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经文讲解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人与人相处,最难得的就是贵在相知。与人相处最遗憾的就是朋友之间听到谣言,引起误会。人与人有纠纷、不愉快的事情追根究底是从口舌是非开始的。
当我们看到事情的时候,内心有了想法,于是就会把话讲出来。讲了之后,这些话往往还会再散播出去,就好像往池塘里丢石头,你丢了,“噗通”一下,一个小小的漩涡,慢慢就会扩散到整个池塘。所以,人与人之间,我们在言语方面一定要特别谨慎小心。
“见未真,勿轻言”,你看到事情,但看到的不一定很真实、明确,那你就不可以妄加揣测,然后轻易地把话传开。传开之后,话会愈传愈离谱。有时候,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声誉,让这个人非常难过。
“知未的,勿轻传”,“未的”,不是很明了,真相不是大白;“的”,清除明了。“传”,就是把这件事情传开出来。所以在言语上我们要特别得谨慎。即使你看到的是真实的,你所明白的是事情的真相,也不可以轻易地讲出来。因为我们要想一想它到底有没有利害关系?会不会影响别人?会不会破坏别人的声誉?会不会破坏整个团体的团结和谐?都要小心谨慎。
(情节1、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听到很多是非谣言,通常都会经过自己的解释后再将它传播出去,从来没有去分辨事情的真假,只是人云亦云而已。就像现在很多八卦新闻与报纸,常常无中生有,断章取义,等到对当事人造成伤害时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我们平常就要养成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的好习惯,才能保护自己与不伤害别人。
情节2、说话的礼节。
情节3、黄狗生蛋的故事。)
相关经典
《常礼举要》:“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
《论语•为政》:“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意思是说孔子的学生子张才高志广,有一次请教孔夫子如何才能当一个好的官员,夫子告诉他:“见闻要多方面地探讨,遇到有疑问的就先保留下来。等到需要发表的时候,把清楚的部分,小心说出来,便可避免错误,这样就掌握了发言的要领了。”
历史故事1
颜回食粥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堕饭
中,颜回取而食之。
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问:“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
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
三子由此乃服之。
《孔子家语•在厄第二十》
白话解释
颜回食粥
孔子在陈、蔡被困住了,随从的弟子们七天没有吃东西,子贡拿着他所携带的财物,偷偷越过包围的人溜了出去,向乡民换了一石米。颜回、仲由在破房子里烧饭,这时不巧有点儿黑灰掉到了饭里,颜回把这点儿弄脏了的粥吃了。
子贡从井边看到了这一情景,很不高兴,以为颜回在偷吃,于是就进去问孔子:“老师,仁德而有节操的人在穷困的时候,会改变他的名节吗?”孔子说:“如果改变名节那还怎么能称得上是仁德而有操守的人呢?”
子贡接着问道:“像颜回这样的人,他也不会改变名节,对吗?”孔子说:“是的。”于是,子贡便把刚才看到的情景告诉孔子,孔子说:“我一直以来就相信颜回是个有仁德的人。虽然你说了刚才的那番情况,那一定是有缘故吧。你先别说了,我来问问他。”
孔子叫颜回进来说:“以前我做了个梦,梦到了祖先,这难道是祖先在上天开导我们,保佑我们吗?你快煮些饭,我要用饭来祭祀祖先。”颜回说:“刚才有点儿黑灰掉到饭里,我想如果不管它,那么饭就不干凈了;可是如果要扔掉那些饭,又实在太可惜了,我就拿出来吃了,所以不能用这种饭来祭祖了。”孔子说:“这样的话,假如是我也会吃掉它的。”
颜回出去后,孔子环顾四周的学生们说:“我相信颜回,不只是今天了。”弟子们因此很叹服颜回的德行。
启发与思考
1、子贡为什么会误会颜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亲眼看见的事,能不能立即下判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你发现同学或别人有过失时,要不要立刻告诉老师或其他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样避免误会别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夫子为什么如此信任颜回?这说明颜回为人和平时表现如何?
6黑灰掉到饭里,颜回把饭拿起来吃了,他当时是如何考虑的?
7我们对待一粥一饭应该怎么做?
