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孩子你冷了吗?想吃饭了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会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普通人交往尚且互不欺骗,何况大国呢?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里计较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可是刘豫州在刚打败仗之后,怎能抗得住这个大难呢?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只要君王(果真)很爱音乐,那么齐国就(治理得)差不多了。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圣人高明的缘故,愚人糊涂的缘故,大概是从这种情形产生的吧?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现在逃跑也是死,揭杆起义也是死,一样是死,为国而死总可以吧?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我失悔我的路向是根本走错,我停顿着又打算要路折回头。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这儿出门连车也没有!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狱中杂记》)
  
  我对这些事有感触,就拿杜君的话普遍询问狱中的人,大家说的都一样,于是便写了下来。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于欣赏山水的乐趣。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我现在即使死在捕蛇这件事情上,比起我乡邻们的死已经是算晚了。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捕蛇者说》)
  
  我曾经对这句话怀疑过。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
  
  君子爱好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多次反省。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原君》)
  
  也不怪他将天下看成是私有的了。乎:对于。
  
  ⑦进乎技矣。(《庖丁解牛》)
  
  (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论语》)
  
  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更多推荐

十八个虚词及解释(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