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玉溪通海高台(共1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玉溪通海高台
玉溪通海高台 -资料
通海高台,每年正月十六日(上元街后一天)迎展,一般有十二台,闰年有十三台。
通海高台 历史悠久,2前就已经出现。高台艺人融戏剧、小说、历史传奇、民间故事、雕塑、绘画、美工、装饰于一炉,成为富有戏剧性、故事性、可移动的立体舞台艺术。这项艺术内容生动,结构精巧。每台高台既有画面的连续性,又反映出历史或现实最精彩的一瞬间。
高台艺人事先确定主题,然后立意、构思、造型。他们选用钢材,用炉火煅打弯曲的`铁杆,固定到三四尺见方的小型舞台上。根据造型的需要,采选花草树木,装饰铁杆。至于假山、盆景、飞禽、走兽、园林、房屋、风景,则用竹片扎制,精心裱糊彩绘。表现出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各种形状,
资料
栩栩如生而又不露痕迹。台上使用的家具都是特制的木雕艺术品。高台分高、中、低三台,上有坐站位。迎高台时,就把事先挑选并训练过的四至五岁的孩子,按个人装扮的角色,梳妆打扮,抱入各自位置,每一座高台就是一个可以抬走的小舞台。
高台的题材可以是古代故事,可以是当代生活,还可以反映民族风情。如《张羽煮海》、《柳毅传书》、《水漫金山》、《三打白骨精》、《西厢记》、《将相和》、《水浒传》等。以“水浒传”一台为例,第一层是“及时雨”宋江,端坐在虎皮交椅上。第二层是武松握起铁拳打下去,脚下则是景阳岗那只斑斓吊额金睛虎。鲁智深的禅杖巧妙地支撑着一棵逼真的树。第三层是林冲站在树巅,头戴斗笠,腰挂朴刀,俨然是 “雪夜上梁山”如此引人入胜的画面,难怪在迎高台这天,城里是万人空项。
篇2:玉溪通海秀山资料
玉溪通海秀山资料
秀山位于通海县城南。素有“秀甲南滇”的美誉。相传汉之句町王毋波站在此辟山林,建古刹,立亭园。经千百年来历代的扩建修缮,逐渐成为名闻远近的游览胜地。
通海县城临水依山,秀山紧靠其南,俯临城镇,点缀成一幅秀丽的山水图卷:前有杞麓湖波光澄碧,中有城镇屋舍俨然,后有秀山群峰列翠,颇具江南景色。清代著名诗人、书法家钱南园在其《雨宿通海》中云:“孤城临水背依山,记在江南烟雨间”,道出了此山水城郭的特点。
秀山最古老的寺院有三:一是山麓之句町王庙,今已废。据说系大理国王段思平所建,原铸有丈八全身句町王毋波像。庙之东,为三元官。据县志载,宫内曾有一株茶花,花瓣落地,仰而不俯。此花早已不存,但有关它的传说,却引起骚人墨客的佳兴,为之题咏甚多。
秀山的第二古寺为山腰偏东的普光寺。据称此寺始建于五代,扩建于大理国道隆己酉十一年,即宋理宗淳九年(公元1249年)。寺内有元碑,年代久远,古色古香。寺内供奉神僧李畔富,传说他是新兴州(玉溪)人,到通海削发为僧,因见通海湖水浸淫田地,百姓稼穑艰难,于是他开凿落水洞,让湖水降落外地,湖四周出现良田万亩,百姓安居乐业,故在此建堂以祀之。昔人杨仲琼有诗赞他:
滔滔洪水一方愁,卓锡穿通入海流。
在昔若无僧畔富,至今哪得秀山幽。
寺内尚有砖石堆砌的“畔富塔”。靠山南有天然沙岩一块,中凹可蓄泉水数挑。泉水涓涓,叮咚不息。其水清涧,名曰“洗地”。寺外石岩山下,芳草鲜美,杂树丰茂,畔富坐化墓位于其间,有明崇帧年间刻石。