历史故事2
【刘宽多恕】
刘宽示辱。仅以蒲鞭。失牛误认。徒步归焉。
【原文】
汉刘宽、温仁多恕。有失牛者。就宽车认之。宽下驾步归。有顷。失牛者得牛送还。谢曰。惭负长者。随所刑罪。宽曰。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州里服其不校。典历三郡。吏民有过。但以蒲鞭示辱。
逯乡侯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灾异或见。引躬自责。见父老慰以农田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夫人欲试宽、令恚。使婢奉肉羹。污其朝衣。宽曰。羹烂汝手乎。人感德兴。日有所化。余取其以耻德化人者。出自《德育故事》
【白话解释】
东汉的时候,有个叫刘宽的人,他温和、仁厚,又有宽恕之心。有一次,有一个人丢了一头牛,看到刘宽驾车的牛时,便认为是自己的牛。于是,刘宽便下了车,把牛给了这人,自己一步一步走回家里。
过了一段时间,丢牛的人又找到了自己的牛,便把刘宽的牛送还给刘宽,并且谢罪说:“老先生,我很惭愧,真对不住您了。随您怎么惩罚我都行。”
刘宽回答道:“东西有相像的,事情有容易出错的。既然你很辛苦地把牛送还给我,那何必还要谢罪呢?”
还有一次,他的夫人想试验一下刘宽,看他会不会发怒。于是,让婢女为他端了碗肉羹,故意弄脏了他去上朝时穿的衣服。刘宽不但没有生气发火还连忙关切地问婢女道:“有没有烫到你的手啊?”
地方上的人很偑服刘宽的不计较。后来刘宽做了三郡的太守官。每逢下属们和百姓们有了过失,他只用蒲草做的鞭子打他们,表示一种羞辱就行了。
启发与思考
1、丢牛的人误把刘宽的牛当作自己的,刘宽是怎么做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宽的牛明明是自己的,为什么不告诉对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从刘宽身上学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的某一样东西不见了,正好在同学桌上看见,你会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婢女为刘宽端肉羹,故意弄脏了他的朝服,刘宽是怎么做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丢牛人找到牛后来谢罪,刘宽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故事3
虔威严谨
张虔威,字符敬,清河东武城人也……虔威性聪敏,涉猎群书。其世父嵩之谓人曰:“虔威,吾家千里驹也。”年十二,州补主簿。十八为太尉中兵参军,后累迁太常丞……炀帝即位,授内史舍人、仪同三司。寻以藩邸之旧,加开府。寻拜谒者大夫,从幸江都,以本官摄江都赞治,称为干理。虔威尝在途见一遗囊,恐其主求失,因令左右负之而行。后数日,物主来认,悉以付之。淮南太守杨綝尝与十馀人同来谒见,帝问虔威曰:“其首立者为谁?”虔威下殿就视而答曰:“淮南太守杨綝。”帝谓虔威曰:“卿为谒者大夫,而乃不识参见人,何也?”虔威对曰:“臣非不识杨綝,但虑不审,所以不敢轻对。石庆数马足,盖慎之至也。”帝甚嘉之。其廉慎皆此类也。
《隋书.张虔威列传》
白话解释
张虔威,字符敬,是隋朝清河东武城人。他性情聪明敏捷。博览群书,被叔父称为家中的“千里马”。
隋炀帝时跟随皇上到江都,他处事廉明谨慎,深受皇上的赞赏。当时任谒者大夫时,他的才干很是被人赞许。
有一次,张虔威曾经在路途中,看见一个别人丢的口袋,担心主人来寻找,于是就下令让左右的人背着这个口袋前行,后来过了几天,失主前来认领,就把口袋交还了失主。
淮南太守杨綝曾经与十多个人一同来谒见皇上,皇上问张虔威:“站在前面的那个人是谁?张虔威走下殿来靠近那人看了看才说:“是淮南太守杨綝。”皇上对张虔威说:”卿是谒者大夫,竟然不认识参见的人,为什么呢?“张虔威回答说:“我不是不认识杨綝,只是担心看不确切,所以不敢轻易回答啊,石庆数马腿就是最谨慎的了。”原来,汉朝有一个官员名叫石庆,他当时官任太仆,有一次给皇上驾马车出门时,皇上问车中共有几匹马,石庆用马鞭数过马后,举手说:“六匹马。”石庆可算是很谨慎了,当张虔威说了这样一番话后,皇上很高兴地嘉奖了他。
注:石庆数马腿
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汉书.万石列传》
经文讲解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人与人相处,最难得的就是贵在相知。与人相处最遗憾的就是朋友之间听到谣言,引起误会。人与人有纠纷、不愉快的事情追根究底是从口舌是非开始的。
