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游子远离故乡时,最先品到那思乡愁苦的,是舌头。
  外婆托人为我捎来一包晒干的川七,希望吃了它能促使我快快长高,我把它们放在锅里炖,电磁炉沉默着,使我感到百般无赖,不禁怀念起外婆家的那口大土锅,炖川七跟排骨时,锅里的汤会“咕咕”唱着歌,水蒸气奋力想将锅盖顶起出来玩耍。
  等待的时间略长,我有些不耐烦,急急忙忙舀起一勺热汤喝下去,平淡无奇。再看那些晒干的川七,许是从故乡到城里的长途奔波令它们疲惫不堪,我从那晒得焦黄的茎和叶上竟也看出了背井离乡的愁苦。我离开故乡到城里念书已有三年,品不出着川七的滋味了。
  是因为舌头习惯了各种味道浓的调味品的宠爱,不愿再仔细去品味故乡淳朴的原色原味了吗?
  儿时,我不爱吃饭,外婆心疼我,便在家门前种了片川七,用川七开胃。土锅里的香气一年四季都在老屋里飘着。
  有时,我倚在门框边上看书,饥肠辘辘时,便顺手折下一截川七的藤,吮吸酸甜的汁水,那滋味仿佛在嚼一段甘蔗,到城里后,每天都可以喝汽水到打嗝,便忘了故乡川七了。
  是因为城里的生活太过忙碌,让心麻木了,所以才品不出川七的滋味吧?
  故乡与城里的时间流动速度不同,故乡的时间像蜂蜜一样甜蜜粘稠,流起来也更慢,就像是同在一片树林里,六百岁的红松正值青春年少,而雨后几小时的菌菇已经太老。
  儿时的我会搬个小板凳,看川七跳舞,它们在风中左摇右摆的身姿像是水中款摆游曳的水草,我常常一看就是一个下午。
  城里的日子,一个下午意味着数不清的卷子或者好几个补习班,我在各种补习班之间奔波着,再也舍不得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去看看风景,想到故乡也是轻描淡写地带过。我以为自己的心变得无坚不摧的坚硬,殊不知它是麻木、甚至冰冷了。
  我喝下那口汤时是那么急,还没品味就已匆匆下咽。食之无味,是故乡给我的淡淡提醒。
  是因为童心泯然,所以才品不出川七的滋味吧?
  川七是儿时我在山间与小伙伴们厮混时的零食,我们在树林里嚼草茎,食野果。川七的藤蔓随处可见,左右采之,并不担心它们被采光,长在山野里,我也是算是被《诗经》喂养长大的孩子。
  盛夏后,川七的果子成熟了,蓝紫色的果浆把舌头染得无比诡异,我们都把舌头吐出来,扮鬼脸吓人,或是把果子捏碎了,用蓝紫色的汁水在别人家的门上涂鸦。
  草木总是愿意和孩子们一起玩的,故乡的川七千里迢迢赶来,却只看到了成日学习的我,它不愿意流露真实的自我,我也无心品味,故食之无味。
  汤很烫,好像要把我的食道碾平了似的,我感到唇齿间酸酸的,那是我失灵的舌头流下的泪吗?
  此味只应故乡有,何人不起故园情?此刻我格外想念外婆的老灶头,恨不得即刻返回故乡,采一段川七放入口中细细品味,听那老土锅里的汤唱最动听的歌。
  除了故乡的川七,其他美味佳肴都食之无味。

更多推荐

中考优秀作文——食之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