年代古老而规模最大的建筑是位于秀山峰顶的涌金寺。相传起于西汉,时称青山寺。晚唐及元时扩建,更名涌金寺。其寺字规模宏伟,殿阁雅丽,山门前是一石砌平台,登此可以远眺杞麓湖,波光粼粼,田畴平展,树树若颀,令人心旷神怡。入寺,正中为“秀山古柏阁”,其名乃书法家许弘勋题书。并悬有郡人,法家阚帧兆书写的匾额“千峰翠”。阁有圆门,面北而开,高瞻远望,使人胸怀为之一爽。两侧是联甚丰、许弘勋题的“湖空山气静,阁回树光寒”,以其江潇洒的笔法和典丽的诗意引人注目。
还有一副雅俗共赏的回文对联:
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
寺内最为人称许的是宋柏和元杉。古柏苍劲虬枝,宛若一个垂须飘髯的长者。香杉荫森蔽日,撑霄拂汉,巨干需四五人才能合抱。据说六棵香杉乃元僧铁牛手植,距今已600余年。游人会聚最多、建筑十分考究的是清凉台。台始建于晚唐,历代重修。寺处山之中部,寺前浓荫密蔽,远处湖光依稀可见;寺后则山峦起伏,凉风不断;寺内花木繁茂,积翠凝香。寺门有悬联,恰道出了进入此寺的感受:层台云敛双湖碧;古殿民生六月寒。入门向左转,进入“小西天”,乃一庭院,花台盆景,芳菲竞妍。再往北,是一间高朗的殿堂,堂外为木栏长廊,清风徐来,山光照槛。在此简槛寄兴,饮茗小憩,即使炎夏酷暑,也使人顿觉爽气袭人,清凉无限。正庭再往东,即步入“武侯祠”。祠内庭院中有一株杏树,如巨伞长臂,使庭中绿荫遍地。楼前悬匾“风流天下闻”。纪念诸葛武侯的对联则悬在中楼,其联云:“千秋出师表;五月渡泸人。”秀山建筑的设计与布局颇具匠心。秀山有亭7座:在登瀛桥东有捐秀亭,枝叶拂着亭沿,确是“秀色可餐”。在竺国宫前杪林岩石上有供人促膝谈心的绿杉亭。在红云殿的西侧有通翁亭,海月楼之西有“寄亭”,清凉台下东侧有“三才亭”。慈仁寺之东北山顶有“曼倩鸿亭”,清人有联云:“斗酒狂邀千里月,片帆飞渡花湖秋”。由清凉台往西行,幽径逶迤,翠筱夹道,与西山相对的松林里,便是“凤仪亭”。昔人赠以美名曰“凤亭花雨”。今修复,且立地震纪事碑于亭内。
登山远望,何可无楼。秀山的楼房,均面北向湖而建,且都包孕于几个主要寺庙之中。“海月楼”建于清凉台之左右侧。“天镜楼”位于斗天阁之前。“还鹤楼”在“桃源深处”,乃通海名士阚祯兆隐居之所。竺国富之西侧即为“海月楼”。庭中茶花桂树,清香扑鼻。月夕花朝,登楼远望,一碧万顷,水天一色。秀山特有的风光与建筑,激起历代文人墨客为她写下了大量的诗词匾联,使秀山更显得典雅高洁,文采风流。红云殿内曾有两株茶花名“宝珠”与“宫粉”,《徐霞客游记》中曾誉之为“南滨之冠”。明诗人杨慎与同年缪碌溪等人,常吟咏于山色湖光之间,并特地写了《秀山观茶花》一诗:
山茶竞开如火燃,山城淑气销寒烟。
几经南国芳华远,忽忆上林花信前。
茶花早已不存,而茶花诗却流传至今。在通翁亭中悬有杨慎另一首七绝:
海螯江蟹四时供,水蓼山花月月红。
自是人生不行乐,莼鲈何必羡江东。
诗人对通海秀山的深情,真达到乐不思蜀的境地,而秀山也借诗人的佳句名传四海。清凉台不仅是因为气候宜人,建筑雅致,更由于这里匾联琳琅满目,妙语如珠。阚祯兆题书的.“惠我双湖”,气魄宏伟中透出灵秀之气。邑人赵城则以一副用典贴切,对仗工整的对联受人赞赏:
万古此崔嵬,社当阳沉碑汉水,殊嫌多事;
百年直瞬息,林处士放鹤孤山,颇觉可人!