当我们看到事情的时候,内心有了想法,于是就会把话讲出来。讲了之后,这些话往往还会再散播出去,就好像往池塘里丢石头,你丢了,“噗通”一下,一个小小的漩涡,慢慢就会扩散到整个池塘。所以,人与人之间,我们在言语方面一定要特别谨慎小心。
“见未真,勿轻言”,你看到事情,但看到的不一定很真实、明确,那你就不可以妄加揣测,然后轻易地把话传开。传开之后,话会愈传愈离谱。有时候,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声誉,让这个人非常难过。
“知未的,勿轻传”,“未的”,不是很明了,真相不是大白;“的”,清除明了。“传”,就是把这件事情传开出来。所以在言语上我们要特别得谨慎。即使你看到的是真实的,你所明白的是事情的真相,也不可以轻易地讲出来。因为我们要想一想它到底有没有利害关系?会不会影响别人?会不会破坏别人的声誉?会不会破坏整个团体的团结和谐?都要小心谨慎。
(情节1、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听到很多是非谣言,通常都会经过自己的解释后再将它传播出去,从来没有去分辨事情的真假,只是人云亦云而已。就像现在很多八卦新闻与报纸,常常无中生有,断章取义,等到对当事人造成伤害时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我们平常就要养成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的好习惯,才能保护自己与不伤害别人。
情节2、说话的礼节。
情节3、黄狗生蛋的故事。)
相关经典
《常礼举要》:“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
《论语•为政》:“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意思是说孔子的学生子张才高志广,有一次请教孔夫子如何才能当一个好的官员,夫子告诉他:“见闻要多方面地探讨,遇到有疑问的就先保留下来。等到需要发表的时候,把清楚的部分,小心说出来,便可避免错误,这样就掌握了发言的要领了。”
历史故事1
颜回食粥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堕饭
中,颜回取而食之。
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问:“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
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
三子由此乃服之。
《孔子家语•在厄第二十》
白话解释
颜回食粥
孔子在陈、蔡被困住了,随从的弟子们七天没有吃东西,子贡拿着他所携带的财物,偷偷越过包围的人溜了出去,向乡民换了一石米。颜回、仲由在破房子里烧饭,这时不巧有点儿黑灰掉到了饭里,颜回把这点儿弄脏了的粥吃了。
子贡从井边看到了这一情景,很不高兴,以为颜回在偷吃,于是就进去问孔子:“老师,仁德而有节操的人在穷困的时候,会改变他的名节吗?”孔子说:“如果改变名节那还怎么能称得上是仁德而有操守的人呢?”
子贡接着问道:“像颜回这样的人,他也不会改变名节,对吗?”孔子说:“是的。”于是,子贡便把刚才看到的情景告诉孔子,孔子说:“我一直以来就相信颜回是个有仁德的人。虽然你说了刚才的那番情况,那一定是有缘故吧。你先别说了,我来问问他。”
孔子叫颜回进来说:“以前我做了个梦,梦到了祖先,这难道是祖先在上天开导我们,保佑我们吗?你快煮些饭,我要用饭来祭祀祖先。”颜回说:“刚才有点儿黑灰掉到饭里,我想如果不管它,那么饭就不干凈了;可是如果要扔掉那些饭,又实在太可惜了,我就拿出来吃了,所以不能用这种饭来祭祖了。”孔子说:“这样的话,假如是我也会吃掉它的。”
颜回出去后,孔子环顾四周的学生们说:“我相信颜回,不只是今天了。”弟子们因此很叹服颜回的德行。
启发与思考
1、子贡为什么会误会颜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亲眼看见的事,能不能立即下判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你发现同学或别人有过失时,要不要立刻告诉老师或其他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样避免误会别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夫子为什么如此信任颜回?这说明颜回为人和平时表现如何?
6黑灰掉到饭里,颜回把饭拿起来吃了,他当时是如何考虑的?
7我们对待一粥一饭应该怎么做?
