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教育感悟心得:过年请不要这样开我孩子的玩笑(共5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教育感悟心得:过年请不要这样开我孩子的玩笑

如果过年你不拿我的孩子开玩笑,咱们还是好亲戚!

春节将至,又到了一年一度阖(批)家(斗)欢(大)乐(会)的日子,妈妈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忙了一年终于有时间带着孩子回老家度个小长假,然而家里的三姑六婆们已经“摩拳擦掌”等候你的“光临”了,也嗑着瓜子准备好给你唠唠嗑!

同一个世界,同一种亲戚,连用的招数都是同一个!

【初级版】

“天呐!这都多大了,居然还在吃母乳!六个月以后母乳有毒,知道吗?你这是在害孩子啊!”

“哟!这么大孩子了居然还穿纸尿裤,会把小鸡鸡捂坏的!你这妈当得也太懒了!”

“不给孩子吃盐?没力气你知道吗?你是不是亲妈啊!”

“都一岁了,还不会说话?我们隔壁邻居家大爷的小姑子的侄儿子家孩子才八个月,都会念床前明月光了!”

“天呐!这孩子又不会喊人脾气又坏胆子又小,好好教他,别宠坏了孩子!”

【升级版】

“妈妈要生小弟弟,不要你了,你到我们家去吧!”(然后看到孩子惊恐的样子满意的哈哈大笑。)

“来!姨姨抱!亲一个!”(不管孩子是否愿意,强行一把抱过,惹得孩子哇哇大哭后留下“孩子胆小”的罪名。)

“给!吃糖糖!再吃这个…还有这个……”(不由分说剥开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塞到孩子嘴里,也不顾父母是否同意。)

“来来来!喝点酒!酒量要从娃娃抓起!”(这个不是开玩笑,近年来越来越多孩子过年的时候被亲戚喂酒而出事了。)

【讲理伤情,谈情伤身!】

你以为可以借机给大家科普一下孩子吃盐的危害、穿纸尿裤的好处以及国际卫生组织提倡母乳至孩子两岁的母婴知识?还试图据理力争和对方辩论事情的真相!

Too young too simple!

前辈们血淋淋的反抗史告诉你,和亲戚们讲道理就是自取其辱的一件事情,轻则孩子被冠上“矫情”!重则全家都落得一个“难相处”的骂名,还导致亲戚不和睦,老父母难做的局面!

讲理伤了亲情,谈情又伤身!和亲戚讲道理,不明智,和他们谈亲情而妥协又危害了孩子的身心灵健康!不妥不妥,都不妥!

其实亲戚们聚在一起也就图个嘴瘾,大家常年不见,互相脾性也不了解,有时候真的就刷刷存在感!对于亲戚的热情,我们微笑面对,手动拒绝就好!

【妈妈的底线】

如果言语上的批斗我们还能将就,事关孩子的安全妈妈们就一定要及时捍卫了!不要觉得抹不开面子,从法律上来说,你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并且孩子还弱小的不能保护自己,人家都好意思和一个年幼的孩子开着不分轻重的玩笑,你又有啥不好意思拒绝的呢?

朋友就亲身经历过一桩生死攸关的喂食案件:孩子八个月时被亲戚喂了切成小块的梨,卡在嗓子眼里噎住了,朋友情急之下将手指伸到孩子嗓子里把梨戳了下去,孩子才“哇”的一声哭出来。

遇到这种不顾孩子情况“好心”给孩子喂东西吃的,就应该坚决拒绝!还有酒精、腊味、高盐食品等等,都是拿孩子生命在开玩笑!

妈妈要有底线,不要以为就一个假期很快过去了能忍着就忍着,退一步海阔天空不是用在这里的,有可能伤害到孩子的底线坚决不能退让!

当然,如果你不拿我的底线开玩笑,我们还是好亲戚!

如果有那种八杆子打不着关系还要絮絮叨叨指责你的熊亲戚,来吧!互相伤害啊!

女儿考上大学了吗?

儿子结婚的房子买好了没有啊?

广场舞还没混到领舞位置?

大孙子没让您带啊?

总之一句话:大过年的,咱还是以和为贵,毕竟都已经是当妈的人了,我们要以理服人!噗嗤!

