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师培(1884—1919),江苏仪征人。8岁开始学《周易》变卦,12岁读完四书五经,1897年起开始研究《晏子春秋》。1904年春后回扬州,创办师范学会和协助扬州乡人出洋留学社。刘师培作为经学大师,在继承《左氏》家学的同时,善于把近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成果,吸收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来,开拓了传统文化研究的新境界,成果很多。
★ 聪明过人,记忆惊人
刘师培从小聪明过人,记忆力极强。“为人虽短视口吃,而敏捷过诸父,一目辄十行下,记诵久而弗渝。”有一次,冶春后社诗人程善之从上海购得新出版的蒙古地图,回到扬州府中学堂后,邀请刘师培、方地山二人共同浏览。时近晌午,佣人来喊他们吃午饭,程善之先去,等了许久还不见刘方二人。于是程去催促。一会儿,刘师培来了,但方地山未至。程再催,方地山说,还缺十数个地方。程善之不解其意,直等到方地山也来吃饭时,程问为何姗姗来迟。方答曰:“我刚才默记地名,尚有疑误,重新检查一下。”程善之大惊,一张蒙古全图有千把个地名,而且个个佶屈聱牙,仅一两个时辰,怎可能记住?简直是活说大三光!方说:“我方某人不敢自夸能全背下来,但我保证刘师培绝没有多少误差。”
饭后,刘师培与方地山二人各取一块漆牌,持粉笔,默绘地图。等到完成后,与原图比较,方地山有六七处错误,而刘师培只有一处错误!
刘师培在北大教书时,授课不带片纸,信手拈来。“随便谈起来,就头头是道。援引资料,都是随口背诵。当时学生都很佩服。”
★ 一笔烂字不成书
刘师培以“一笔烂字”出名。据说当年他考秀才时,被主考官形容为“字如花蚊脚,丑细不成书”。在北大当教授时,他的字被公认为倒数第一。
有趣的是,刘师培对自己的字却自我感觉良好,说:“我书之佳趣,唯章太炎知之。”有一次与同为国学大师的黄侃聊天,谈着谈着就哭起穷来,觉得当教授没劲还不如下海卖字算了,还一本正经地征求黄侃的意思,黄侃此时已拜在刘门下,想想刘师培的书法实在不敢恭维,又不好意思黄他的面子,憋了半天,才说了一句:“先生只要签刘师培三个字,就有人肯出钱买了。”
★ 聪明过人,记忆惊人
刘师培从小聪明过人,记忆力极强。“为人虽短视口吃,而敏捷过诸父,一目辄十行下,记诵久而弗渝。”有一次,冶春后社诗人程善之从上海购得新出版的蒙古地图,回到扬州府中学堂后,邀请刘师培、方地山二人共同浏览。时近晌午,佣人来喊他们吃午饭,程善之先去,等了许久还不见刘方二人。于是程去催促。一会儿,刘师培来了,但方地山未至。程再催,方地山说,还缺十数个地方。程善之不解其意,直等到方地山也来吃饭时,程问为何姗姗来迟。方答曰:“我刚才默记地名,尚有疑误,重新检查一下。”程善之大惊,一张蒙古全图有千把个地名,而且个个佶屈聱牙,仅一两个时辰,怎可能记住?简直是活说大三光!方说:“我方某人不敢自夸能全背下来,但我保证刘师培绝没有多少误差。”
饭后,刘师培与方地山二人各取一块漆牌,持粉笔,默绘地图。等到完成后,与原图比较,方地山有六七处错误,而刘师培只有一处错误!
刘师培在北大教书时,授课不带片纸,信手拈来。“随便谈起来,就头头是道。援引资料,都是随口背诵。当时学生都很佩服。”
★ 一笔烂字不成书
刘师培以“一笔烂字”出名。据说当年他考秀才时,被主考官形容为“字如花蚊脚,丑细不成书”。在北大当教授时,他的字被公认为倒数第一。
有趣的是,刘师培对自己的字却自我感觉良好,说:“我书之佳趣,唯章太炎知之。”有一次与同为国学大师的黄侃聊天,谈着谈着就哭起穷来,觉得当教授没劲还不如下海卖字算了,还一本正经地征求黄侃的意思,黄侃此时已拜在刘门下,想想刘师培的书法实在不敢恭维,又不好意思黄他的面子,憋了半天,才说了一句:“先生只要签刘师培三个字,就有人肯出钱买了。”
更多推荐
国学大师——刘师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