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制第七册《的一天》教学设计(共1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六年制第七册《的一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2030年的一天》(人教版六年制第七册)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篇想象未来的日记。课文假想了30年后人们的生活环境:出门要穿抗幅射服,还要放上除臭剂。为了不受温室效应的煎熬,要坐上宇宙飞船到太空的特殊学校去上学。那时,水污染严重,以致于水中很难找到鱼。时常还要躲避酸雨的袭击。所有这一切都告诫人们:人类如果不断破坏地球环境,就会失去美好的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所想象的30年后地球环境污染的情况。

能力目标:通过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理解重难点词句的方法来理解课文。提高小组交流合作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环保意识。

◆课前准备:

1、学生调查周遭环境污染情况及原因。

2、学生收集有关环境保护,环境污染的资料。

篇2:六年制第七册《的一天》教学设计

一、调查反馈,做好铺垫。

1、学生汇报课前调查周围环境污染状况。

让学生通过调查周遭环境的污染情况,让他们认识到环境污染就在身边,并且,在学生汇报完毕后,教师及时出示一些周遭环境污染的图片,让学生再次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2、教师播放近几年世界环境污染报道,影片。

在学生感受到身旁环境污染的基础上,把目光对准世界,让学生意识到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的一个严重问题,为底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好铺垫。

3、生谈感想。

在让学生听汇报,看图片、报道后,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想,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小组合作,自学自悟。

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课文,完成自学卡上的内容。

第小组,组长:

◆自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所想象的30年后地球环境污染的情况。

能力目标:通过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理解重难点词句的方法来理解课文。提高小组交流合作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环保意识。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注意分工)

◆自学内容:

1、日记中讲到哪些环境恶化的情况?(打*号的题目可做可不做)

恶化情况* 产生原因*哪些东西是对环境有害的?

2、讨论:作者写这篇日记,想告诉我们什么?

3、理解重难点词语,不理解的,请把它写在方框里,留待大组交流。

4、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小组解决,解决不了的或觉得有创意的问题,把它写在方框里,大组交流。

这张自学卡,是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的。通过填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想象的30年后地球环境污染的情况, 解作者写作的意图,掌握课文中的重难点词句,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交流学习,解决疑难。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整理学习卡。

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象课文中作者描述的情景,再一次感受环境污染的所带来的灾害。而教师则在一旁整理学习卡,筛选,梳理学生的问题,以便交流。

2、交流学习卡内容。

挑出自学卡完成得最好的小组,请该小组派代表来讲述他们的学习成果,一方面达到交流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让其它小组借鉴他们的学习方法。

3、解决学生疑难。

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卡中挑出富有代表性的.问题,提出来,让全体学生来共同解答。

四、引发思考,激发情感。

让学生思考;2030年真会像作者所写吗?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这个问题,明白地球的命运掌控在人类的手中,如果人类能及时保护环境,我们的地球将仍是生机勃勃。以此,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并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为底下设计环境保护方案做好铺垫。

五、设计方案,保护环境。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环境保护方案,让他们尽量做到切实可行。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让学生从以下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1、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我想对你说。

2、地球妈妈,我想对您说。

3、假如我是世界环境保护委员长。

通过让学生写想象作文,运用所学的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并使他们保护环境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设计新意:

1、小组合作,自学自悟。

本节课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前,让学生进行预习,调查周遭环境污染情况,收集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课内,以小组为单位,在预习的基础上,小组共同合作,完成自学卡,自学自悟,理解课文。

2、虚实交替,激发情感。

这是一篇想象日记,作者通过想象,描绘2030年环境污染情况。本课巧妙地把现实与想象交融,逐层过渡,激发学生环境保护的情感。首先,以实际污染情况导入,激发学生的危机感,从而引出文章,学习作者想象的后的人类生活情况,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让学生根据实际,设计切实可行的活动保护方案,最后,再让学生写环保想象作文,让他们的环保意识再次得到升华!这样,把现实生活与想象的世界不断地交替出现,实现激发情感的目标。

