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下面给大家分享7年级地理经纬线咋标(共5篇),欢迎阅读!
篇1:7年级地理经纬线咋标
第三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利用经纬线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 纬线(圈) 经线(圈)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分布 标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经纬度的表示方法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数量特征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图“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 (让学生读出A、B、C 点的经纬度。教师及时纠正,辅导。)
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 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的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的救援? (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
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0S、1500W 。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0N、125.30E。
强化训练: 1.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 判断东西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 300E、200N 1200W、300S 100W、870N 1600E、450S 2.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度数。
(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标经纬线方法
一、纬线和纬度
读图方法:观察图完成:
(1)找出纬线的特征:所有纬线自成一个圆圈,被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不等,最长的是赤道,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到两极缩成一个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所有的纬线都平行,赤道把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2)看清纬度的标注方法和纬度的分布排列的规律:纬度从赤道算起,把赤道定为0度,由赤道到北极和南极各分作90度,赤道以北是北纬,代号是N;以南是南纬,代号是S,北纬90度是北极,南纬90度是南极。南纬和北纬的分界线是赤道。
(3)特殊的纬线:
0度纬线:即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30度纬线: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度纬线:中、高纬度的分界线。
90度纬线:即南北极点,北纬90度是北极点,南纬90度是南极点。
23.5度纬线: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有无太阳直射现象的分界线。北纬23.5度是北回归线,南纬 23.5度是南回归线。
66.5度纬线:极圈,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有无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分界线。北纬66.5度是北极圈,南纬66.5度是南极圈。
(4)看清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是自西向东转的,箭头的方向是东,相反的方向是西。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经线和经度
读图方法,观察图完成:
(1)找出经线的特征:所有经线都是半圆形,经线长度都相等,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的经线都在南北两极点处相交,两条正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它们的度数和是180度,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
(2)看清经度的标注方法和经度分布排列的规律: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条经线定为0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度,以东的180度属于东经,以西的180度属于西经,经度最大是180度,180度经线只有一条。东西经的分界线是0度经线和180度经线。
(3)特殊的经线:
0度经线:即本初子午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以东是东经,以西是西经。
180度经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以东是西经,以西为东经。
西经2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东经16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三、六条分界线
(1)北纬、南纬的分界线:赤道,赤道以北为北纬,赤道以南为南纬
(2)东经、西经的分界线:本初子午线和180度经线,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180度经线以东是西经,180度经线以西是东经
(3)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4)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西经20度以东是东半球,西经20度以西是西半球;东经160度以东是西半球,东经160度以西是东半球
(5)低、中、高纬的分界线:30度纬线和60度经线,0-30度为低纬,30-60度为中纬,60-90度为高纬
(6)五带的分界线:回归线和极圈
四、判断经度和纬度的口诀
(1)判断纬度看横线(上的度数),北大北纬,南大南纬;赤道以北为北纬,赤道以南为南纬
(2)判断经度看竖线(上的度数),东大东经,西大西经;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180度经线以东为西经,180度经线以西为东经
(3)判断南北半球看纬度,北纬属于北半球,南纬属于南半球
(4)判断东西半球看经度,西经20度以东是东半球,西经20度以西是西半球;东经160度以东是西半球,东经160度以西是东半球
(5)判断低、中、高纬看纬度,0-30度为低纬,30-60度为中纬,60-90度为高纬
