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以下是小编整理了《蒹葭》读后感(共12篇),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篇1:《蒹葭》读后感

秋色茫茫。水波渺渺。天地空旷。人影惚恍。

这是一篇相思的作品。在一个美丽清冷,朦胧迷茫的境界,诗人徘徊追思着心上的人儿。

所谓伊人,水一方。

似乎看见了,却又抓不住。多么的诱人,朦胧而又伤怀。很有过尽千帆皆不是,肠断白频洲之感。苦闷,是情人之隔而造成的。这种隔离似远似近,若隐若现。宛如苏轼悼念亡妻的痛苦之吟。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但,苏轼的隔离却是永久的,一个地上而一个地下。永远没有见面相逢的可能。《蒹葭》的隔离却是可以期待的。可以遥望的。惟一不知的,是要期待多久,这份情才能安居?

这份相思有些令人难过和伤怀。不禁会想起陆游与表妹的凄美爱情。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伤心之余,又能体会出其中的美来。画面的美,意境的美,情景交融的美。意境空灵而幽渺,一派秋的景象。这里的秋不是满田的金黄与枯黄的落叶,而是水波渺渺,天地空旷。这种天地的空旷是适合相思的,相思就如天地一样的旷、远,而又有水,那是相思的稠、与纯净。一片空旷的天地,一条蜿蜒而流,岸边芦荻长有长,露也成了白霜。雾气蒙蒙,忽隐忽现的沙洲,若即若离的心上人儿。画面由远及近,这是美学上的三远之一的平远。这便是美。这让我想起歌手李健的那首让我心暖柔又粘稠的歌曲《远》。“不知你现在的地方,离我有多遥远。站在最高的山顶上能不能望得见,就算分离的世界天空依然相连。有没有在风中听到我的呼唤,也许流浪的云她能带去我的思念,有没有在雨中看到我的泪点。不知你回来的时候还要有多久远。”这不正是《蒹葭》的思念吗?在美丽空旷的境界里,情者在歌唱他的相思之情,在守候他的相逢。

然而,这一定是男人在思念女人吗?不可以是女人在吟唱在思念吗?可以!因为这一诗是出自《诗经》。若是在其他的古诗中,那几乎是不可以的。也只有《诗经》中的爱情才会如此的多姿如此的大胆,也只有《诗经》中的女子才会如此的开放、大胆,如此的爽朗泼辣。《诗经》情爱诗里女子可以直抒自己的情意,可以羡求男子。它收录的是西周末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汉以后,独尊儒术。女子便只能规规矩矩织布了,连读书都不许,更不要说追求心中的恋爱。宋朝,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那更是令人恐慌,也令女子恐慌。女子谈何地位,谈何爱情。如果可以谈,那怎么会有焦仲卿刘兰芝的悲剧,而且这出悲剧的原因仅仅是因为焦对刘的爱甚于对母亲的爱。“子甚益其妻,父母不悦,出。(《礼记・本命》)”。哪里敢谈追求。文人们只好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寄寓在《柳毅传》等传说中。但也不敢像“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兮(《野有死鹿》)”中那女子那样开朗、大胆。女子对爱情的大胆、开放、活泼,便是《诗经》情爱诗的特点。所以《蒹葭》的相思是完全有理由说是女子对男子的思念的。

可歌可叹,感人至深。令人替等待的人心焦。像《边城》翠翠一样的等待,他明天可能会回来,可能不会回来。

篇2:《蒹葭》读后感

千百年来,人们为了追求幸福的爱情,流传着许多感人的故事。《蒹葭》一诗讲述的正是一场发生在芦苇边的爱情故事。

说起诗经《蒹葭》,可能大家稍感陌生;提起《在水一方》,你肯定想起当代台湾通俗小说家琼瑶;想起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歌《在水一方》,由邓丽君演唱的那优美动人的旋律,会久久回响在我们的耳畔。歌曲的词“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则是取自诗经《秦风―蒹葭》稍作调整而成。那么,《秦风―蒹葭》又有着怎么样的内涵呢?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爱情作为人世间最真诚、最美好的感情,一直以来是人们的追求。千百年来,人们为了追求幸福的爱情,流传着许多感人的故事。《蒹葭》一诗讲述的正是一场发生在芦苇边的爱情故事。“

