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任主编力挺下,前苏联最大的杂志——《十月》从1928年1月开始连载一个叫米哈伊尔的23岁小伙的长篇小说。但快要连载到第三部时,原主编退休,新主编在审阅第三部时,觉得它“问题很严重”,决定停止连载第三部。米哈伊尔不得不试着写信给当时文学界德高望重的人物,64岁的高尔基,并附上作品及其内容事实的诸多考证,委婉地问:“您看将它们发表出来是否合适?”
  其实,高尔基已经关注这篇连载小说很久了,他迅速看完第三部,提笔给《十月》写信:“文学界应该善待这样的有才华青年,我深信,再过两三年,他和这部作品必将名扬世界!”但遗憾的是《十月》没有给高尔基面子。
  这下,米哈伊尔彻底绝望了。然而让他万万没料到的是,高尔基竟将米哈伊尔的信转给了斯大林。好在,斯大林在看过第三部后,对它印象并不坏:“我们要继续连载第三部,苏联人民需要它!”继续连载的小说受到了空前的追捧,图书馆里上百本《十月》,被人们读得已破烂不堪,但仍有许多读者排队借阅。
  米哈伊尔的全名叫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肖洛霍夫,而被连载的那篇小说便是《静静的顿河》。30年后,肖洛霍夫因为《静静的顿河》获诺贝尔文学奖。
  【名师解读】要站在艺术的高度上对作品作出客观评价,这需要独到的眼光、过人的胆识和一个相对宽松的自由环境。面对一片反对之声,高尔基没有选择明哲保身,而是力排众议,为《静静的顿河》问世作出了自己的努力,这是艺术的魔力。
  【适用话题】坚持自我 关怀与提携 自由与创造

更多推荐

高考作文万能素材——没有高尔基就没有《静静的顿河》获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