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词作鉴赏(共7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词作鉴赏
【作品介绍】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是宋末词人周密的词作。这是一首送别词,抒发对被朝廷征召北去的朋友的感慨。上阕铺陈送别的场景,并想象别后的情景,含蓄委婉地透露出对故国的念和山河依旧、人事已非的感叹;下阕抒写作者对友人远去的伤感和对友人出仕新朝的担心与不满等复杂的心情。词构思精巧,布局严谨,感情真挚,感人肺腑。
【原文】
篇2:周密——《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年代】:宋
【作者】:周密——《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内容】: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
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欺。
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
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
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
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
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
【作者】:
周密(1232-1298?)字公瑾,号草窗,四水潜夫等。宋亡不仕。其词讲究音律,文词精美,与吴文英(梦窗)齐名,人称“二窗”。
【注释】:
陈君衡:名允平。宋亡后,元政府召其北上。
宝带金章:指金印。
方回:贺铸,字方回。作者以方回自比。
折尽梅花:盛弘之《荆州记》:“陆凯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赏析】:
这首送别词,虽以“送”为题,实质上作者希望留住友人。周密是一位爱国心强烈的词人,宋亡后隐居不仕。对陈君衡被召仕元,持否定态度。所以词中表现出作者复杂深沉的思想感情,对陈只能作委婉含蓄的规劝。
篇3:周密: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周密
照野旌旗,
朝天车马,
平沙万里天低。
宝带金章,
尊前茸帽风欹。
秦关汴水经行地,
想登临都付新诗。
纵英游、叠鼓清笳,
骏马名姬。
酒酣应对燕山雪,
正冰河月冻,
晓陇云飞。
投老残年,
江南谁念方回?
东风渐绿西湖岸,
雁已还人未南归。
最关情折尽梅花,
难寄相思。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友人陈允平应召入元做官,临别之际,作者赋词送行。据王行《题周草窗画像》载,周密“以无所责守而志节不屈着称”,对陈允平此行自然难以苟同,故词中所表达的慰情极为复杂。开端写友人赴召的仪仗车马及去向。接着写别筵间行者尊贵的身份和风貌。“茸帽风欹”,以独孤信衣冠胡风相拟,似含微意。登临、英游、酒酣,设想行者途中和到元都后情景。经行中原故地,当会登临凭吊,发之于诗;到京后则纵情游乐饮酒,听胡地音乐,面对异地风情。看似称扬,暗寓感伤。“投老残年”以下转写居者心情。“谁念方回”,“人未南归”,字面表念友之情,言外不无担心行者疏远故旧、淡忘故乡之意。收拍“难寄相思”,隐含云泥异路、心灵难通之忧,耐人品味。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云:“下阕但赋离情,于陈君衡出处,不加褒贬之词,仅言江南投老,见两人穷达殊途,新朝有振鹭之歌,而故国无归鸿之信,意在言外也。“全词虚实结合,言辞微婉,在依依惜别中,浑融着惋惜、期待、伤感等复杂情绪,沉挚感人。
篇4: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周密,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的意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周密,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的意思,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赏析 -诗词大全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作者:周密 朝代:南宋 体裁:词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有未南归。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 【注释】 ①陈君衡:名允增,号西麓,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宋亡后,曾应召至元大都,不仕而归。