全诗先提到“蒹葭”和“白露”,指出了所处的地点和时间。这也是这是《诗经》中常用到的比兴用法,中国人含蓄内敛,古人更是如此。在提及爱情是委婉,所以先从身边的场景、动植物说起。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哪里呢?伊人真的是在那里吗?读完全诗才发现,其实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他只知道她在河水的另一边。

我多次品读后不禁感叹,本诗虽写爱情,但却只字未提“爱”,不过却又字字总关乎情。写作手法是如此的含蓄。本诗先写时间,从白露“为霜”到“未晰”再到“未已”,再写水的状态不断变化,而“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从而让人想象道路之艰,追逐之痛苦。这样的时空变化,其实是在暗示男主人公追寻、等待伊人过程中的心情也在不断的变化, 距离产生美,女子“在水一方”,让这边的男子苦苦徘徊却怎么也抵达不到她的身边。男主人公高贵的精神和坚贞的爱情操守也越来越感动人。

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比起还有辛弃疾的著名词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诗经的中的这位诗人寻觅伊人之路似乎更为艰辛,让人不禁慨叹咫尺天涯!这让我想起了《西厢记》中莺莺在普救寺中因母亲的拘系而不能与张生结合,叹惜“隔花荫人远天涯近”,《蒹葭》中的诗人也是同样的感觉吧。诗人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

总之,诗的艺术美感和朦胧的意境展现出的浪漫精神让我深深着迷。诗歌表述婉转而又深切动人,在把主人公的真情实感展露得淋漓尽致的同时,也会让我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全诗通过对时间场景的变换生动地描绘出了诗古人常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总能引起当世人和后世人的共鸣,而追求过程中的辗转和最终求之不得的惆怅与失落,更能博得人们的同情。

人苦苦追寻意中人而不得的焦虑。全诗中没有一个思字、愁字,却让我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之不得的惆怅。

我想,不管男主人公能否追寻到心中的美人,不管现实的世界是多么冷酷无情,但我们也需要像这个男子一样在面对那样残酷的现实以致朦胧的未来时,有这种持之以恒、永不言败的火热激情,大胆拥抱理想并乐观地活着,这才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生存姿态吧!

篇3:《蒹葭》读后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诗句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我第一次听到它,是在电视剧里,它是一首情歌,出现在男女主角相互思念着对方却不能相见的时刻。

当时我就很好奇。哪知今年在语文课上又相逢,现在知道它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首爱情诗。课文学完后老师补充道:“这伊人可不可以是别的?比如说是一个目标,愿望或者是理想?”在老师的点拨下,我不禁思索起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伊人”就是我的学习目标。我的理想。

我曾经经历过这样一件事:一节例会课,我们在班里自习,老师突然走到班里,在每个人的位子上放了一张纸条,我也发到了,上面写着我的期末目标。我一看傻了眼,完成可能性最多50%。几个星期后,成绩出来了,考得不理想,离目标还有一段距离。老师又把我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目标的达成不是随手可得,轻而易举的事。总要你去“溯洄从之”或“溯游从之”。一帆风顺的事是没有的,我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暗暗说服自己,把希望寄托于前方,自此,我装紧了骨头学,因为我懂得了“道阻且长”的道理。学习成绩的取得,靠的是坚持不懈地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

今年,我八年级了,老师一直很关心我的学习,不断地在我的身边敲打,我的骨头也装得越来越紧,离目标也越来越近了。我终于能看到我的“伊人”了。

事实告诉我,有付出才会有收获,没有一朵梅香是天然偶得,没有一种成功是天然巧合。春天不播种,秋天哪有收获?“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要我们付出努力,去追求。

假如,林肯不去为自己心中的“伊人”付出努力,如何能成为美国总统?霍金,爱因斯坦,牛顿要是没有不懈地奋斗,又是如何能流芳百世,为世人所推崇?

同学们,奋斗吧!让我们一起为了心中的“伊人”奋斗吧!只有奋斗才不会为虚度年华而悔恨,只有奋斗才不会碌碌无为而终生。

生命是短暂的,奋斗应从今天起,只争朝夕。

篇4:《蒹葭》读后感

烟雾缭绕中,一个少年,缓缓走来。不论是要逆流而上,还是要趟过高而陡的山地,或是要走过遥远而弯曲得险路,他都不轻言放弃,只为心中那梦想的“伊人”。从晨光初现到“白露未已”,永不言弃……

掩卷,沉思。我们每个人心目中,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个“伊人”,这个“伊人”可能是初中学子想要进取的心;可能是上班族想要升职加薪的愿;也可能是老人们盼子归巢的思……但无论如何,又有几人能做到像这位少年一样朝着自己的目标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去追寻呢?