历史故事2
【刘宽多恕】
刘宽示辱。仅以蒲鞭。失牛误认。徒步归焉。
【原文】
汉刘宽、温仁多恕。有失牛者。就宽车认之。宽下驾步归。有顷。失牛者得牛送还。谢曰。惭负长者。随所刑罪。宽曰。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州里服其不校。典历三郡。吏民有过。但以蒲鞭示辱。
逯乡侯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灾异或见。引躬自责。见父老慰以农田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夫人欲试宽、令恚。使婢奉肉羹。污其朝衣。宽曰。羹烂汝手乎。人感德兴。日有所化。余取其以耻德化人者。出自《德育故事》
【白话解释】
东汉的时候,有个叫刘宽的人,他温和、仁厚,又有宽恕之心。有一次,有一个人丢了一头牛,看到刘宽驾车的牛时,便认为是自己的牛。于是,刘宽便下了车,把牛给了这人,自己一步一步走回家里。
过了一段时间,丢牛的人又找到了自己的牛,便把刘宽的牛送还给刘宽,并且谢罪说:“老先生,我很惭愧,真对不住您了。随您怎么惩罚我都行。”
刘宽回答道:“东西有相像的,事情有容易出错的。既然你很辛苦地把牛送还给我,那何必还要谢罪呢?”
还有一次,他的夫人想试验一下刘宽,看他会不会发怒。于是,让婢女为他端了碗肉羹,故意弄脏了他去上朝时穿的衣服。刘宽不但没有生气发火还连忙关切地问婢女道:“有没有烫到你的手啊?”
地方上的人很偑服刘宽的不计较。后来刘宽做了三郡的太守官。每逢下属们和百姓们有了过失,他只用蒲草做的鞭子打他们,表示一种羞辱就行了。
启发与思考
1、丢牛的人误把刘宽的牛当作自己的,刘宽是怎么做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宽的牛明明是自己的,为什么不告诉对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从刘宽身上学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的某一样东西不见了,正好在同学桌上看见,你会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婢女为刘宽端肉羹,故意弄脏了他的朝服,刘宽是怎么做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丢牛人找到牛后来谢罪,刘宽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故事3
虔威严谨
张虔威,字符敬,清河东武城人也……虔威性聪敏,涉猎群书。其世父嵩之谓人曰:“虔威,吾家千里驹也。”年十二,州补主簿。十八为太尉中兵参军,后累迁太常丞……炀帝即位,授内史舍人、仪同三司。寻以藩邸之旧,加开府。寻拜谒者大夫,从幸江都,以本官摄江都赞治,称为干理。虔威尝在途见一遗囊,恐其主求失,因令左右负之而行。后数日,物主来认,悉以付之。淮南太守杨綝尝与十馀人同来谒见,帝问虔威曰:“其首立者为谁?”虔威下殿就视而答曰:“淮南太守杨綝。”帝谓虔威曰:“卿为谒者大夫,而乃不识参见人,何也?”虔威对曰:“臣非不识杨綝,但虑不审,所以不敢轻对。石庆数马足,盖慎之至也。”帝甚嘉之。其廉慎皆此类也。
《隋书.张虔威列传》
白话解释
张虔威,字符敬,是隋朝清河东武城人。他性情聪明敏捷。博览群书,被叔父称为家中的“千里马”。
隋炀帝时跟随皇上到江都,他处事廉明谨慎,深受皇上的赞赏。当时任谒者大夫时,他的才干很是被人赞许。
有一次,张虔威曾经在路途中,看见一个别人丢的口袋,担心主人来寻找,于是就下令让左右的人背着这个口袋前行,后来过了几天,失主前来认领,就把口袋交还了失主。
淮南太守杨綝曾经与十多个人一同来谒见皇上,皇上问张虔威:“站在前面的那个人是谁?张虔威走下殿来靠近那人看了看才说:“是淮南太守杨綝。”皇上对张虔威说:”卿是谒者大夫,竟然不认识参见的人,为什么呢?“张虔威回答说:“我不是不认识杨綝,只是担心看不确切,所以不敢轻易回答啊,石庆数马腿就是最谨慎的了。”原来,汉朝有一个官员名叫石庆,他当时官任太仆,有一次给皇上驾马车出门时,皇上问车中共有几匹马,石庆用马鞭数过马后,举手说:“六匹马。”石庆可算是很谨慎了,当张虔威说了这样一番话后,皇上很高兴地嘉奖了他。
注:石庆数马腿
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汉书.万石列传》
更多推荐
弟子规讲解及故事(六十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