涌金寺内,石碑林立,书法荟萃,值得一观。立于明洪武十年(元宣光七年丁)的《普光山智照兰若碑》,记铁牛和尚及王氏一门开拓普光事迹甚详,碑阴所记亩积单位及价格,实为滇南重要的经济史料。碑载寺建于道隆年间。道隆,为大理国段祥兴年号,足证大理国时代,秀山确已建寺。
秀山,林木扶疏,幽深静温,春日杂花生树,夏日树影幢幢,秋日红叶萧萧,冬日枝干奇倔。山之四方,树木各异:山北之麓,翠竹如屏,在崎岖的小径上,白昼犹昏;北西山腰,则苍松古劲,掩映天日,分外幽深;山之西,密林覆盖,灌木丛生,人迹罕至,幽僻宁静;山之东,杉罗树及栗树,青翠欲滴,幽闭漫步最佳;山之南,则古松新松如幢幢翠盖,涛声不绝于耳,颇有幽雅聆曲之妙趣。
解放后,秀山得到保护发展。1962年朱德元帅重登他代驻军清凉台时游过的秀山,留诗一首:
秀山雄城后,林茂似玉壶。
此地文物盛,花桩百样殊。
通海秀山在明朝时曾与昆明金马山、碧鸡山,大理的苍山共称云南四大名山,素有“秀甲滇南”的美誉。汉代在此辟山林,建古刹,立亭园,元、明、清进为佛教胜地,民国时期置为公园。经千百年来的扩建修缮,逐步成为闻名遐迩的游览胜地;1987年12月被列为云南省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秀山公园位于通海县城南,与城相连。出城步行数百步即可登山。山中禅院森森,曲径通幽。秀山公园经历代修建,构成了三元宫、普光寺、玉皇阁、清凉台、万寿宫、斗天阁、涌金寺、白龙寺等古建筑群。1.普光寺现存殿字建于元代,正殿屋架为斗拱式结构,呈典型蒙古建筑形式。寺内有元代为纪念神僧李畔富所建佛塔2座,古朴庄重。东院内就山岩凿有洗钵池,池上方岩缝中泉水浸冒而出,滴注于池中,叮咚不息。2.清凉台原名清凉寺,元时高僧铁牛禅师所建,经历代增修,具现在规模。由鲁贤饲、桂香殿、海云楼、药王殿、蓬莱阁。武侯词等连成一个四院三通的建筑整体。寺院地势高峻,四围绿树掩映,背山面湖,凉凤不断。此处确是一个无暑的清凉世界。3.涌金寺俗称大顶寺,是秀山位置最高的方建筑,因山势如“地涌金莲”而得名。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寺分三进,殿字宏深,寺门雄踞于半圆形石阶之上,“涌金寺”3个贴金大字雄浑庄重。正中为秀山古柏阁,此阁全部木结构,奇巧无比。大雄宝殿塑三世大佛,慈颜善面,体态匀称。殿前“白马”、“黄龙”、“法海圆明”3座坊立于东、西、北三方。大院中来柏苍劲,茶花吐艳,元杉喷香。宋柏、元杉、明玉兰被称为“秀山三绝”。涌金寺左厢是一套院,门上有一别致的小匾,上书“这里来”,进门更是清静的一院,东为昙花轩,西有酌花楼,北面另为一小院,可谓院中之院。“这里来”院内有明玉兰、牡丹、芍药等名花奇草,进门就让人感到满院芬芳。”4.白龙寺座落在秀山南面的茂林之中,是后山的唯一建筑,寺院方朴典雅,与周围环境十分协调。近年来扩建了部分享阁游廊及服务设施,引水上山,凿池培植荷花及各种花卉草木,成为秀山公园又一新的游览点。秀山之秀在于绿,茂密的林木把整座山掩盖得严严实实。山北麓翠竹万杆,山坡上去木展秀;山西密林间灌木丛生,野花点点;山东面奇松参天,杉栗葱翠;山南松林似海,涛声如吼。种类繁多的花草树木,一年四季争荣斗艳,各寺院中也是花木扶疏,方柏森森,绿杉撑天。秀山不仅有山川之秀丽,更有历代墨客骚人、学者名宦之吟咏,使秀山成了“匾山联海”和碑林。至今保留在秀山的匾联碑刻有200余副(块),这些匾联碑刻,洋溢着诗情画意,书法均属上乘之作,使诗、书、画与景和精美的建筑珠联璧合。