(6)判断五带看纬度,回归线和极圈
篇2:初中地理经纬线判读和分析方法
关于经纬度问题,一直以来是都是同学们学习的难点,做起来感觉最头疼。
而它又是初中地理的第一章,容易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以致放弃对整个地理科目的进一步学习。
一、纬线和纬度
读图方法:观察图完成:
(1)找出纬线的特征:所有纬线自成一个圆圈,被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不等,最长的是赤道,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到两极缩成一个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所有的纬线都平行,赤道把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2)看清纬度的标注方法和纬度的分布排列的规律:纬度从赤道算起,把赤道定为0度,由赤道到北极和南极各分作90度,赤道以北是北纬,代号是N;以南是南纬,代号是S,北纬90度是北极,南纬90度是南极。南纬和北纬的分界线是赤道。
(3)特殊的纬线:
0度纬线:即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30度纬线: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度纬线:中、高纬度的分界线。
90度纬线:即南北极点,北纬90度是北极点,南纬90度是南极点。
23.5度纬线: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有无太阳直射现象的分界线。北纬23.5度是北回归线,南纬 23.5度是南回归线。
66.5度纬线:极圈,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有无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分界线。北纬66.5度是北极圈,南纬66.5度是南极圈。
(4)看清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是自西向东转的,箭头的方向是东,相反的方向是西。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经线和经度
读图方法,观察图完成:
(1)找出经线的特征:所有经线都是半圆形,经线长度都相等,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的经线都在南北两极点处相交,两条正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它们的度数和是180度,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
(2)看清经度的标注方法和经度分布排列的规律: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条经线定为0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度,以东的180度属于东经,以西的180度属于西经,经度最大是180度,180度经线只有一条。东西经的分界线是0度经线和180度经线。
(3)特殊的经线:
0度经线:即本初子午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以东是东经,以西是西经。
180度经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以东是西经,以西为东经。
西经2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东经16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三、六条分界线
(1)北纬、南纬的分界线:赤道,赤道以北为北纬,赤道以南为南纬
(2)东经、西经的分界线:本初子午线和180度经线,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180度经线以东是西经,180度经线以西是东经
(3)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4)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西经20度以东是东半球,西经20度以西是西半球;东经160度以东是西半球,东经160度以西是东半球
(5)低、中、高纬的分界线:30度纬线和60度经线,0-30度为低纬,30-60度为中纬,60-90度为高纬
(6)五带的分界线:回归线和极圈
四、判断经度和纬度的口决
(1)判断纬度看横线(上的度数),北大北纬,南大南纬;赤道以北为北纬,赤道以南为南纬
(2)判断经度看竖线(上的度数),东大东经,西大西经;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180度经线以东为西经,180度经线以西为东经
(3)判断南北半球看纬度,北纬属于北半球,南纬属于南半球
(4)判断东西半球看经度,西经20度以东是东半球,西经20度以西是西半球;东经160度以东是西半球,东经160度以西是东半球
(5)判断低、中、高纬看纬度,0-30度为低纬,30-60度为中纬,60-90度为高纬
(6)判断五带看纬度,回归线和极圈
从题看经纬度
一、普通经纬网的判读
见下图。
1.写出A、B、C、D的地理坐标:
A: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 D:_____、_____
2.A点位于C点的_____方向;B点位于C点的_____方向。
3.A、B、C、D四点中,位于北半球的是_____,位于南半球的是_____,位于东半球的是_____ ,位于西半球的是_____ 。(填代号)
4.A、B、C、D四点中,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_____,四季分明的是_____,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_____ 。
答题说明:这是一个最简单的经纬网地图,概括了所有和经纬度有关的题目。
(1)第一步(题):判断东西经与南北纬代号(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判断依据:看数字,往东越来越大的是东经(E),往西越来越大的是西经(W),往北越来越大的是北纬(N),往南越来越大的是南纬(S)。如图:
做法:箭头指示法
图示说明:
按照经纬度数字的变化规律,从小到大绘制箭头,箭头指向就是相应的经纬度。
A:140°E、80°N B:140°W、40°N
C:140°E、20°N D:140°W、20°S
第二步(题):判断方向
方法:
要判断A点位于C点的什么方向,则在C点标出东西南北,然后看A点界于两个方向之间,那么A点就在C点的什么方向。
如图可以看出,A点在C点的N坐标方向,即A点在C点的正北方向。B点在C点的东北方向。
第三步(题):根据经纬度判断东西南北半球
难点:根据经度判断东西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是20°W和160°E。
判断东西半球口诀:经度小于20度,全在东半球;经度大于160度,全在西半球;经度在20度和160度之间,东经度在东半球,西经度在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判断:北纬在北半球,南纬在南半球。