作者:森滴妈咪

公众号:辣妈原创

篇2:教育随笔: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

教育随笔: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

今天游戏结束的时候,突然有孩子想我报告说:“锐锐和明宇在打架。”我赶忙过去一看,锐锐正拿着积木打李明宇。我马上制止了,并问怎么回事,明宇生气的告诉我:“锐锐拿积木扔他,所以才和他打架。”大家也你一句我一句的说:“锐锐不乖。”“锐锐总是打人的。”“昨天他抢我的玩具。”站在一旁的刘明锐,急得说话都打结了:“老师,他们也打我了!”

以前锐锐总是打人,可这学期他已经很少打人了。但最近不知怎么他打人的行为有出现并越演越烈。也许是前端时间我们老师和家长对他这方面的.教育放松了,所以他也有点放松,玩的时候就开始没有分寸。同时在小时候他的爸爸妈妈就教育他,不能吃亏,别人打你就要打回去。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不吃亏精神,别人如果打他,他就必须打还。最过分的是在他打人后还不知道自己错,只是认为对方怎么样了,他才打的。在与他爸爸妈妈沟通中,他妈妈也一直帮他找打人的借口。这就越来越助涨了他打人的意识。

所以在家中一定不要这样教育孩子,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这样他才会改正,而不是表面叫他不要打人,实质一直帮他找打人的借口。这样的教育不仅对孩子没有任何教育作用,甚至会给孩子暗示自己打人没有错。

篇3:家长,请不要这样爱孩子

家长,请不要这样爱孩子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

作为一名一对一的老师,我接触了不少的孩子和家长,也深深地感受到家长们对孩子深深的爱。“可怜天下父母心。”爱孩子是人的本能和天性,这固然没有错,但是值得大家去深思的是什么样的爱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如何去爱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成长?现在本人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谈谈如何爱孩子:

一、爱不是害怕孩子犯错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很多家长总是害怕孩子犯错了,孩子做任何事父母都要插手,害怕孩子出错了会受到伤害,殊不知若不给孩子犯错的机会,孩子受到的伤害将会更大。

“失败乃成功之母”,没有经历过错误和失败,孩子将永远无法进步。也许近年来社会上出现很多高分低能的人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吧。

二、爱不是代替孩子成长

萧雨曾说过:“要想孩子成才,家长绝不能越俎代庖,要顺其自然,让孩子自己走自己的路,水到自然渠成!”父母事事事必躬亲,都为孩子张罗,孩子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什么都不会做,连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没有,这样的孩子也是不完整的。有一天,他们离开了父母将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实践出真知”,让孩子“自食其力”的秘诀是给孩子提供选择的自由。自由选择导致的结果由自己负责。如果孩子丧失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如果他所做的事情完全出于他人强迫与指令,那么,孩子就很容易学会“应付”与“敷衍”,孩子就会缺乏主见。

爱孩子就让孩子做其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害怕孩子会太累,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变得更加坚强。

三、爱不是要求孩子完美

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高所导致的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是不完美的,人也是不完美的。既然一切都是不完美的,那请家长不要要求自己的孩子事事都做得十全十美。

有的孩子他学习好,有的孩子体育好,有的孩子琴弹得好……每个人都是优秀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家长要认清自己孩子的优势,帮助他把优势发挥到极致,那孩子就成功了。

四、爱不是让孩子成为分数的奴隶

有个教育家曾说过:“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只注重智力和分数,因为决定人生成败或幸福与痛苦的往往不是学问的高低,而是人格的健康水平,行为习惯恰恰是影响人格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应试教育的存在,分数成了很多家长评判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其实,分数只是孩子学习过程的一种体现,并不是全部,一次的分数的高低也不能代表孩子学了多少的知识。

了解孩子学习过程远比分数、名次更重要。因为学习过程才能真正体现孩子是如何学习的,这才是最真实、最有效的。那家长该如何了解孩子的学习过程呢?可以通过以下五种方式:第一,看孩子的课本;第二,看课堂笔记本;第三,看课堂练习本;第四,看课后作业本;第五,看作文本。此外,还可采用比较法,叫孩子把本班的学习委员的“五本”(课本、课堂笔记本、课堂练习本、作业本、作文本)拿过来一比,就能比出了高低。因此,培养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永远比孩子现在的成绩是怎样的更为重要。