不论结果,只要努力过了,也不会留有遗憾,而那不留遗憾的拼,不也值得去学习吗?

就拿我做个反例吧!每次开学,我都会兴冲冲地写下一大堆学习计划,但渐渐的,我开始感觉到不对劲了,不是计划制定得不够完满,而正是应为太“完满”,我坚持不下去了。于是就会找借口:稍微放松一下也是可以的吧。最后,只能在考试中“默默退场”留下隐隐遗憾……

“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走出来的美丽。”这句话,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有许多人,也曾和我一样,开始时满心欢愉地抱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炽热的干劲去追逐我们的目标,但都以失败告终。不妨想一下,我们这,是否是一种等?

而这篇文章,更很好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不畏艰险的形象,值得我们学习。在生活中,我们要学着去跳出自己的舒适圈,跳出自己的安逸界,让自己也去努力,哪怕只有一次拼尽全力,不留遗憾……

“你只管努力,其他的交给天意。”这是当下最具影响力的一句话,也是网络热词之一。今天,让我们真正地去践行它,而不只是挂在口边,开几句玩笑。

读《蒹葭》,让我初识古代爱情的美好;读《蒹葭》,更让我真正拥抱努力!

事实上,学习也好似寻找“伊人”那漫长而又充满未知的道路,但只要我们有“有志者,事竟成”的豪情壮志,脚踏实地,终会寻到那个,站在河畔的身影……

篇5:《蒹葭》读后感

人们总是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一些词语,譬如说优雅,譬如说哀愁,再有痛苦,但其实我们不是真的了解这些词语吧,我们只是“知道”。后来,当我们长大一些,我们在某一个瞬间突然真正了解到这些词语的意思,当这些词语来临时我们的感受,但在那个时候,却又发现,那个词语,好像已经不那么深刻了。快乐不深刻,悲伤不深刻,我们还剩下什么。

但在诗经中,不一样。好比说蒹葭一篇,我几乎无法读出他那种在迷茫的执著之中还剩下别的什么。他一唱三叹,静静地诉说出自己的苦闷,他远远眺瞰,默默地坚持着跟随。虽说是重唱叠句,但却又愈发哀凉。从开篇的物象就选择了蒹葭,秋天的白色,季节和色彩上的双重叠加使得氛围更加的有悲的色彩。通过物象的气质和天气的特点来表达对对方的情感,这在《雨巷》中也颇有体现。雨巷中借助丁香的气息,来衬托出姑娘的忧郁气质,那种哀怨的无奈,萍水相逢的美丽和随之而来的,擦肩而过的遗憾。还有什么比这能引发人们的惆怅呢?

在蒹葭中,诗人通过秋天的蒹葭的白霜色彩,烘托出了一种悲凉的氛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化,越发萧瑟。再者,伊人的位置变换无踪,有多少次近在眼前却又遥不可及。即便如此,诗人也没有放弃对伊人的追求,一直坚定而执着,尽管面对的伊人是不可琢磨,飘渺虚幻,似真似假,但仍然不放弃。兴许这就是情感的力量吧。让人忠于一件事情,一个人,由衷地赞美和喜爱,无条件的支持和追逐。希望伴随着痛苦而来,光芒在暗夜中诞生,这种情感相比与雨巷来说更加执着,更加坚定,更加有信念。蒹葭所带来的那种由痛苦中历练出来的希望,就像桃花源记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不是一下子就抛给你,而是细水长流,然后,在合适的时机,卷轴全开。水光温柔,笑靥如花。

而雨巷以人的感觉,和蒹葭中又稍有不同。那种来自人性对美的向往,却又无法欣赏,只得默默承受这错过的遗憾,回味着其中的苦乐。美是多样的,有粉红色调的甜美就必然有清冷蓝调的哀怨。谁不喜欢阳光的温暖啊,生活中的苦涩已经足够了。但是当我们有真正面对这些不太阳光的哀怨,有些湿冷的哀怨,是否也会发现,其实那个所谓“冷清的蓝色”也很温暖啊。