篇3:玉溪通海杞麓湖
玉溪通海杞麓湖 -资料
杞麓湖位于通海县城北,风光绚丽,婀娜多姿,每当风平浪静,天空一碧如洗之时,湖面从东到西便出现一条长达数丈的湛蓝色带,古人称这奇景为“湖水拖蓝”,是通海八景之一,沿岸烟柳迷茫,平畴千顷,村落棋布。
杞麓湖属南盘江水系,又称通海湖,面积40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米,最深处约15米,水容量1.49亿立方米,盛产鲤、鲫、大头鱼等许多种鱼类,
资料
湖畔平畴沃野,盛产稻、麦、烟等作物。
杞麓湖,在唐代时称为“海河”,后又称“通湖”。元代水位高到杞麓山(今凤山)脚,故又名“杞麓湖”。迄今湖东面的.落水洞,两旁悬崖高峻,峭壁耸峙。相传,远古时杞麓湖湖面宽广,茫茫苍波,无出水口,是神僧畔富用锡杖凿通以后现出千顷良田。湖北面的沙沟嘴,直伸进湖内。四周植柳种花,景色独秀,是避暑的好地方。
篇4:玉溪通海曲陀关
玉溪通海曲陀关 -资料
曲陀关在今通海县河西以北30华里,是元代“临安元江车里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的所在地,这是当时设立在滇南的最高军政机关,元代蒙古族的都元帅阿喇帖木耳曾经驻治此地。
? 景?《云南图经》说:“曲陀关,一日万松营,河西县北20里,其顶平衍,中有甘泉38穴,400条岗环抱,茂林葱翠,南望山光水色,奇胜莫比。”明代天启《滇志》中也说:“元帅府,在县(河西)北三十里,夷名曲陀关,又日万松营,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建。皇庆、延民间人物繁盛,市肆辐辏”,这说明距今7以前,曲陀关确实是一个繁华的军事要塞。
在曲陀关半山腰上,有口水井叫“马刨井”,常年四季,喷珠吐玉,水源旺盛,清澈见底。传说当年忽必烈带领蒙古族大军征战来到这里,险峻的山道上荒无人烟,军困马乏,无水可饮,行军非常困难。正在无法可施的时候,忽必烈骑的高头战马在悬崖上扬蹄嘶鸣,马蹄不断地在地下翻刨,尘土飞扬,不一会儿,马蹄刨出了一个小凹塘,泉水滚滚而出,供人马饮用,这就是“马刨井”的来历。由于渴中得水,激励了军心,蒙古族的骑兵“日夺三关,夜占八寨”,取得了胜利。
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建的曲陀关,开初是“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到元代末期,已升格为临安元江车里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元代立在曲陀关的`一块《都元帅办府修文庙碑记》说:“云南去京师万里,诸彝杂处,叛服不常,必威之以兵则久安而长治”,这就是在曲陀关建立元帅府的目的。
阿喇帖木耳老家原住蒙古,元至正二十年(1360的年)奉命调任云南“宣慰司总管”,后来被特授为元帅府都元帅,他带领着山东、江苏 、浙江、河北、 山西 、陕西的“一十五翼”兵马镇守曲陀关,管辖着四境百户、千户及万户府,
资料