3、弹性自学,分散难点。

课文中的一些环保名词,如:温室效应,臭氧层,酸雨等,学生较难理解,而这些知识,课文中并没有具体阐述,只能通过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加以理解,因而,在设计自学卡时,我设计了打*号的自选题,小组根据收集的资料自由填写。并让他们写出小组不能解决的词语,问题。然后,通过大组的交流反馈,来理解这些名词,共同解决各小组的疑难,以此来突破难点,理解课文。

篇3:第七册《练习4》教学设计

(教师上课,师生问好,等到学生完全做好准备,教师才开始正式的教学)

一、组织教学,引出要求1:

(虾米歌)师:一个小虾米。生:咦!

师:卧在浅水中。生:噢?

师:弯腰又驼背,生:哈哈!

师:我们坐起来。生:不学小虾米!

请评价一下,我们的对话怎么样?

(根据评价,引出要求――注意语气[板书])

二、联系实际,激发说的欲望。

1、谈谈你此时的心情,可以根据早上你的经历、昨天的梦境来谈。(指名说,尽量多说,教师及时做出评价。)

2、引出要求――大方真实。[板书]

3、谈谈你对张老师的看法?(根据学生实际,抒发内心的感情。)

4、引出要求――发自内心。[板书]

5、教师及时做出评价,帮助学生保持本次口语交际的参与热情。

三、引入正题,进行“说漫画”口语交际。

1、提问:同学们喜欢漫画吗?(这一环节中,鼓励学生不同的见解,可以喜欢也可不喜欢,但一定要讲出自己的理由。)

2、欣赏课文中的.漫画[实物投影展示](刚放出画时不要立刻提出要求,留出空白,学生小声议论也可,暗暗赞叹也可。)

3、谈谈你的感受。(鼓励学生按口语交际的要求,大方的、真实的表达出发自内心的感受。)

4、根据漫画中小花狗的神态编故事,与同学交流。

5、集体交流,讲讲寓意,你明白了什么?(这一环节有难度,要注意引导)[板书:相信自己不过分自卑、不过分自大]

四、总结,课堂延伸实践活动。

1、再看图,总结一下漫画的特点,你能用自己的话表述吗?

2、根据回答,教师总结:漫画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往往不需要一个字就可以表达出深刻的思想,让人在会心一笑中受到启发。

3、谈谈你还看过的漫画有哪些?引出漫画种类。

(卡通漫画、生活漫画)

4、老师与学生同看漫画,分享少年时的快乐。

(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杂志《少年漫画》,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分享少年时的快乐。)

5、师生同看漫画,个别交流。

6、集体交流一、两幅可笑的或印象深刻的漫画。(实物投影展示)

五、提出希望。

短短40分钟过去的太快了,和你们在一起的时光真的很快乐!这节课我们了解到……(引出口语交际的要求――发自内心、大方真实、注意语气)下节课再见!

自己评价: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课上的学生反应不错,热情的参与口语交际,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他们的表现看出教师的引导对他们对漫画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

篇4:第七册《习作2》教学设计

苏教版第七册《习作2》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剪纸人》,初步感知介绍做小制作一类文章的写法。

2、读懂“习作要点讨论”,通过讨论进一步领会介绍做小制作类习作的写作要领:讲明所用的材料、制作的方法和过程。

3、弄清习作要求,摹仿例文的写法写一篇介绍自己做小制作情况的写法。

二、作前准备

认真想一想,需要哪些材料,应该怎么做。把材料带进来。

三、教学设计

(一)研读例文,感知写法

1、人人都有一双能干的手,它能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东西。今天我们先来看一看一位小朋友的巧手创造出了什么。

2、自读思考:

(1)例文写了什么?

(2)为了把情况介绍清楚,抓住了哪些要点?

