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总分观察法
总分观察法一般是按照总体——局部——总体的顺序观察的,也就是先观察对象的总体概貌,然后再观察构成总体的各个局部,最后再把各个局部归结起来,重新回到总体,从而获得对被观察对象的全面认识。
开始观察总体得到的认识是肤浅的、笼统的、粗糙的,然而它毕竟是个有机的整体,是局部观察的出发点。各个局部的细致观察是对总体观察的印证和充实。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总体观察,比第一次的总印象会更深刻。因此,写文章时,才会更鲜明、更具体、更真实。这种方法应用得非常广泛,如《放风筝》、《富饶的西沙群岛》、《林海》、《詹天佑》、《花潮》等课文的作者都采用了这种观察方法。
2.范例评析
花潮
昆明有个圆通寺,寺后就是圆通山。以前是一座荒山,现在是一个公园,就叫圆通公园。
公园在山上。有亭,有台,有池,有榭,有花,有树,有鸟,有兽。
后山沿路有一大片海棠,平时枯枝瘦叶,并不惹人注意,一到三四月间,却是花团锦簇,变成一个花的海洋。
星期天我去看花。进了公园门,乘兴登山。看花的人接踵摩肩,多极了。向高处望去,隔着密密层层的绿阴,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这时候,什么苍松啊,翠柏啊,都挽不住游人。大家一口气攀到最高峰,淹没在海棠花的红海里。后山一条大路,两旁都是海棠。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显示着自己的喜悦心情。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仿佛许多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看得越出神,你就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像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而且,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谁知道呢,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的嗡嗡声,也许什么地方有黄莺的歌声,还有什么地方送来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
大家都是来看花的,有人走累了,捡个最好的地方坐下来,不一会儿似乎又感到别的地方更好,于是站起来,既依依不舍,又满怀向往,慢慢地向别处走去。多数人都在花下走来走去,这棵树下看看,好;那棵树下看看,也好;伫立在另一棵树下仔细端详一番,更好。有人很大方,只是驻足观赏;有人贪心重,伸手牵过一枝花来摇摇,或者干脆翘起鼻子一嗅,再嗅。
老爷爷看花,一面看一面自语,嘴里低吟着什么。老奶奶看花,拄着拐杖,牵着孙儿。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好像参加什么盛会,不少人已经穿上雪白的衬衫,有的甚至是绸衬衫。小学生系着红领巾,叫啊,跳啊,被这一望无际的花海惊呆了。
昆明四季有花,可是不管山茶也罢,报春也罢,梅花也罢,杜鹃也罢,都没有海棠这样幸运,有这么多人这样热闹地来访问它,欣赏它。
回家的路上,听到很多人纷纷议论。我一面走着,一面听人家说着,自己也默念着这样两句话:春光似海,盛世如花。
评析 作者在第一次观察时得到的总体面貌是:“却是花团锦簇,变成了一个花的海洋。”然后又从正面、侧面做了具体、局部、细微的观察。在正面观察中,作者发现了:“隔着密密层层的绿阴,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后山一条大路,两旁都是海棠。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显示着自己的喜悦心情”,真是花多,花盛如潮;“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阳光下,花移影动,让你越发感到“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真是花态、花势如潮;而且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人语声、蜜蜂的嗡嗡声、黄莺的歌声、琴声、笑声……“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真是声如潮,情如潮。
正面观察之后,作者又做了侧面观察,如人多:老爷爷、老奶奶、青年、少年;又如感情浓:有的留恋不舍,左右观察;有的驻足观赏,仔细端详;有的贪心重,一嗅再嗅;老爷爷自语、低吟;青年们如同赴盛会;小学生们叫啊,跳啊,都“被这一望无际的花海惊呆了”,真是人如潮,情如潮。
最后,又从正面、侧面的观察,回到总体,从花如潮,人如潮中发现了“春光似海,盛世如花”。这样,就由花观察到人,由人联想到盛世,表现了时代的伟大。
这种有总有分,分后又合的观察方法,很有实用价值。
3.技法指导
运用总分观察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观察整体,捕捉事物的总体特征,体会初步的感受。
(2)然后从几个方面或几个类别去观察,对整体感受进行充实,使这种感受具体,用几个代表性的实例加以证实。
(3)注意融进自己的感受、体会,把观察和体验结合起来,由物到情,力求物与情相结合。
(4)最后再回到整体,把前面的观察、感觉深入一步,提高认识,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5)总分观察法除上述介绍的“总——分——总”这种典型方式之外,还包括“总——分”和“分——总”两种变式,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总分观察法一般是按照总体——局部——总体的顺序观察的,也就是先观察对象的总体概貌,然后再观察构成总体的各个局部,最后再把各个局部归结起来,重新回到总体,从而获得对被观察对象的全面认识。