还倡导建立过学校,他老死于职守后,由他儿子檀袭其父之职为都元帅。檀从小英俊敏捷,长大后精于骑射,还特别爱好文学,常邀文人讲论经史。他在曲陀关建立卧龙寺、武安王庙,绿化驻地,在帅府周围种了许多松树,亲自种桃千余株,每年桃花盛开的季节,许多文人学土到此观赏,被后世称为“帅府桃林”。元人在《曲陀关元帅府》的诗中吟道:
阳关形势扼新兴,百骑飞来如建瓴。
三面山春通海白,一天风扫似峨青。
朝廷里战三军乐,官府无私百姓宁。
闻说元戎不好武,新诗吟满半山亭。
据《敕接宣慰司总管始祖阿喇帖木耳蒙古右施》墓志讲:“缘大明肇兴,元祚祚以终,公尽节,谥忠勇。”檀可能是在与明军作战中寡不敌众,战死或者自杀的。悠悠往事70O年,曲陀关地名依旧,换了容颜。当时曾“为商旅辐辏之地”,早在“明初废于兵燹”。现在的曲陀关是通海县河西镇的一个乡。全乡有关上、关营、甸苴坝、杜家营、河头、张家营、小寨等 7个自然村,共 680余户,3000多人。丛山峻岭之中种植了梨树、桃树、苹果、板栗、山楂等果木1000余亩。而元朝时代蒙古军队的后裔,则已经随着杞麓湖水的下降,迁到凤凰山下定居,他们就是现在的云南蒙古族,聚居在河西镇新蒙乡。
曲陀关原有“帅府地”、“帅府桃林”、“卧龙祠”、“锁井”、“千户营”、“百户营”等遗址,但早已被开垦成田园。
篇5:玉溪溶洞
玉溪溶洞 -资料
玉溪溶洞位于玉溪北城侧面的龙马山背后,距城区约3O多公里,
去溶洞途中,先路过红旗水库。水库附近,有一口天然涩水井,被人誉为“天然汽水”。井水呈灰色,味兼酸、苦、涩,用红糖泡饮,特别凉爽。由红旗水库继续往前,至溶洞。洞外有小河,流水成瀑,由岩顶曲折淌下,共分3叠,十分壮观。溶洞附近有个喷水箐,由于箐深沟狭,水响如雷。还有一片小石林,有的石柱高达10米以上。石林有两道天生石墙围着,所以当地群众称之为“石城”。
玉溪溶洞全长300余米,洞内最高点有20余米,最宽近50米。主洞有大小厅室4个,还有4个岔洞。洞中通道险峻,高低错落,层次分明。
溶洞中有各种各样的钟乳石,完全像白玉雕成的一座水晶宫。只要你进入洞里,展现在你面前的,就是一个神话般的世界。一棵棵粗壮高大的擎天玉石,由洞底拔地而起,像精工雕刻的华表,支撑着整个洞顶,仿佛只要把它抽去,溶洞就会坍塌下来;一道道凌空高悬的石幔,宛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从天而降,垂到地面,
资料
游人用手指轻轻叩击,可发出叮咚的响声;一串串绚丽多姿的石花,盛开在石笋和石柱之间,让人浮想联翩;一个个婷婷玉立的钟乳石峰,像娴静的少女在水晶宫里漫游,她们的神态是那样欣喜和快慰。穹形的'洞顶,异常宏伟。仰首而视,各种浮雕似的钟乳石群,有的像吊灯,有的像浮云,有的像兽类……真是应有尽有,令人叹为观止!
溶洞中天工雕成的石笋、石花、石柱、石幔、石象、石兽等等,全部都是洁白晶莹的。这些钟乳石,给人的感觉确实是比水晶还要玲珑剔透,比雪花还要洁白,真是一尘不染。洞内的空气特别清凉,时而还可以听到从倒挂的钟乳石尖上滴下来的水珠之响声。
在主洞与第二个岔洞的交接处,还有一泓清泉。池中坐着一对石像,活像正在池中洗浴的金童玉女。
玉溪属滇东岩溶区,岩溶地貌比较突出。据地质部门考察,玉溪溶洞属于地质震旦纪的灯影岩岩层,形成已有6至7亿年。而溶洞的形成,大约在1000至 万年前。经过雨水、地下水对石灰岩不断溶解,雕塑和修饰,天长日久,就形成了神奇晶莹的溶洞。至今,溶洞的前半部分,钟乳石还在发育着。游览玉溪溶洞,确是一种美的享受呢!