大爱无痕。真正爱孩子就要在孩子的成长中不露声色地给予指引和鼓励,让孩子在不断实践中积累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而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生存能力以及为人处世的能力,为孩子长大之后能够展翅高飞锻炼更强壮的羽翼,这样他才能够飞得更高、更远。

最后,也给亲爱的家长们一句提醒:“无论您有多大的成就,孩子的教育失败,整个人生就失败。”

龙文教育第一届“龙文杯”教育征文大赛入选作品

篇4:教育孩子请不要忽视环境

教育孩子请不要忽视环境

娇娇有两个哥哥,她是最小的而且还是家中的独女,自然备受爸爸妈妈的疼爱。当然,两个淘气的“萝卜头”之后,有一个贴心乖巧的“小棉袄”,谁不怜惜。可娇娇并没有像爸爸妈妈期盼的那样成为“淑女”,还未等真正长大,就溶入到与两个哥哥的“混战”中。

开始面临的是两个哥哥的招惹和挑衅,以哭声来保护自己,后来学会了拉帮结派,耍奸使坏,再后来与两个哥哥玩爬墙头摘葡萄、折纸弹头打枪等男生游戏。妈妈常感慨说:“这个姑娘怎么一点也不‘淑女’”?也难怪,娇娇的父母那时上班很忙,平时只能让孩子们自己去“野”,没人给她扎蝴蝶结,没人给她梳小辫,当然更没有音乐和艺术的熏陶,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她,能自然变成个“淑女”就怪了!

点评与解析

娇娇的父母虽有良好的愿望,希望她是个贴心乖巧的“小棉袄”,可他们为娇娇预备的环境正好相反,环境塑造人,再美好的愿望,也抵不住环境的熏陶。

环境是无声的教育者。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批刚出生的婴儿分成3组,分别放在可以利用枕头,记录头部活动情况的床上:第一组,只要婴儿头部在枕头上动一次,放在他枕边的玩具就会旋转一次;第二组,玩具与婴儿头部的.活动无关,只是隔三、四秒会自动回转一次;第三组,无论婴儿头部如何活动,玩具总是固定不变。三四天后观察发现,第一组婴儿会很明显地发出高兴的声音,头部的活动次数也越来越多,并且非常愿意躺在床上,而后两组却没有这么明显的变化。第一组婴儿为什么会有明显地变化呢?这是因为只要他动动头部,环境就会起应答性变化,他得到了“自己能够改造环境”的体验。在这种体验的激励下,孩子活动的兴趣增加,能力也相应提高。这个试验生动地说明了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因势利导

儿童行为与儿童所处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在蒙特梭利的“儿童之家”,所有东西的设计都是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周围环境,孩子们可以选择单独的、伙伴的、群体的方式活动。蒙氏教育的理论基础是丰富孩子的生态环境,有助于孩子的多元化发展。因此,预测孩子行为的最好方法是弄清他在哪种环境下成长起来,在脂粉堆里长大的贾宝玉自然阳刚不足,在冲杀打斗的男孩堆里长大的女孩难免阳刚有余。

※ 检查一下我们对孩子的期望与为他设置的环境是否配套

如果希望孩子坚强,就要让孩子有机会面临危险;如果希望孩子有艺术气质,就要创造条件,让孩子沉浸在音乐和艺术的氛围中;如果希望孩子果敢,就要让孩子多拿主张。

※ 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利用环境对孩子进行教育

经常带孩子到动物园、图书馆、博物馆、餐厅、公园等场所,孩子会见多识广,从而变得有信心;多为孩子创设与书本环境相一致的学习场所,孩子会变得爱学习。总之,家长要尽可能地以各种方式让孩子接受积极的暗示和教育。