开始观察总体得到的认识是肤浅的、笼统的、粗糙的,然而它毕竟是个有机的整体,是局部观察的出发点。各个局部的细致观察是对总体观察的印证和充实。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总体观察,比第一次的总印象会更深刻。因此,写文章时,才会更鲜明、更具体、更真实。这种方法应用得非常广泛,如《放风筝》、《富饶的西沙群岛》、《林海》、《詹天佑》、《花潮》等课文的作者都采用了这种观察方法。
2.范例评析
花潮
昆明有个圆通寺,寺后就是圆通山。以前是一座荒山,现在是一个公园,就叫圆通公园。
公园在山上。有亭,有台,有池,有榭,有花,有树,有鸟,有兽。
后山沿路有一大片海棠,平时枯枝瘦叶,并不惹人注意,一到三四月间,却是花团锦簇,变成一个花的海洋。
星期天我去看花。进了公园门,乘兴登山。看花的人接踵摩肩,多极了。向高处望去,隔着密密层层的绿阴,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这时候,什么苍松啊,翠柏啊,都挽不住游人。大家一口气攀到最高峰,淹没在海棠花的红海里。后山一条大路,两旁都是海棠。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显示着自己的喜悦心情。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仿佛许多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看得越出神,你就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像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而且,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谁知道呢,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的嗡嗡声,也许什么地方有黄莺的歌声,还有什么地方送来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
大家都是来看花的,有人走累了,捡个最好的地方坐下来,不一会儿似乎又感到别的地方更好,于是站起来,既依依不舍,又满怀向往,慢慢地向别处走去。多数人都在花下走来走去,这棵树下看看,好;那棵树下看看,也好;伫立在另一棵树下仔细端详一番,更好。有人很大方,只是驻足观赏;有人贪心重,伸手牵过一枝花来摇摇,或者干脆翘起鼻子一嗅,再嗅。
老爷爷看花,一面看一面自语,嘴里低吟着什么。老奶奶看花,拄着拐杖,牵着孙儿。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好像参加什么盛会,不少人已经穿上雪白的衬衫,有的甚至是绸衬衫。小学生系着红领巾,叫啊,跳啊,被这一望无际的花海惊呆了。
昆明四季有花,可是不管山茶也罢,报春也罢,梅花也罢,杜鹃也罢,都没有海棠这样幸运,有这么多人这样热闹地来访问它,欣赏它。
回家的路上,听到很多人纷纷议论。我一面走着,一面听人家说着,自己也默念着这样两句话:春光似海,盛世如花。
评析 作者在第一次观察时得到的总体面貌是:“却是花团锦簇,变成了一个花的海洋。”然后又从正面、侧面做了具体、局部、细微的观察。在正面观察中,作者发现了:“隔着密密层层的绿阴,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后山一条大路,两旁都是海棠。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显示着自己的喜悦心情”,真是花多,花盛如潮;“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阳光下,花移影动,让你越发感到“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真是花态、花势如潮;而且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人语声、蜜蜂的嗡嗡声、黄莺的歌声、琴声、笑声……“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真是声如潮,情如潮。
正面观察之后,作者又做了侧面观察,如人多:老爷爷、老奶奶、青年、少年;又如感情浓:有的留恋不舍,左右观察;有的驻足观赏,仔细端详;有的贪心重,一嗅再嗅;老爷爷自语、低吟;青年们如同赴盛会;小学生们叫啊,跳啊,都“被这一望无际的花海惊呆了”,真是人如潮,情如潮。
最后,又从正面、侧面的观察,回到总体,从花如潮,人如潮中发现了“春光似海,盛世如花”。这样,就由花观察到人,由人联想到盛世,表现了时代的伟大。
这种有总有分,分后又合的观察方法,很有实用价值。
3.技法指导
运用总分观察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观察整体,捕捉事物的总体特征,体会初步的感受。
(2)然后从几个方面或几个类别去观察,对整体感受进行充实,使这种感受具体,用几个代表性的实例加以证实。
(3)注意融进自己的感受、体会,把观察和体验结合起来,由物到情,力求物与情相结合。
(4)最后再回到整体,把前面的观察、感觉深入一步,提高认识,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5)总分观察法除上述介绍的“总——分——总”这种典型方式之外,还包括“总——分”和“分——总”两种变式,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更多推荐
小学作文辅导——总分观察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