篇6:俞通海简介
俞通海
俞通海(1329一1366年),字碧泉,今居巢人,明初大将,水军统帅。
俞通海元末随父俞廷玉,推弟通源、通渊,与廖永安、廖永忠等结寨巢湖。龙凤元年(1355年)投朱元璋。即从渡江,破太平,下集庆,拔镇江,取丹阳,常州等地,迁行枢密院判官。后从克宁国,以水军略太湖。继于枞阳(今安徽枞阳)击败赵普胜。陈友谅袭应天(今江苏南京),他偕诸将击败之,又进枢密院同知。从援安丰,破陈友谅于鄱阳湖。明年从克武昌,迁中书平章政事。继而从徐达围张士诚于平江(今江苏苏州),在桃花坞中流矢,回应天死。
篇7:通海秀山导游词
秀山历史文化公园地处滇中南,始建于公元前82年,即汉昭帝始元五年,距今20xx多年;大规模兴建于唐代,历经宋、元、明、清,形成了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风格各异的七大古建筑群。秀山总面积155万平方米,古建筑群面积5万多平方米,其内遍悬历代名人墨客题写的匾、联、碑、刻共250余块,被誉为“匾山联海”。秀山素以小巧玲珑、浓郁青秀闻名,森林覆盖率为94。2%,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至今仍保持着完整的原始群落状态。秀山历史上曾是佛、道、儒三教活动胜地,明代时就是云南四大名山之一,素有“秀甲南滇”的美誉。秀山融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厚的宗教习俗、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秀美的自然景观为一体,秀山涌金寺宋代建筑古柏阁等一批古建筑、碑刻匾联,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艺术价值。
秀山,自唐代就建有庙宇,元、明、清时佛教兴盛,世称“滇中大刹”,成为佛教胜地。秀山上的古建筑,宋元明清都有。公元前2,战国时,楚国庄足乔率众入滇,在滇池南建立滇国,通海、河西属当时滇国。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灭大义宁国,创建大理国,设通海郡,通海为郡治所在地,辖今滇东南,是滇南军事、政治、文化重地。大理国王段思平在秀山大兴庙宇,铸有100多尊铜像。经历朝历代的大兴土木,秀山现形成三元宫、普光寺、玉皇阁、清凉台、涌金寺、白龙寺为主体的六组建筑群,可谓一个古建筑博物馆。
自20xx年秀山成功通过国家旅游局3A级旅游区评定验收之后,通海县就将申报国家4A级景区,再次实现景区质量等级的提升作为了以后几年工作的重点目标。围绕这一目标,通海县投入大量资金,进一步提升秀山景区的资源品位、服务质量,完善景区建设。几年来,先后投资20xx多万元,打通秀山通道,整治改造主要街道、把多条路段的通讯及电缆埋设入地、进行青石板铺设和绿化亮化,保护修复文庙、万寿宫,使文庙与秀山连为一体。同时投资500多万元,对秀山景区的环境、古建筑、停车场、厕所、游览标识、安全卫生设施等进行了改造和建设。
这次游览到此结束了,游客朋友们,你们一定被这美丽的景色迷住了吧!如果有机会,再让我们一起细细游赏一番吧!拜拜!
