘向称母师能以身教。吕坤谓母师谨而信。洵不诬也。
【白话解释】
周朝时,鲁国有一位寡妇,她有九个儿子,都已娶了媳妇。十二月里的祭祀礼办完后,她便和最小的儿子一起回娘家。出门前她跟媳妇们说:“你们在家好好看家吧,我要到晚上才能回来。”
后来因为天气不好,要下雨,所以她早早就回来了。但是她并没有进家,只是站在闾门外,到天黑时才进去。这时,鲁国的大夫在看台上正好看到了这一幕,他觉得很奇怪,就差人到她家里去看是怎么回事。派去的人回来说她家里人人非常有礼节、家事非常有条理,鲁大夫更加觉得奇怪了。于是鲁大夫把她叫来问,寡妇便把实情告诉他。鲁大夫又把这件事告诉鲁国国君穆公,鲁穆公就请寡妇到宫中去教导宫里的人。后来人们都尊称她为“母师”。出自《德育故事》
注:(闾,里门。)
启发与思考
1、这位母亲为何不直接进家门,然后把情况变动告诉给大家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位母亲对所说的话那么守信,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的做法对人(媳妇和小儿子)产生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你跟人约好的事情,但你失信了,所影响的仅仅是自己和别人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出门前,这位母亲是如何交待媳妇们的?
6、这位母亲家中为何能人人有礼节、家事有条理?
历史故事2
不纳诈言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贞观政要.诚信》
白话解释
贞观元年,有人上书请求罢黜邪佞之臣,唐太宗问那个人说:“我所任用的人,我认为都是贤良之臣,你知道的佞臣是谁呢?”那人回答说:“我居住在民间,不能确切知道谁是佞臣,请陛下假装发怒,以此来试探群臣,如果不害怕您的雷霆之怒,而敢于直言上谏的人,就是正直之人;而顺从旨意,阿谀奉承的那些人就是邪佞之臣。”唐太宗听后,对内史侍郎说:“水流的清澈还是混浊,取决于它的源头。君主是国家政治的源头,百姓犹如水流。君主要是自己搞诈术,要使臣子们能行为正直,这就好象源头浑浊而希望流水能清澄一样,按道理是不可以的,我常因为魏武帝多诡诈,所以很鄙视他的为人,这样的行诈,怎么能够施行教化的政令呢?”于是唐太宗对上书的人说:“我想使大信行于天下,不要用诈术来引导民俗,你说的意见虽然好,我是不能采纳的啊。”菧
启发与思考
1、那个上书的人给太宗出了什么主意呢?
2、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了吗?为什么?
3、为什么太宗鄙视魏武帝的为人呢?
4、太宗要施行怎样的教化呢?
5、当我们自己说话都在欺骗自己时,会给他人留下怎样的印象呢?对自己有好处吗?
6、看了这个故事后你在言行上有哪些的启示呢?