答案:A、B、C、D四点中,位于北半球的是A、B、C,位于南半球的是D,位于东半球的是A、C,位于西半球的是BD。(填代号)
第四步(题):关于五带的特点: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四季分明,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判断依据:根据纬度判断五带:0-23.5度为热带,23.5-66.5度为温带,66.5-9。度为寒带。
答案:A、B、C、D四点中,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C、D,四季分明的是B,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A。
二、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图的判读
读下图,完成下列习题。
(1)用箭头在图中标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2)填注图中每条经线和纬线的度数;
(3)写出图中A、B两点的经纬度。
A._____、_____;
B._____、_____。
面对这样的地图,最关键的是方向或南北极的判断。
判断依据: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从北半球上空俯视)
北极为中心的自转方向:逆时针方向
南极为中心的自转方向:顺时针方向
反过来,根据地球自转方向也可以判断该图是北极还是南极为中心。
第一步(题):标出自转方向。该题是北极,故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在标的时候建议在箭头首尾标出方向,如图:
顺延:这是非常有用的箭头,面对任意一点都可以通过延长这个箭头判断东西方向,箭头指向始终向东,反方向为西,进而成为解题的依据。下面根据这个箭头解决第二题。
第二步(题):东西经与南北纬的判断。
(1)经度的判断:图中已有0度和180度,根据经度的分布规律,很容易就可以填出度数,如图:
(2)东西经的判断:这里就要用到地球自转的箭头了,我们继续应用例一的技巧,按照经度从小到大的方向绘制箭头,如图:
左边箭头逆时针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重合,说明指向东,应为东经,右边自然就是西经。
(3)纬度的判断:北极点90度,最外围为0度,中间两个纬线圈的度数分别为北纬30度和北纬60度。如图:
经纬度判断完毕,我这里又写又画,花时间好像很多,但你做的时候,一会就可以完成的。
(3)答案:A:90°E,60°N B:45°W,30°N
解题技巧
1. 面对普通经纬网地图:第一步:判断经纬度及代号。
2. 面对极地为中心的地图:关键是充分利用地球自转方向来判断方向。然后根据方向判断经纬度及代号。
篇3:7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
万事开头难,行之有效的计划能让我们生活工作多一些从容,忙里偷闲可以审视反思,调整自己,保证计划的完满,推动既定目标的实现。
所以,作为教学工作计划,我首先分析一下学生和学习内容特点: 鉴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学习,有一定的地理初步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空间概念缺乏,比较零碎。教过七年级的老师都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觉得七年级地理内容不多,很多应该是常识性、基础性的内容,比如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地球的公转特征,山体地形图的识读和标记,好似不需要怎么费力,也不需要花多长时间练习,水到渠成学生应该很容易达成课程标准,却发现每一次考试成绩都差强人意,与我们的预期有一段距离。尤其是期末郑州市统一考试后进行考试分析,重新审视试题,会发现并没有偏题、怪题,也没有繁杂的识记,甚至学生的读图作答有些却不着边际。
究其然,我们可以追寻学生的做题痕迹以及考试中的思绪,发现七年级地理上册更多的是考察的学生一种学以致用的能力,要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图的识记,还要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描述性用语,答题规律,要会审题,分析问题,明确答题依据,有针对性地简练答题,关键词的选取。 比如对于山体等高线图的判读,首先我们要想到对于山体的不同部位学生是否熟悉,在教学中我就发现在没有进行相关内容课堂学习之时,有很多学生并不知道山峰、山谷、山脊、陡崖和鞍部,既没有名称记忆,也没有相应的景观特点记忆,也就难以企及区分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在教学中注意,要有一定的铺垫和梳理。还比如也许让大家匪夷所思的是,如果我们不强调,予以及时性的检测,有的学生默写出七大洲、四大洋名称都是问题。 所以,为了保证因材施教,结合我校生源和教学环境实际,以及我校确定的区统考前四名的要求。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如下:
第一做好“慢”教学的前提。不仅包括第一课一定要注意学科推介,尽可能激趣,让学生爱上地理,通过一些生活应用举例,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地里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要进行学法渗透,让学生明确如何做才能学好地理,地理教学在中学中会怎样评议,让学生既感受到一门新科目地理学习的新奇,也要有相应的目标和压力。
第二要注意动手演示的练习。比如让学生使用地球仪和手电进行昼夜交替演示,采用小组内互相演示与教师抽查相结合,不经意一遍遍观察对比,最终加深了记忆,也成为一种能力。还比如在学习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范围和内容详细关系时,结合电子地图应用,引导学生自己逐步找寻越来越小的目的地,自然而然地直观感知到同样尺幅的地图,在地图逐渐拉开放大,比例尺变大,地图范围越来越小,而地图内容越来越详细,要求学生教会家长使用智能手机或电脑搜索路线,最终既成为一种能力,也使得学习内容接地气而有生机。
第三要注意教学中直观性图片等信息的应用。比如地球公转的意义,学生一般很难理解太阳的高低,空间想象的问题,如果合理使用同一地方不同时期中午照片,影子长短的对比,引发学生经验性的回忆,这时候再出示地球公转示意,让学生以太阳直射点的变化,通过教室不同方位灯管的开启,感受光线角度对比,也就使得学习内容理解难度降低。
第四要注意专业内容的渗透补给。若温度带的划分,气温以多少作为冷热的划分数据,降水量柱状图的分析,以月降水量多少为干湿划分依据,一定要让学生形成记忆。从而不仅知道气候应从哪些角度分析,还知道怎样分析。
第五就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地理教学也要重视练习,重视核心内容的背记,如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基本图的记忆,二分二至日名称、时间和光照特点,基本气候类型名称与特征分析,一定要尽力在每个学生身上落实下去,从而因为有一定的核心根基,从而更大限度地发展能力。