3、交流总结:抓住介绍的要点——制作所用的材料、制作的`方法和过程

重点要把制作的具体方法和过程交代清楚,动词运用很准确。

为了使习作生动,可以写进遇到的困难及其克服的过程。

(二)明确要求,现场制作

1、师明确要求:

(1)动手做一做,记住制作过程,以及制作中发生的小插曲。

(2)虚心听一听,倾听别人的意见。

(3)详细记一记,记下制作的材料,制作的过程,记下小插曲,以及心情的变化。

2、生动手制作,师巡回指导。

3、组织生生之间的互评。

4、指导大家记一记。

(三)词语超市

笨手笨脚 奇思妙想 精雕细琢 画龙点睛

不听使唤 折折叠叠 妙手巧绘 神来之笔

笨拙可爱 咬牙切齿 心灰意冷 烦躁不安

半途而废 有始有终 啧啧称赞 爱不释手

(四)修改习作

1、自改。

2、找朋友互改。

3、指名读,集体修改。

篇5:第七册《商不变性质》教学设计

人简介

刘传平,笔名小源,男,1978年12月5日生,小学一级教师职称,现为全国小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会员,中国学习科学学会学术委员会兼职研究员。7月从松阳师范学校(现为丽水师范专科学校松阳校区)毕业,被评为优秀毕业生,同年8月分配至景宁县英川镇中心学校任教,现在景宁县梧桐乡中心学校任教。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于12月取得浙江大学主考的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文凭。现正在参加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自学考试。

篇6:第七册《商不变性质》教学设计

A、发现问题 :          B、提出问题:                      C、展开猜想:

2÷1=2

4÷2=2

8÷4=2         ⑴什么是商不变性质?                  ……同时加上……×

16÷8=2         ⑵在什么条件下商不变 ?                ……同时减去……×

80÷40=2        ⑶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商不变?          ……同时乘以………√

⑷学习商不变性质有什么作用?           ……同时除以………√

D、验证假设:         E、发现结论       F、应用结论(简便计算)   G、总结体会

篇7:四年级语文第七册《颐和园》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第七册《颐和园》精品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颐和园》 人教版新教材 四年级 语文 第七册第五单元 第18课(需两课时)。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优美生动,具体形象,处处都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二写万寿山的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

教学这篇教材的目的,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写法。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形象具体,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进一步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进一步体会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色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2、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组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运用搜集的资料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2、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教师板书课题:

颐和园

二、出示幻灯片

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朗读课文:

将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出示生字卡认读:

注意生字词易写错的地方。

四、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1、教师指导学法:

默读课文,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和记叙的游览顺序,划分段落。

2、学生自学。

五、检查交流课文学习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检查交流学生了解课文大意情况。

3、检查学生了解课文记叙顺序。

⑴ 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是: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⑵ 从文中找出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法:

进入、绕过、来到、走完、登上、下来。

4、划分段落,理清条理。

六、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组词:

堤( )阁( )漆( )昆( )殿( )爽( ) 提( )各( )膝( )混( )臀( )大( ) 栽( )堂( )廊( ) 裁( )党( )郎( ) 载( )赏( )朗( )

3、练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二、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⑴ 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⑵ 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你们想去颐和园吗?

(想。)

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三、复述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长廊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请大家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你能从作者的描写中读懂什么。

2、学生汇报:

⑴ 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长)

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课文用了具体的数字说明长廊的长。你知道7000多米有多长吗?

⑵ 长廊还有什么特点?

(长廊美,长廊周围的环境也美)

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⑶ 结合理解神清气爽。

⑷ 指导朗读:

突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这一自然段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

2、通过这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谈:

⑴ 作者的观察点是在山脚下,从下往上看。

⑵ 从下往上看,看到了什么?

(佛香阁、排云殿)

⑶ 佛香阁耸立在半山腰,可见它的高;闪闪发光的琉璃瓦和金碧辉煌的宫殿,可见它的美。

⑷ 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抓住佛香阁、排云殿的宏伟气势这一特点来介绍的。

3、指导朗读:

强调闪闪发光和金碧辉煌。

六、学习第四自然段

1、一转眼,就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作者又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作者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分别抓住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⑴ 写树丛、屋顶、宫墙,重点描写颜色,突出美。

⑵ 写昆明湖,用比喻和反衬突出它的静和绿。

⑶ 写远处的城楼和白塔,突出它的古老。

3、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从近到远)

4、指导朗读。

七、学习第五自然段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到了昆明湖,你又看到了什么?