②茸帽风:《北史・周书・独孤信传》:“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
③朝天:指朝见天子。【译文】原野中移动的旌旗耀眼飞扬,朝觐天子的车马浩浩荡荡,平沙万里,云天低旷,在饯别的宴席上,你腰系着宝带身佩着金章,风吹茸帽倾斜而神采飞扬,故乡的秦关汴水,都是你此行要经过的地方。我猜想当你登临它们时,一定会激动得吟咏新的诗章。你将在北国尽情游历,听叠鼓胡笳高亢雄壮的乐声。你骑着骏马威风凛凛,还有著名的美姬陪伴在身旁。当你酒酣耳热时,面对着燕山白茫茫的一片冰雪,如凝冻了一般的明月照在结满层冰的河面上,拂晓时陇头处有几朵白云在飞翔。如今我已是韶华远逝,像当年的贺方回一样,身在江南无法返家而无限感伤。又人谁来惦念思量?春风渐渐染绿西湖。大雁已经回到这里,但你却依旧未能返乡,最令人动情的是,即便折飞了梅花,也无法寄托我对你的思量。【赏析】这是一首特殊背景下的送别之作。宋亡之后,词人义不仕新朝,抱遗民之痛。友人应召入元做官司,作者为宋爱国遗民,词中含蓄地予以劝谏,表现对友人入元为官司的担心不安和真挚的友情,也隐约表现了作者内心亡国之痛,情蕴深婉而沉郁。人各有志,又不能相强。且二人毕竟是朋友,于是在送别之际写下此词。感情比较复杂。上片描写朋友上路时的排场,微有讽意。前三句写陈允平奉台北上途中场面,旌旗摇摇,车马隆隆,行色甚壮。“宝带”二句写陈的装饰和风貌,突出他的`荣宠显达。“茸帽风欺”,略带得意之态,饶有风趣。秦关水经行地”一句提醒友人所经过的都是宋朝的故土,希望他勿忘故国,含有劝谏之意。“纵英游”三句想象友人到新朝后所受的荣华富贵。这一个层次是实写。下片设想朋友走后的思念,暗含早日盼归的意味。思想倾向上与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相近似。以下则承接“平沙万里”,想像对方在北地享乐生活,是虚笔。“秦关汴水”泛指中原一带,就行途写来。过片曲意不断,“应”遥接“想”字,继续写陈允平。写北国冬日景象,以及春在北国夜饮达旦的情景。接下来转向写自身,写别后的凄凉及对故人的思念,结拍三句更进一层。,情蕴深婉而沉郁。
篇5:韩疁词作《高阳台·除夜》鉴赏
韩疁词作《高阳台·除夜》鉴赏
【作品介绍】
这首词抒写老年人在除旧迎新之际的心态和情感。上阕写老人在辞旧迎新时刻,宵饮不惯,不眠畏寒,只有梅花相伴,度过漫漫长夜之寂寞心情;下阕写姑娘试妆和老人芳思难禁,但朱颜已老,需趁能走动之时,尽情游乐,莫负大好春光的思想感情。
【原文】
高阳台·除夜①
频听银签②,重燃绛蜡③,年华衮衮④惊心。饯旧迎新,能消几刻光阴?老来可惯通宵饮?待不眠、还怕寒侵。掩清尊、多谢梅花,伴我微吟。
邻娃已试春妆了,更峰腰⑤簇翠⑥,燕股横金。勾引东风,也知芳思难禁。朱颜那有年年好,逞艳游、赢取如今。恣⑦登临、残雪楼台,迟日园林。
【注释】
①高阳台:高唐之阳台,相传为楚怀王见神女处。
②银签:指更漏。
③绛蜡:指红蜡烛。
④衮衮:连续,此指时光匆匆。
⑤蜂腰:与下句“燕股”都为“邻娃”的节日装饰,剪裁为蜂为燕以饰鬓。
⑥翠:翠钿、即翡翠做的花,是妇女的装饰物。
⑦恣(zì):随意,无拘束。
【白话译文】
我难以入睡,频频倾听银签之声,又重新点起红烛,让屋室一片光明,突然想到年华飞逝,如东去流水,令我不觉心惊。告别旧岁,迎接新春,无需多久,新的一年又会来临。而今我年老体衰,怎能象往日那样通宵畅饮?想要等候新年不睡,又怕寒气难挡。我轻轻放下酒樽,致谢那梅花,陪伴着我私语低吟。邻家的姑娘已试穿春衣,美丽的发上戴着好看的头饰。蜂腰形的`翡翠透明灵气,燕股形的宝钗嵌金光闪闪。春风引起人们的春情,也令人芳情难以幽禁。人地青春哪能年年美好,不妨尽情地游乐吧,趁着现在大好的光阴。好好地去享受生活,游览那些斜阳辉映的美丽景象吧。
【赏析】
本词抒写除夕守岁时的感慨。除夕之夜,守岁不眠,是一年中诸多庆贺活动中的一件重要内容,但一旦上了年纪,难免悲欢交集,万感俱生。本篇所写,正是这种心境。上片施展首连用一“频”一“重”,写足坐久更深情状,引出“年华衮衮”十分有力。当此饯旧迎新深究际,宵饮则不惯,不眠则畏寒,幸有梅花作伴,可于吟哦之中度此长夜。下片写老人心情与邻娃不同,芳思难禁,却朱颜不再,自沉当趁精力未曾全衰,作楼台园林之游,莫负大好春光。此词语浅情深,却有一定的生活哲理。掩清尊,多谢梅花,伴我微吟。“多谢”二句徉间顿转,翻出“梅花伴我”的柳暗花明之境,望着寒梅冰蕊吐艳,我对寒梅微吟新诗抒怀,堪称除夕寒夜有知音啦!每当辞旧迎新之际,老年人容易产生“一年不如一年”的衰飒感,本词作者能摆脱这种情绪,而要趁着腿脚灵便之时去尽情享受生活之美好,这是难能可贵的。语浅情深,却有一定的生活哲理。况周颐说:“此等词语浅情深,妙在字句之表,便觉刻意求工,是无端多费气力”(《蕙风词话》)。
