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快乐赏析】这首诗是苏轼游庐山后的总结,他描写了庐山雄伟壮观、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感悟人生。前两句写出从不同角度看庐山时的状况:横看是一座层峦叠翠的山岭,侧看则是一个陡峭挺拔的高峰。后两句写游山的体会。为什么无法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我自己在庐山之中,失业受到庐山峰峦的限制。
  由游山联想到现实生活,这两句诗涵义丰富,游山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各不相同,观察世上的事物也是这个道理。因此,如果我们想全面、完整地认识事物,就必须超越狭小范围,摆脱主管成见。诗人没有在诗中空发议论,而是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所以读起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趣味贴士】
  苏东坡妙笔免祸
  传说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才女,许多官宦世家、富人子弟都梦想和她成亲。但是苏小妹不计较对方的富贵贫贱,只看重个人才华。由一位名叫方若虚的贵公子,把自己写的文章拿给苏小妹看,想博得她的欢心。苏小妹看后一言不发,在他的文章后面写下了一幅对联:“笔下才华少,胸中韬略无”。苏东坡看到这副对联后,心里直抱怨苏小妹,因为这位方公子的父亲是朝中非常有权势的一位大官,而且肚量很小,如果得罪了他很可能会给家里带来一场祸事。于是,他想了一想,在对联的末尾各添了一个字,变成:“笔下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这样一来,批评变成了赞美,为苏家免去了一场祸事。
  【名诗链接】宋朝的王安石写了一首《登飞来峰》,通过描写登《飞来峰》时的所见所感,深刻的表达了作者的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更多推荐

古诗背后的故事《题西林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