1、自读第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从课文的描写中,你能看出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吗?

(桥洞多、石柱多、石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3、指导朗读。

八、朗读全文

九、创设情境,拓展练习

这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游览了颐和园,感到颐和园确实很美。所以,作者在课文的最后再一次点到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究竟颐和园还有哪些美丽的景点,作者没有向我们介绍呢?你们能根据自己对颐和园的了解,向大家做个介绍吗?

现在,每个同学选择一处颐和园中自己最感兴趣的景点,可以是作者介绍过的,也可以是作者不曾介绍过的,像导游一样,带领着老师、同学到颐和园游览、观光。要想介绍得好,首先课文先要熟悉。因此,先把你感兴趣的段落多读几遍。争取将它背下来。

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同学练习当小导游。在小组练习的时候,有什么不足之处,同学之间要相互纠正、补充。

(全班交流)

十、总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当小导游,都很称职(根据本班情况继续加以评点)。回去之后,可以向你的爷爷、奶奶等做介绍。可根据他们的不同需要介绍颐和园的景观。

还可以学习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抓住特点介绍景物的表达方法,练习向你的家人或朋友介绍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板书设计】

长廊──长

18、颐和园 万寿山──美 美丽的大公园

昆明湖──静

篇8:第七册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七册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建筑艺术

常州市西林实验学校   蒋健

建筑是科学,建筑也是艺术。建筑是无声的诗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本单元,我们将一起欣赏巍峨、雄伟、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巍中山陵,金壁辉煌的`法国凡尔赛宫,还有体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特色的黄鹤楼和于园。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建筑的美。同时,建筑也是历史,建筑是文化,任何一个时代、国家的建筑,都反映出这个时代的印记,这个国家的审美习惯和文化内涵。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印记和社会发展的足迹,可以领悟到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一、单元教学目标 :

1. 阅读有关介绍名胜古迹的文学作品,了解历史,展望未来,解读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2.能够掌握此类文章常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记叙、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能用简单的说明文介绍你熟悉的某一建筑,准确描写出它的特点。

4.通过搜集资料、调查等实践活动,了解国内外著名的建筑。

二、学习资源:

1.图书资源:

《当代国外著名建筑师作品精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世界城市环境雕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世界景观大全》  台湾建筑报导杂志社

《世界建筑史丛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推荐网站:

cctv.ctrip/destinations/sight.asp?resource=1655

cyc6.cycnet:8090/xuezhu/his_data/content.jsp?n_id=7066

www.dlgallery/paris/balifengguang8.htm

www.people/GB/shenghuo/80/106/0914/560950.html

www.sc.homeway/travel/china/hubei/

3.影视资源:

《天安门》  《埃及金字塔探秘》   《惊异澳洲》

《故宫》    《秦陵地宫探密》

三、单元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2课时

《巍巍中山陵》              1课时

《凡尔赛宫》                2课时

《短文两篇》                2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综合性学习活动交流         1课时

单元小结               &nbs

[4] [5]

篇9:小学数学第七册商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2、巩固除法的估算及验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重点 商的位置。

教学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

商是几位数?为什么?

4)948 4)348

[复习笔算方法,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二、新授:

1、出示例5:

(1)学校共有576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组?

问:怎样列式?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试商?

57比18大,18除57个十,商几个十?“3”应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第一次商后余3比18小,说明商3合适。余3是3个十,下步该怎么办?

问:这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商是多少?观察每次商后的余数,你发现了什么?

[使学生弄清楚每一位商的书写位置,及其道理,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练一练:

805÷23 826÷59 1487÷47

总结: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使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十月是学校环保月,共收集了930节废电池,平均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

问:怎样列式?如何验算?

2、比较一位数除法与两位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使学生知道一位数除法与两位数除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

3、练习,先估算商大约是多少,再计算。2293÷34 9588÷28

独立完成订正

4总结

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十九1根据试商的情况,很快找出准确的商

2、 直接说出下面各题该商几?

