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年10月25日,毕加索出生在西班牙的马拉加省一位美术教师的家里。由于受家庭的熏陶,毕加索4岁开始作画,7岁就崭露头角。后来,他进入美术学校学习。15岁时,毕加索的画《第一次圣餐仪式》在巴塞罗那市展览会上展出,他的名字也开始为人们所知。
  1900年,毕加索第一次去巴黎旅行,光怪陆离的法国社会开阔了他的眼界。他在巴黎作画,结交艺术界人士。不满19岁的毕加索,在巴黎成功地举行了他的第一次画展。1904年,23岁的毕加索迁居巴黎,此后他一直居住在那里,直到逝世。在法国,毕加索度过了他一生中四分之三的时间。因此法国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毕加索一生勤奋刻苦,不断探索和创新,他给自己定下的原则是“画,再画”。他走到哪里就画到哪里,到朋友家作客,有时竟画得满墙都是。他习惯于夜间通宵工作,为画好一幅画,几次,十几次易稿,同一主题的画有时连画几十幅。毕加索为他的画奋斗了一生,直到逝世的当天,还作画到凌晨3点钟。
  由于他的勤奋,毕加索成了一位多产画家。他逝世后,人们花了5年的时间对他的作品进行了整理。据统计,他的作品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加上其他总计近37000件。
  在毕加索的画中,人们还可以强烈感受到他的爱憎。他反对战争,希望和平安宁。1937年4月,为抗议希特勒轰炸西班牙北部城市格尔尼卡,他画了著名的大型壁画《格尔尼卡》。为抗议美国入侵朝鲜,1952年他又创作了壁画《战争》《和平》。至于他的《和平鸽》,更是世人所熟悉的名作。
  毕加索的生活与艺术都离不开女人。毕加索的代表作与女人题材相关的甚多。主要有:《三舞女》《在红色椅子熟睡的女人》《玩球的浴女》《公鸡》等。
  1973年4月8日,这位欧洲画坛的巨匠带着和平的愿望在法国南部的穆丹逝世,长眠在地中海边的墓地中。
  

更多推荐

意林故事——多产画家毕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