【作者介绍】
韩疁:生卒年不详,字子耕,号萧闲,有萧闲词一卷,不传。共存词6首。赵万里有辑本。
篇6:《玲珑四犯·被召赋荼》曹邍词作鉴赏
【作品介绍】
《玲珑四犯·被召赋荼》的作者是宋朝诗人曹邍,此词咏花,可以说达到了赘述的艺术境地。
【原文】
篇7:《玲珑四犯·被召赋荼》曹邍词作鉴赏
一架幽芳,自过了梅花,独占清绝。
露叶檀心,香满万条晴雪。
肌素将洗铅华,似弄玉、乍离瑶阙。
看翠蛟白凤飞舞,不管暮烟啼鴂.酒中风格天然别。
记唐宫、赐樽芳冽。
玉蕤唤得馀春住,犹醉迷飞蝶。
天气乍雨乍晴,长是伴、牡丹时节。
夜散琼楼宴,金铺深掩,一庭香月。
【赏析】
自从梅花开后,这一架幽洁芬芳的荼花,算最清雅脱俗了。那缀满了白花的枝蔓,看上去如同千万条冰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挂着露珠的叶片,檀红色的花蕊,散发出浓郁的香味。也许,她就是仙女弄玉的化身?刚刚告别天宫的琼楼玉宇,来到了人间,她白皙的肌肤,不施粉黛,更显得天生丽质。夕阳西下,暮色茫茫,是鸟鴂在哀叫,可是她却像没听见似的,素花绿叶依然在晚风中摆动,好像是翠蛟白凤,翩翩飞舞……
荼花是花中的珍品,和她同名的酴醿酒也是别具高格的佳酿,清凉、芳香。唐代的帝王经常要用它来赏赐宰相大臣。酴醿酒可以醉人,荼花又让他常使人心醉神往。蝴蝶经常也被她吸引得如醉如痴,留住了最后的一片春光。在晴雨不定的日子里,只有她一直陪伴着花魁牡丹,共同分享人们的爱怜。夜深了,玉楼上的盛筵已尽欢而散,紧闭着的锁住了满庭月色和花香……短短百许字,词人却生动逼真地向人们描绘了晨露朝晖中的荼、晚风暮霭中的荼、夜色月光中的荼,脉络分别分明,笔墨周至,是一篇优美的《荼赋》!
这首词的一个显明特点就是“烘托”和“比喻”两种艺术手法的使用。“一架幽芳,自过了梅花,独占清绝”三句,以梅花为烘托天气乍雨乍晴,长是伴,牡丹时节。以牡丹为烘托。梅花傲雪凌霜,香飘天外,一直是花中之高士;牡丹复瓣浓薰,艳绝人寰,俨然花中之后。将荼与她们相提并论,这就显示了荼的地位。“酒中”二句,以酴醿为烘托。苏东坡有诗咏荼云:“分无素手簪罗髻,且折芳蕤浸玉醅。”黄山谷也有诗咏荼云:“名字因壶酒,风流付枕帏。
看唐无名氏《辇下岁时记》中“赐宰臣以下酴醿酒”、《新唐书》中宪宗皇帝为嘉奖宰相李绛直言极谏而“遣使者赐酴醿酒”之类的记载,便知此酒的名贵。用它来作陪衬,花的声价也会抬高。“夜散琼楼宴,金铺深掩,一庭香月”三句以明月为烘托。汗漫太虚,月华如水,不愧是天地间清澈之物;而荼之香乃能溶溶然与月波共漾于一庭之中,那么纯净的花气,又何以复加焉……?如果说“烘托”成功地起到了侧面渲染的效果,那么正面刻画的任务却主要是由“比喻”来担当的。“香满”六字,以雪为喻也。用雪比拟素花,本属常见,但冠一“晴”字,便觉花光耀眼,神彩虽然与众不同。“肌素”十三字,以美人为喻也。
这原也是熟套,且“弄玉”亦为经常出现在作者笔下的.神话人物,惟用在这里却很别具一格。盖旧题汉刘向撰《列仙传》只说她是春秋时秦穆公的爱女,好吹箫,嫁给善于吹箫的箫史,夫妇双双仙去而已,至于她是否有闭花羞月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并没有提及,故咏花词中的旦角,一般不让她扮演。可是词人竟独具慧眼,相中了她芳名里的那个“玉”字,由此生发出许多奇想,想象她必居住在“瑶阙”,一定是肤如凝脂、于是构造出一幕玉人降仙的场景来,将皎洁的荼花写得栩栩如生。看翠蛟百凤飞舞七字,以龙凤为喻。孤立地看这一句,不免显得思致平弱。但辞曰飞蛟舞凤,笔势实亦如之,远观“晴雪”,是以动掣静;近挽佳人,是以刚济柔;下映“啼鴂”,是以乐祛悲:与前后文对比,妙趣横生。……当然,词中运用入妙的艺术手法并不限于以上列举两端。如下阕“玉蕤唤得馀春住”为“拟人”,荼春末开花、花在春在等更富蕴味。此等好处显而易见,就毋庸极致了。
上所述,此词咏花,可以说达到了赘述的艺术境地。然而,她太粘着于物象了,即使工到极处,华毕竟缺少寄托和情感,所以很难能振撼人心。这是一首专供帝王后妃们对酒赏花时付诸歌伶当筵演唱,聊佳清欢的应别之词,只能适合封建统治者形式上的审美情趣,而不能表达作者个人的情感,然而此词之所以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在于它还有某种美的成功,因此仍可供读者欣赏。
【作者介绍】
曹邍(生卒年不详)字择可,号松山,宋朝人,贾似道客,尝为御前应制。
更多推荐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词作鉴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