篇8:通海秀山导游词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玉溪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通海秀山云南通海县城南有山名“秀”,称“通海秀山”。通海秀山与昆明金马山、碧鸡山、大理点苍山同列云南四大名山。秀山翠树苍林间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众多古寺观,史载唐代山上始建庙宇,元、明、清时遂成佛教圣地。秀山脚下的毓秀坊始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经百余年风雨而不倒。毓秀坊四柱三门,堂皇气派。中门正嵌匾额,上书“秀甲南滇”四个鎏金大字,为清康熙时云南按察使许弘勋在《通海邑志序》中给予秀山的`赞誉。秀山翠树苍林间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众多古寺观,史载唐代山上始建庙宇,元、明、清时遂成佛教圣地。
土主庙是秀山最古老的寺庙。史载,战国时楚威王遣庄蹻攻巴黔,行军方至滇池地区,便闻秦兵已夺取黔中要地,断了后路。庄蹻于是在滇建立(田勾)町国,疆域即今天的通海县及其周围一部分地区。庄蹻裔孙毋波在秀山辟山林、建亭园,始成一方妙境。后毋波因功被汉昭帝封为(田勾)町王,其殁后即被尊为秀山之神,立庙以祀,名“秀山神祠”,香火旺盛。大理国国王段思平因“卜于秀山神祠”而灭南诏大义宁国杨干贞政权,还愿时将“秀山神祠”改建为“(田勾)町王庙”,亦称“土主庙”。庙东的三元宫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原塑有天、地、水三官像,现已改建为佛教寺庙。
山腰的普光寺静立于花树之中,前有青石雕栏相拥。该寺始建于五代,是云南著名古建筑之一,有明洪武十年(1377年)所立《普光山智照兰若记》碑,叙及寺未竣工时,“梦见五色光明当山现瑞”,故寺名“普光”,碑文亦对明代滇南的经济文化有所记述。寺院一进三通,设三教殿、罗汉殿等,正殿因得元僧铁牛重修而保持了元代的建筑风格。寺内有一洗钵池最为神奇,乃天然岩石中凹而成,山泉滴淌蓄之。因传说中神僧畔富在此洗濯化缘钵盂而得名。掬捧以饮,其水清凉回甘。
明初“启祥宫”旧址上的玉皇阁,于万历年间重建,得名“颢穹宫”,后改称“玉皇阁”,沿袭至今。前立石坊一座,即“天门”,上书“玄真天上”,左右各书“琼台”、“宝苑”,并有联:“玉阶仙仗排云去,金鼎香烟捧日来”。坊后为山门,进门先见一月牙形瑶池,其后为玉皇阁主体建筑红云殿,供有玉皇及四位重臣。被徐霞客誉为“冠于南土”的“宝珠”、“宫粉”两株古茶花原植此处。清凉台原名清凉寺,也系元僧铁牛所建,现在所形成的四院三通的建筑格局为历代增修而成,包括海云楼、药王殿、武侯祠等,据说朱德19驻军通海时曾宿海云楼。
涌金禅寺位于秀山螺峰顶,也称大顶寺,取佛家语“地涌金莲”之意而命名。滇中、滇南教众常聚于此,是著名的“滇中大刹”。全寺占地5000余平方米,宋嘉熙年间始建,由山门、大殿、东西配殿、天井、长廊等组成,据传其大雄殿所悬“净域宏开”匾原为民国期间云南省主席龙云的秘书蒋松华代书,后因字小不称,再由孔竹雅重书龙云阅后刊刻。寺内之秀山古柏阁建筑稳固,柱石遍布楼底,又有粗壮斗拱支撑,虽历地震多次,仍岿然不动,其檐下所悬“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为秀山第一回文联,颇具声名。涌金寺院中集“秀山三色”之“两色”———宋朝古柏和元朝香杉,另“一色”为还鹤楼前的明朝玉兰。其树笔直参天,仰观帽落,树干粗壮,非四五人不能合抱。
我们今天就到此为止吧,希望大家玩的愉快!
篇9:通海秀山公园
。汉元鼎元年(公元前1),?町王毋波于秀山辟园林,建古刹,始奠胜景之基。后晋天福年间,南诏国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后又在秀山修庙宇、建亭轩。历宋、元、明、清千余年的扩建修葺,形成了规模宏广,风格各异的?町王庙、三元宫、普光寺、清凉台、涌金寺、白龙寺、玉皇阁七大建筑群体及亭、台、楼、阁无数,
资料
秀山,历史上就是佛、道教的圣地,云南四大名山之一,享有“冠冕南州、秀甲南滇、礼乐名邦”之誉。建国后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秀山,容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为一体。数以百计的历代名人的匾联碑刻使游人目不暇接。享有“匾山联海”的赞誉。古树名木比比皆是,宋柏,元杉,明玉兰堪谓秀山三绝。登秀山,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使人暇思,令人陶醉。
篇10:临高台 沈约
,是一首五言八句式的古体诗,此诗是一首表达内心情愁的抒情诗,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欢迎大家参考赏析~!
