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②,
  春风送暖入屠苏③。
  千门万户瞳瞳日④,
  总把新桃⑤换旧符。
  【注释】
  ①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②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③屠(tú)苏:草名。旧俗每逢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浸的酒,“入屠苏”,意思是进入农历正月初一。
  ④曈(tóng)曈日:初生的明亮的太阳。
  ⑤桃:指桃符。画有神像的桃木块,古人认为它可以压邪,过春节时总在门上换上新桃符。
  【大意】
  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每年春节时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
  【赏析】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借景抒情,寓意深刻的好诗。这首诗取材于民间习俗,作者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今天它还具有古代民俗学的价值。 其实,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意义,它是以除旧迎新来比喻和歌颂新法的胜利推行。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大力推行新政,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
  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落后事物的这一规律。
  【链接】
  王安石是宋代改革家。1070年他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他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推行他的变法。在改革中,他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位置上。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提出“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官。

更多推荐

小学生古诗——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