60÷15 175÷25 288÷24

3、 笔算第91页6

[通过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能力。]

四、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92 9、10

课后反思:

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法则, 究竟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从而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说说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展示思考过程.

篇10:小学数学第七册商数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计算教学,将改变传统计算教学中单一、枯燥的现象。本课时我将采用“创设情景——自主探究——巩固提高——总结收获”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我重视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景来研究除法知识,淡化四舍五入、取中法这样的名词,替换成形象的可以把除数看成整十数来试商;在计算过程中重视培养估算能力,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试商,突破试商难点;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重视数感培养,以提高学生直接试商水平;重视发挥数学课的育人功能,结合生活事例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教材分析]

“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例4,它包括一般的商两位数和商末尾有零的两种情况。前面3则例题介绍了商一位数,也就是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前两位不够除的情况,而例4是前两位够除的情况。因此,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是在商是一位数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其计算顺序、试商的方法与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完全相同,只是商的位数多了,计算复杂了些。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经历笔算过程,主动探索计算方法。计算完后可以让学生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来进行比较,进一步来掌握笔算除法的算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比较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和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异同,使学生在实质上把握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弄清商的最高位的书写位置,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的除法笔算方法。

3、情感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对学生渗透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弄清每一位商的书写位置,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情景图,练习纸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组“身边的环境”:图1展示汽车广场一角地上的塑料袋被风吹得到处飞舞;图2显示学校对面的马路垃圾堆积成山;图3描述校园中一位同学刚将吃剩的香蕉皮随手丢在地上,地上已经有好多用过的食品包装袋。

师:同学们,这些地方你熟悉吗?是哪?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感受?

师: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生活的地方这么脏,但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来共同维护。所以,学校少先队决定成立一个“雏鹰环保实践队”,我们共有576名少先队员报名参加这项实践活动,为了方便行动,我们每18人组成一个小分队,那我们可以组成几个小分队?

得出算式:576÷18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情景,并充分利用教材呈现的情景图来创设教学情景。自然渗透环保教育,同时将计算融进解决实际问题中,使计算教学不再单一、枯燥。]

(二)同桌合作、探究新知

1、研究“商是两位数的计算过程,重点解决商的最高位书写位置”

(1)复习质疑,引出新知

师:请你猜猜576里面有几个18?说说你是怎么猜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用口算540里有几个18;把576估成600,把18估成20再计算等方法。)师:对,576里面有32个18,如果我们用竖式去写商32,那么这个“3”该写在哪?“2”又该写在哪?每一步的除式怎样写?你们能解释清楚吗?请同桌两人相互讨论,可以试着在草稿本上摆一摆竖式。

(2)探索交流,理清算理

师:计算576÷18时,你先用18除什么数呢?为什么?商的最高位怎么写?

师:在除完后余数是几?这时我们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接下来又怎样算?

(学生先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计算一次,再和同桌相互说说计算过程,最后请一名同学反馈说一说)

(3)观察思考,揭示课题

师:仔细观察,你能发现这节课学习的除法和前面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设计意图: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迁移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已有口算除法或估算的经验,通过交流、探讨、研究来掌握和理解如何试商并确立商的位置及除法笔算的方法。]

2、研究“商的个位是0的除法”

师:为了更好的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学校把十月定为学校环保月。下面请同学们来看看雏鹰环保实践队在这个月取得的成绩:他们共收集了930节废电池,那么他们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930÷31

师:下面请用试着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自己算一算商是几!说说你在计算中遇到了那些困难?

(预测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样三种情况)

①被除数十位余下的数是0怎么办?

②个位上的数也是0,这个0应该怎么办?

③十位余数是0,个位也是0,那商的个位应该怎么写?