另外,重视搭桥性课程设计以及作业设计,每节课前可使用导学案有针对性地复习,对学生的学情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而有利于小组间的帮扶与活动引领设计。还要注意作业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学习,如寻宝游戏比赛,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我校某一区域特点绘制地图,并批注相应藏宝地点,在一定的时间内依照其他组提供的藏宝图找到实物,地图三要素合理,规定时间小组完成寻宝任务过关,从而推动学生对地图使用的技巧的强化记忆。
总之,要通过各种激励性措施,进行地理学习氛围的建立,分解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序,确保每个学生参与,从而在师生关系和谐的基础上,让课堂有效,继而高效,达成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越来越好。
七年级教案计划
一、教学目标
共同完成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各类基础地理知识,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学习潜能,增加对世界各地地理知识的认识,让学生们养成互助、合作、共同进步的良好精神状态。
二、教材分析
第一章认识大洲 本章主要内容是了解亚洲、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的地理位置,学习并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人口等知识。本章的重点内容是七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难点是比较七大洲的气候以及影响七大洲气候的因素。
第二章了解地区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并掌握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及南北两极的有关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掌握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的地形与气候,以及南北两极的地理概况。难点是以上各地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差异对农业的影响。
第三章走近国家
本章主要是学习并掌握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国家,如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气候、经济文化等。本章的重点是掌握以上各国的地形特点和典型的气候特点,掌握各国重要的自然资源。难点是美国的农业带的分布。
三、重点、难点:
1、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2、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几个大国的人文特征,能简单分析人—地内在关系;
3、初步学会国家和地区的分析方法;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理清知识结构和教学思路,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等,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2、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巩固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利用地图、地理填充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理性认识。同时做到教学过程中做到穿插回忆前面所学知识,增强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的继续学习作好铺垫。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4、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设施,多方位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五、教学进度
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周次
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环境21
第二节人文环境22
第七章第一节日本23
第二节东南亚34-5
第三节印度36
第四节俄罗斯37-8
第八章第一节中东28-9
第二节欧洲西部29-10
期中考试11
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312
第四节澳大利亚213
第九章第一节美国314-15
第二节巴西215-16
第十章极地地区217
期末复习418-19
期末考试20
篇4:7年级上册地理课件
1.知识目标:使用地图进一步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类型及特征,理解地形对河流分布的影响。
2.能力目标:能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分析归纳其它大洲的自然环境.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更加热爱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亚洲的风景图片
出示亚洲知识树,点拨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学生预习展示
一、亚洲的地理位置
1.出示东西半球图, 让学生说出亚洲的半球位置: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出示亚洲地图,分别用白色、黄色、红色标出北极圈、北回归线和赤道,引导学生了解亚洲的纬度位置:跨北寒带、北温带和热带,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3.出示亚洲地图,指图说出与亚洲相邻的大洲和大洋,了解亚洲的海陆位置:亚欧大陆的东部,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西邻欧洲,西南临非洲,东南临大洋洲,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隔海相望。
4.小结:怎样描述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
5.拓展应用:每小组挑选一个大洲,交流怎样描述它的地理位置?派代表展示。
二、亚洲的地形和河流
1.出示亚洲地形图,由学生代表指出“青藏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恒河平原”;然后根据海拔高度表说出它们的海拔高度。
2.总结亚洲的地势特点:中部高,四周低。
3.引导学生思考:亚洲的河流流向有什么特点?