摘自《发现孩子的成长优势》

篇5:孩子3岁前,请不要这样对他

孩子3岁前,请不要这样对他

传说中的3岁分水岭会把孩子定型,可是宝妈身心俱碎的“3岁前”,除了“活下来”,还能有更高的追求吗?那么,孩子智力没有得到最大开发怎么办?孩子性格没有培养到最佳怎么办?   其实妈妈们也不用太诚惶诚恐了,那些高大上的理论咱也记不清,三岁前,只要别做这些事就行啦!   爱干净   小宝贝刚生下来肤如凝脂,真心怕碰脏了。吃手指?啃脚丫?满地爬?!拜托不要再挑战妈妈的卫生防线了。告诉你吧!在妈妈的眼里,除了那张温软的婴儿床,哪都是脏的,除了躺那看天花板,做什么都是危险的。   可是一个身体机能还没发育完全的孩子怎么才能“看世界”,当然就是通过这些吮吸、触碰、各种试探来实现。当你不停地打断他,就是阻碍各种感官的发育。   所以,把他的小手洗干净,让他随便吃吧,在地上铺满软垫子,让他随便爬吧,清空“危险品”让他随便试探吧,偶尔遇到小细菌不要紧,疫苗的本质就是病毒啊,碰碰更健康!   催命style   见过一个妈妈喂孩子吃饭,喂一口,说:“快嚼嚼嚼,快咽咽咽……。”再喂一口:“嚼!嚼完了快咽!”这种急性子妈妈真是没救了。孩子不是机器人,需要输入程序,他是自然人,很多本领会自然get啊,我们大人只需要做一件事――等。   虽然我们很忙,虽然我们很着急,虽然我们希望孩子一夜之间长大,但是鸡蛋从外面打破只能是食物,从里面打破才是生命啊!请不要帮孩子把蛋壳打破吧!   看着他自己吃饭,即使弄得满脸都是,看着他自己穿衣服,即使穿错裤腿,请你微笑着,看着他,等着他,这很难吗?   立规矩   这也算?小孩子不立规矩,简直是要无法无天的节奏。玩具不玩了往地上扔,饭不吃了往地上扣!跟同龄小朋友玩也是连推带打,一不留神就往人家脸上抓一把,见了人也不说话,扭头玩他自己的……不管行吗!   可是,这都是他的敏感期在作祟啊,扔东西是他在锻炼手臂肌肉,兼辨别声音,推打小朋友也是他独特的打招呼方式。   有一次在游乐场,我看到一个两岁左右的孩子打滑梯时突然打了旁边小朋友一下,他的妈妈急忙上来道歉,被打的孩子妈妈说:“没事没事,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就是这个特点。”比起那种因此而破口大骂的情景,这是多么有爱、有知识、有涵养的画面啊!   尊重他的成长方式,这与礼貌和教养无关。仅此而已。   以孩子为中心   我常常想,在可以“家有九凤”的年代,孩子们是多么自由啊,哪里像现在的421家庭,六个大人守着一个孩子,都以不甘落后的爱“保护”着他,用自以为是的理论彼此争吵。而孩子,就像一株闷在真空罩子里的温室花朵,被窒息的爱禁锢着,看似金贵,却缺少阳光和雨露的滋养。   可惜寸步不离的结果不仅是赔光了时间,还帮了倒忙,当有一天孩子发现自己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一颗不起眼的小星星时,他会无限失落的。   所以,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在不失陪伴的尺度内,让他自己玩吧,不打扰、不指挥、不亦步亦趋,据说这对他专注力的培养也大有裨益。   过分表扬   孩子的任何进步在爸妈眼里都是大事,但是,动辄就说“宝宝好棒!”“你好厉害!”的结果是孩子会慢慢认识到自己其实根本没那么厉害,习惯了鲜花和掌声的孩子根本承受不了散场的落寞,于是他们越来越在乎别人的眼光,承受力越来越差,甚至长大后也不惜一切代价来证明自己。   挫折教育也是教育,让孩子学会适当认输和鼓励他们努力上进一样重要。“我的孩子好棒。”这句话不必一直挂在嘴上,放在心里偷着乐就好!   最好的教育是顺其自然,最好的管制是无为而治。   三岁前,孩子的大脑会迅速发育,我们无需拔苗助长,唯一要做的就是给足孩子自由、给足他们成长的空间,更重要的,是给足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当然了,这一切都基于对自己强大基因的信任!

更多推荐

教育感悟心得:过年请不要这样开我孩子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