(学生自己尝试解决以上问题,教师适当引导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自己的尝试,并探索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3、比较“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和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异同”

师:现在,请同学各写一道除数是一位数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算式来考考你的同桌。

(学生出题,交换试做)

师:请同学们现在观察你做的两道题,看看除数是两位数的出发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学生观察发言,教师引导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除的顺序、商的位置、余数的大小、求商的方法等比较,让学生在实质上把握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4、小结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要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再除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到哪一位上面;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三)巩固应用、提高认识

3、按要求在( )填上一位适当的数字,再计算。

商是一位数

( )25÷38

( )96÷82

商是二位数

( )76÷27

( )04÷64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要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感,并综合运用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达到活学活用。]

(四)全课总结、渗透环保教育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我们美丽的生活环境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让我们争取做一名“环保小卫士”,为学校、家乡、祖国的美丽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看过“小学数学第七册商数教学设计 ”的还看了:

篇11:第七册《我能》的教学设计

第七册《我能》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自信想法时,要把原因,条件说清楚,说具体。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情感目标:通过本次习作,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迎接挑战的勇气。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能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把原因,条件说清楚,说具体

教学难点:能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把原因,条件说清楚,说具体

教学流程

1 回顾单元主题,引出课题。

导语的'设计,可以结合具体的课文情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谈谈感想,由此让学生回忆生活体验和经历过的事情,也可以在教师的启发下产生新的想法。

2 阅读教材提示,明确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列出要求,说说还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3 学生独立思考,选择习作内容,谈谈习作的基本思路,提出疑惑问题,师生共同研究解决。

4 学生独立写作。

5 学生读习作,师生按要求共同评议。

6 学生修改习作。

篇12: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组教材分析

本组的专题是“中外童话”,围绕这一专题,教材选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4篇童话,安排了以读童话、编童话、讲童话、演童话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习,“资料袋”“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也围绕这一专题安排,整组教材形成了一个比较严密的教学系统。

学生对童话并不陌生,他们早已在课内外阅读过许多童话,为什么在这里还要专门安排一个童话单元呢?教材在导读中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即“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由此可见,这一组的教学应具有总结、提升的性质,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阅读一篇篇童话,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

教师要综合考虑整组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每篇童话的教学和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教学时,既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提供的优秀童话,也要有效利用学生已经阅读过的童话,还要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童话,并在大量阅读、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童话的特点。特别要注意的是,对童话特点的认识要把握适度,要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要拔高要求;另外,相关知识的了解也要同一篇篇生动的童话故事紧密联系,不要过于抽象。

课 题:9、巨人的花园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快乐要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4.能在读的过程中,想象出文章的画面,并用比较优美的文字写出来。

教学重点:想象画面,体会巨人的行动和心理上的变化。

教学难点: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和阅读童话故事。

1.懂得快乐要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2.能在读的`过程中,想象出文章的画面,并用比较优美的文字写出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和阅读童话故事。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童话那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总能把我们带入美好的情境,使我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今天,我们就将进入童话单元的学习。齐读课题,提问。

学情估计:学生会提到巨人的花园是怎样一座花园?这个问题,教师以此展开教学。

二、粗读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采用比赛等方式,让学生仔细读课文,并作简单的批注。

2.谈谈读后的感受。

3.认读生字

三、重点阅读,体会道理

1.再读课文,思考:这是怎样一座花园?

学情估计:学生会说这是一个美丽的花园,这是一个神奇的花园。。。。。。

2.从哪里看出这个花园很美丽,很漂亮?

3.能通过你的朗读来让大家感受到这个花园的漂亮、迷人吗?

注:在这里,教师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方式要多样,如:赛读、品读。

4.为什么又说这是一个神奇的花园呢?

方法:学生再次读课文,并自己做简单的分析,教师巡视指导。

(1)第6自然段:春天到村子里时,巨人的花园还是隆冬。

A反复读3.4句,要读出村子和花园不同景色所蕴涵的不同情感。

B同是春天巨人的感受是什么?想象孩子们又在做什么?

学情估计:如果学生能说到孩子们想到他们的乐园──花园里去,教师可以点拨:巨人在里面日子过得并不好,孩子们也想进去玩,现在最好的是什么?