历史故事3
【郭伋亭候】
郭伋归早。止于野亭。候期乃入。不欺童龄。
汉郭伋、字细侯。茂陵人。为幷州守。素结恩德。后行部至西河。童儿数百。各骑竹马。迎拜于道。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计日告之。旣还。先一日。伋恐违信。遂止野亭。候期乃入。上以贤良太守称之。年八十六卒。
以太守之尊。与竹马童儿道旁偶语。乃以不肯失信于儿童。先归一日。宁止野亭以候期。可谓信之至矣。虽守信不仅在然诺闲。而卽此小事推之。其开布大信可知。宜其有数百童儿迎拜之雅事也。
【白话解释】
汉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名叫郭伋,字细侯,是茂陵这个地方的人。郭伋在并州做太守时,对百姓们向来广施恩德。后来去西河巡视部下所属的地区时,有几百个小孩子,每人骑了一根竹竿做的马,在道路上迎着郭伋,并朝他叩拜,并问他什么时候才能回来。郭伋计算了一下,把回来的日子告诉了孩子们。
不久郭伋回来了,但比之前告诉小孩们的日子早了一天。郭伋恐怕自己失信,就在效野的亭子里住了下来,等到约定的日期到了,才走进并州境里。光武帝称赞郭伋是个贤良的太守。后来郭伋到八十六岁才去世。
启发与思考
1、面对小孩子们问自己的归期,郭伋是怎样做的?他是模糊地笼统回答还是认真地掐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郭伋回来时,小孩子并不知道,为什么他宁可在亭子里住一天,也要按期入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之前答应要做一件事情,但做时却发现很困难,你会怎么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孩子们为什么会骑着木马来欢送郭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这个故事你能想象郭伋平日是如何对待百姓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故事4(补充古文)
温公不妄
宋司马温公五岁时。脱一胡桃皮不得。婢以热汤脱之。其女兄从外来。问之。公曰。自脱耳。父叱曰。小子安得诳语。公惊悔。平生不敢诳语。《德育故事》《感应篇汇编白话批注》
白话解释
宋朝著名的宰相司马光,一生光明磊落,诚实守信。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谎言。他说:“我别的没有什么胜过人的地方,不过我平常所做的事,没有一件不可以对人家说的。”他曾经对学生刘安世说:“求学问首先要诚实,诚实先要先从不说谎话开始。”原来他良好的品格起源于小时候的一件事。
他小的时候,有一天在剥胡桃吃。姐姐走过来帮他剥胡桃皮,可是怎么也剥不下来,于是就走开了。家里的丫环正好走来,看到这种情景后,就找来开水一烫,结果胡桃皮一下子就剥掉了。姐姐过了一会儿又走回来问司马光:“是谁剥下核桃皮的?”司马光说:“是我剥掉的。”而父亲这时正好听到了,于是大声地呵斥他:“小子!你怎么可艾萨克谎,况且还是在骨肉之间,能这样做吗!”这件事后,他一生不敢再说谎话了。启发与思考
1.司马光是自己把核桃皮剥下来的吗?
2.爸爸为什么要呵斥他呢?
3.这是一件小事,对司马光的一生有什么帮助呢?
4.当别人帮助了我们,我们能不能说是自己的功劳呢?
5.当我们说谎时,内心的感受是怎样的呢?当别人给我们指出的缺点时,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6.从这件事上你还学到了什么?
历史故事5
谎报灾情
大历十二年秋,霖雨害稼,京兆尹黎干奏畿县损田,滉执云干奏不实。乃命御史巡覆,回奏诸县凡损三万一千一百九十五顷。时渭南令刘藻曲附滉,言所部无损,白于府及户部。分巡御史赵计复检行,奏与藻合。代宗览奏,以为水旱咸均,不宜渭南独免,申命御史朱敖再检,渭南损田三千余顷。上谓敖曰:“县令职在治人,不损犹宜称损,损而不问,岂有恤隐之意耶!卿之此行,可谓称职。”下有司讯鞫,藻、计皆伏罪,藻贬万州南浦员外尉,计贬丰州员外司户。
《旧唐书.韩滉列传》
白话解释
唐朝代宗大历二年的秋天,连绵大雨损害了庄稼。京城各县田地都受损害。当时渭南地区的县令刘藻说他的县境没有受损害,并报告给州府以及户部。当一个御史前往核实时,回奏的情况与刘藻说的一样。代宗览阅奏章,认为水旱灾害都是均等的,不应当有渭南县免受灾害的情况出现,于是重新命令一个名叫朱敖的御史再去检验,结果查出渭南县受损的田地有三千多顷。皇上对朱敖说:“县令的职责在于抚养百姓,没有受损尚且要说受损,受损却不报告,哪里有抚养怜悯之心呢,卿此次巡行,可谓称职。”下令有关官员审讯,结果刘澡与第一个御史都被贬了官。
启发与思考
1、渭南县没有受灾吗?
2、第一个御史为什么报告的和刘澡的一样呢?他们俩个称职吗?
3、为什么皇上要把刘澡他们贬官呢?
4、一个称职的官员应该是怎样的呢?
5、一个官员说了谎言,他的结局是这样,我们在平日里应该怎么注意自己的言语呢?
更多推荐
弟子规讲解及故事(六十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