4.学生代表指图说出;鄂比河、叶尼赛河、勒拿河向北注入北冰洋;黄河、长江向东注入太平洋;恒河、印度河向南注入印度洋。
5.总结:河流大多由中部向四周流向周边的海洋。
拓展应用:分析北美洲的地势特点和河流流向。
出示北美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北美洲地势西部和东部高,中部低,河流由东西两侧流向中央,密西西比河为扇形河。
三、亚洲的气候
1.出示亚洲气候图,找一找全球共有11种气候,亚洲的气候共有几种,其中分布最广的是___ ,亚洲的东部、南部、东南部分别是__ 、_______、________气候。
总结:亚洲的气候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拓展应用:出示非洲气候图,分析非洲的气候特点。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四、课堂检测反馈。
篇5:7年级下册地理课件
7年级下册地理课件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时区
【学情分析】:
很多同学在上学中地理成绩不够好,对学习地理产生了畏难情绪,如果不化解这种心理情绪,对以后的地理教学有阻碍作用。本期教材编写从简,从大洲、地区、国家三个方面介绍世界地理,不再注重系统的知识介绍,而是从生活的需要为出发点,注重对一些常用知识和重要的地理科学方法的介绍和运用,重在对新课标教材的解读,增加了教学难度,也释放了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
1)化解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了解时区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时区换算。
【教学过程】:
【板书】:开学第一课
目标一:化解学生的畏难情绪
方法:与学生课聊
如:1)请几位学生叙述假期作了哪些有意义的事?
(依据回答,做一些引导和肯定,如果有外出旅游的经历,可引导叙述有哪些人文风情,地理事物等)
2)介绍各班的成绩状况,树立学习榜样;鼓励向周围的同学学习。
3)谈论学习地理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作一些总结,板书如下)
【板书】:一、地理学习方法
①预习并认真听课
②及时完成作业
③增加知识,进行课外阅读
目标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方法:趣味提问
如:1)小明接爸爸回家
小明的爸爸在日本从大阪回北京,通知小明9点钟去机场迎接,8点30分时,小明正准备出门,却发现爸爸正站立在门口,小明觉得很奇怪,这到底怎么回事呢?
2)NBA直播的时间差
NBA球赛一般在大城市的晚上开始,每次看到姚明上场的时候都是当地万家灯火的时候,可我们中国正好是上午时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3)妹妹比哥哥早一天过生日
有一对双胞胎兄妹,妹妹出生在5月4日,哥哥出生在5月5日,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通过这样的`提问,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出“地方时”的概念)
目标三:了解地方时的概念方法:提问引导法
过程:1)阅读课本第三页的“阅读活动题”
2)提问:为什么会有地方时的产生?
(人们习惯以当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作为一天中的12时,依据太阳高度确定各个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地方时)
3)提问:由上面的知识,地球有360°经度,地方时是不是就有360个呢?
(引导学生思考时区的划分:
每15°经度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每个时区只有一个地方时,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准;每
隔一个时区,时间相差1小时;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
【板书】:二、地方时的概念
1、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地方时;
2、每15°经度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3、每个时区只有一个地方时,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准;
4、每隔一个时区,时间相差1小时;
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
目标四:能进行简单的时间换算
方法:练习巩固法
过程:1)由“小明接爸爸”的故事知道,北京时间要晚,大阪的时间要早,北京在大阪的西面,因此:
知道东面时间,算西面时间,要
减去时差数;
知道西面时间,算东面时间,要加上时差数。
2)由“妹妹比哥哥早一天过生日”的故事知道,妹妹出生在国际日期变更线东侧,哥哥出生在西侧。
东侧
减去一天
练习:08年北京奥运会定于8月8日20:00举行开幕式,请问加拿大多伦多这个城市的人们该什么时候收看直播?(对照第四页世界时区图)
(作业计算步骤:
由北京向东过日期变更线至多伦多共有11个时区,相差11个小时;
故北京时刻要加上11个小时,多伦多时刻为8月9日7:00
由西侧向东侧过日期变更线,减去一天,故多伦多日期应该为8月8日
多伦多直播时间应该是8约8日7:00)【板书】:三、时间换算
1知道东面时间,算西面时间,要减去时差数
知道西面时间,算东面时间,要加上时差数
2、
东侧
减去一天
教学总结:
第二课时亚洲和欧洲的位置及地形特征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分析亚洲地形特征,使学生掌握地形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地形的特点。
【重难点】:
1)确立地理位置的方法
2)地形特征的分析方法
【教学过程】:
【板书】:第一节亚洲和欧洲
目标一: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方法:趣味引导识图法
如:1)由“亚细亚”和“欧罗巴”两大洲名称的来由,引导学生观察第
二页中得分层设色地形图,找寻相关位置。
(“亚细亚”和“欧罗巴”,两大洲的地理分界线: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2)亚欧大陆的分布范围。
(面积分布最广的大陆:5000多万平方公里)