(2)第7自然段:孩子们在时,花园草翠花开;孩子们离开后,花园冰雪覆盖。

A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B体会“与此同时”。

C朗读本段。

(3)第8.9自然段:小男孩用手摸了一下树枝,桃树开花了,巨人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A巨人终于明白了,他究竟明白了什么?

B讨论:“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是什么意思?

5.句型训练,理解中心

(1)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

(2)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注:要结合讨论的结果,让学生体会,教师要引导。 (3)反复阅读这两句话,在读中深化感受。

三、学习生字

1.认读要求学会的生字

2.师板书左右结构的字:溢、墙、牌……

方法:先让学生自由识字,再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出现的情况做有针对性的讲解。

需要重点讲解的字:溢:满;拆──折。

3.指导书写“酷”左右差不多,其他的是左窄右宽。

4.学习剩下的生字“允、覆、”

“允”和“充”可辨析,“覆”的上面部分同“西”辨析。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快乐需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不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请大家结合上节课你所懂得的道理来说一说。明白了道理,那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请大家再读读课文。

二、学习新课

1.自读课文要求: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交流需要指导的有:

(1)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方法:洋溢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哪个词语?(荡漾)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2)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

方法:巨人为什么感到火辣辣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回答,必要时要引导。

(3)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

方法:从第一次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写

1.读课文,要求:看在读什么地方时脑袋里会出现相应的画面。

读写结合的点:

(1)巨人推倒围墙前后的情景。

(2)巨人生活在隆冬中的情景。

(3)孩子们在花园中玩耍的情景。

(4)巨人和孩子们一起生活、玩耍的情景。……

2.交流汇报

建议:学生说的时候,要进行语言规范性的指导,同时要引导学生尽量用积累的好词佳句。

3.把刚才说的写下来。

第三课时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语言积累

抄写喜欢的句子段落。

三、本课小结

童话读起来不仅有趣,而且还能让我们明白许多道理,以后可以多读读,在后面的活动课上我们要举行一次讲童话、演童话的比赛。推荐童话:《豪夫童话选》、《一千零一夜》等。

完成作业:

一、看拼音写字。

Yáng yì yǔn xǔ zēng tiān xùn chì lěng kù

( ) ( ) ( ) ( ) ( )

二、辩字组词。

益( ) 允( ) 凝( ) 酷( )

溢( ) 充( ) 疑( ) 醋( )

三、填上合适的词。

( )的花园 ( )的笑声 ( )的训斥

( )地说话 ( )地提醒 ( )地逃窜

四、按原文填空。

从前,一个小村子里有座( )的花园。那里,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村子里的孩子都(

)到那里玩。

板书设计:

9.巨人的花园

任性 冷酷

巨人――――――――――――孩子

冬天

善良 宽容

巨人――――――――――――孩子

春天

快乐应当与大家分享

教后感: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

根据课文特点,围绕“对比”展开教学。包括花园变化前后内容的对比,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孩子内容的对比以及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对比。通过变序教学法、想象情境教学法来实施教学,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引导学生自渎自悟、合作讨论,关注课堂教学生成,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

课 题:10* 幸福是什么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读懂课文内容,知道什么是幸福,受到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教育。

3、能把课文演一演。

教学重点

1、初步形成自己的幸福观。

2、演课本剧。

教学难点

1、初步形成幸福观。

2、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1、这篇是阅读课文,主要由同学们通过自学来读懂。现在就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看你能读懂什么。

2、学生交流,并谈谈自己的幸福观。

3、认读生字。

学习新课

一、了解文章内容

1、牧童们开始时,认为幸福是什么?(不知道)

2、牧童们后来认为幸福是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由发言。)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做了什么?

注:引导学生读13到22自然段。

3、小结:正是因为他们从自己的劳动中感受到了帮助人的快乐……

4、智慧的女儿是怎样回答三个牧童的?(她肯定了三个牧童的体会,指出: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知道什么叫“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吗?(“义务”就是应尽的责任。例如,作为学

篇13: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七册《草原》教学设计

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七册《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

(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四)背诵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背诵课文第1段。

三、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

更多推荐

六年制第七册《的一天》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