临高台原文:
高台不可望。
望远使人愁。
连山无断]包。
河水复悠悠。
所思竟何在。
洛阳南陌头。
可望不可见。
何用解人忧。
翻译:无
赏析:无
作者资料:
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
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在齐仕著作郎、尚书左丞、骠骑司马将军,为文惠太子萧长懋太子家令,“特被亲遇,每直入见,影斜方出”。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招文学之士,沈约为“竟陵八友”之一,与谢I交好。齐梁禅代之际,他帮助梁武帝萧衍谋划并夺取南齐,建立梁朝。曾为武帝连夜草就即位诏书。萧衍认为成就自己帝业的,是沈约和范云两个人。萧衍封他建昌县侯,官至尚书左仆射,后迁尚书令,领太子少傅。晚年与梁武帝产生嫌隙。十二年(5),忧惧而卒,时年七十三。诏赠本官,赐钱五万,布百匹。有司谥请谥沈约为“文”,梁武帝道:“怀情不尽曰隐。”故改谥为“隐”。天监十二年八月十五日,卒于任,归葬蔺村(今浙江德清县新安镇群益村百子堂)。沈约生前与名道陶弘景相交,沈约死后陶弘景悼好友沈约诗“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应是陶弘景痛苦心境的.写照。
著有《晋书》一百一十卷,《宋书》一百卷,《齐纪》二十卷,《高祖纪》十四卷,《迩言》十卷,《谥例》十卷,《宋文章志》三十卷,文集一百卷,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明人由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辑有《沈隐侯集》。
临高台 沈约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诗句、古诗词,这里诗句大全都有!
关注微信公众号:miyu_88,精彩内容每天推送!
篇11:临高台 曹丕
,曹丕在历史上的名气很大, 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个是因为他是曹操的儿子,第二个是因为他是魏国的开国皇帝,第三个是他差点杀了天才弟弟曹植,第四点是他也是一个颇有实力的文学家……下面是他写的一首诗作:临高台,来看一下吧!
上留田行曹丕
月重轮行 曹丕
原文:
临台行高,高以轩。
下有水,清且寒;
中有黄鹄往且翻。
行为臣,当尽忠,
愿令皇帝陛下三千岁,宜居此宫。
鹄欲南游,雌不能随,
我欲躬衔汝,口噤不能开。
我欲负之,毛衣摧颓,
五里一顾,六里徘徊。
字词解释:
临台行高:即言登临高台。行,登。高以轩:高台上有宽宽的平台。
黄鹄:一种大的'水鸟。鹄:天鹅。形如鹤,色苍黄。往且翻:来往翻飞。
行为臣:作为臣。
躬衔汝:亲自衔你(指雌鹄)
毛衣摧颓:羽毛摧残,以示无力承负。
翻译:
无
赏析:
无
曹丕简介:
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曹丕文武双全,八岁能提笔为文,善骑射,好击剑,博览古今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2正月,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之后曹丕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统治。他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设置。除军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去世后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葬于首阳陵。
临高台 曹丕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诗句、古诗词,这里诗句大全都有!
关注微信公众号:miyu_88,精彩内容每天推送!
篇12:玉溪台山书院
玉溪台山书院 -资料
台山书院位于县城北5公里的星云湖西岸,原为台山寺,始建于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共有主殿四座,即观音殿、明伦殿、正殿及财神殿、猪神殿,占地 3500平方米,寺内悬有光绪乙未年间云南督学、河南项城高约中所书的“台山书院”,
资料
院内有罗汉松古树一株,树干古老苍劲,其树之大为滇南少见,康熙年间已被列为古树,勒石记人寺碑。该院房屋完全建在海螺壳堆积起来的'山丘上,周围有七个小山峦环绕,名曰“云星拱月”;山上屋内外均长有不可合抱的青香树和红莲头树,是鹭鸶栖息之所,当地人也称台山为鹭鸶山。
更多推荐
玉溪通海高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