3)亚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经纬度位置:
本初子午线~180°经线→主要在东半球
赤道附近~北极圈内→主要在北半球,地跨热、温、寒三个温度带
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南面印度洋,北靠北冰洋,西接欧洲,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西南通过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邻。)
4)请同学们自己分析一下欧洲的地理位置
(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面地中海,东接亚洲,西南通过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望。)
【板书】: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洲名的由来
2、亚欧大陆3、亚洲的地理位置
经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4、欧洲的地理位置
目标二:分析亚洲的地形特征
方法:读图分析法
过程:1)观察图1-1,由颜色的变化总结亚洲的主要地形。
(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找寻主要的山脉和高原;
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等
高原:青藏高原(世界最高的高原)、伊朗高原、蒙古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等)
2)观察亚洲的地形的变化。
(中部有高大的山脉和高原,四周有低平的平原;
珠穆朗玛峰:8844米,死海湖面:-400米,相对高差大;
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3)观察亚洲河流的分布,总结地势的特征。
(主要河流有:
注入太平洋:长江、黄河、湄公河(澜沧江)等;
注入印度洋:印度河、恒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等
注入北冰洋: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等
共有的分布特征:由中部高原高山区向周围发散流入大海→地势
中部高,四周低)
4)一些特殊的地理事物。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世界最低处:死海;世界最深的湖:贝加尔湖;
世界最大的湖:里海;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东部和东南部有一系列的岛屿和群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
宾群岛、马来群岛等)
【板书】:二、亚洲的地形
1、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2、地势起伏大,高低悬殊;
3、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目标三:通过教材中阅读资料和分析资料总结欧洲地形特征
方法:小组讨论法,练习巩固。
过程:1)阅读第5页到第6页的内容,分析欧洲的地形特征;
(由图1-6,看出欧洲小于200米的地面比重约占57%→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
读图1-5可看出欧洲平均海拔是个大洲中最低,同学们可以算出
各大洲的相对高差,比较分析→地面起伏不大、相对高差小;
在图1-1种找到斯堪的纳维亚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由山脉分布
分析→欧洲地势的特征:南北高,中间低。)
2)练习:填表欧洲和亚洲的地形差异
亚洲欧洲
平均海拔除南极洲外,海拔最高的大洲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
相对高度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地面起伏小,相对高差小
主要地形类型高原、山地为主平原为主
地形分布特点中部高,四周低
高原山地分布在中部,平原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南北高,中部低
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侧,平原主要分布在中部
【教学总结】:
第三课时亚洲和欧洲的气候、河流、国家和人口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综合归纳、对比分析能力。
2)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3)读“亚洲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的人口分布,分析亚洲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了解亚欧两洲的人种和民族的组成,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重难点】:
1)亚洲的各种主要气候的分布以及季风气候形成原因;
2)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原因;
3)亚洲和欧洲河流的分布特征。
【教学过程】:
【板书】:第一节亚洲和欧洲
目标一:了解亚洲的气候分布及形成原因
方法:问题探索法
过程:1)亚洲南北跨了那几个温度带?
(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三带,北温带、北寒带的范围很广)
2)亚洲的气候种类很多,主要有哪些?
(亚洲的气候很齐全,除了温带海洋性气候没有,其他均有;北回归线附近(由西向东):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东部沿海地带(由北向南):冰原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分布最广泛的两种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
候。)
3)亚洲的东部收季风的影响非常显著,为什么呢?
(读图1-8和图1-9分析冬季风和夏季风的特征:
夏季风冬季风
发源地太平洋、印度洋西伯利亚、蒙古高原
风向东南风、西南风西北风、东北风
气流性质
更多推荐
7年级地理经纬线咋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