《雨巷》全诗都散发着丁香的哀愁气息,而丁香花色多紫,本有一种神秘之感,又加之当时环境轻雾弥漫,那种安静的感伤的气氛自然流露,在诗中对诗人的抒情也是颇有帮助,让人有一种水到渠成之感。虽说全篇弥漫着深深哀愁,但是我们在默默承受这种错过之后,却也发现了它的美不是么?这种温暖,是在哀愁的底部,等待我们发现的吧。它来的时候悄无声息,走的时候留下温存的纸条,上面写着祝福的话语。

有些词语,我们虽然知道的早了点,但我们最后也还是“知道”了,兴许那种顿悟的感觉,也才铸就了这种错过的浅笑吧――只属于错过的浅笑啊。

篇6:蒹葭读后感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 现存的《诗经》共收录诗歌305 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叶共500 余年的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叶的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的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的民风民情。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的是他的爱情诗。

《蒹葭》是《诗经》中三百篇中的名篇。在秦风中与《无衣》《小戎》这样表现同仇敌忾、英御外辱、斗志昂扬、情绪乐观的战争诗相对,风格显得别树一格。其传唱的广泛性几乎不亚于《诗经》开篇《关雎》。诗全文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曦。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濉K蒌Т又,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b。

此诗意境极美。细品诗中文字,金秋时季,天色将明之时,蒹葭苍苍,白露成霜,瑟瑟秋风的吹皱茫茫的秋水使水上烟波万状,空中雾霭迷蒙,远方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旁有位佳人在此处伫立。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不顾多阻难又漫长的路途,苦苦追寻那位佳人。但盈盈一水间隔,()河道阻碍,“ 伊人” 可望而不可及,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的不可言状。正当追求者伤心欲绝时,伊人的身影又在眼前不时闪现晃动,时远时近,时隐时现,使这位追求者欲找无方。所谓相思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满溢于文字之间。此诗读来令人觉着情调凄婉,意蕴无穷。

篇7:蒹葭读后感

初次接触到顾先生是在中学时候,当时还没有注意到顾先生在古史方面的研究,只是知道点他的皮毛而已,这些日子一直在读顾先生的这篇自序,收获颇多,对于古史辩方面慢慢有了点了解。首先要从顾先生的给我的印象上谈起。

顾先生有很广博的兴趣爱好,少年读书时就坚持宁可不精,不可不博,买书时祖母也说他好象瞎猫拖死鸡一般的不拣择,在学问上野心拉不住,恨不得把什么学问都装进肚子里,有时候想想自己也是的`,但多数情况下只有一时的热情,比如老师上课列出十几本重要的书,看到那些自己都不曾读过的书目,又心想这些书还都是那么的有用,当时就像跑到书店把书抱回来,赶紧啃完。可是每次一回到宿舍,就把那些豪言忘记到九霄云外了。依旧大把大把的挥霍自己的青春。

有时候感到自己的学习充斥着无聊和空虚,尤其是在过去的一年里,感到自己在学问上的收获和自己所想的差距太大,可能有点眼高手低的毛病,觉得离自己的要求差得很远,想去拓宽知识面,又怕会影响到专业学习,在矛盾中挣扎的结果是出现最坏的可能,于是又陷入另一种空虚中去,感到自己很堕落,更痛苦的是还留有一丝的清醒。

想起顾先生文章中写道:学问是必须一天一天地实做的,空虚和荒谬乃是免不了的一个阶段,惟其肯在空虚和荒谬之后继续不断的努力,方有充实的希望。我知道学问是一点一滴地积起来的,一步不走便一步不到,绝没有顿悟的奇迹,所以肯用我的全力在细磨的功夫之上,毫不存侥幸取巧之心。

篇8: 《蒹葭》读后感

江南,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韵,而西北地区,在我的印象里,就是狂风吹,尘石飞。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闭眼就能想见,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美丽的女人像是静立在水面上,而离她只有几尺远的乌篷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渐渐弥漫,似雾非雾,牵起缕缕遐想。

又有谁能想到如此缠绵的诗句,竟是出自《诗经・秦风》,所以,当我发现这一点时,惊讶到像强迫症一样反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没有看错。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种隔离似远似近,若隐若现,笼罩着一切,意境空灵而幽渺,一派秋的景象。这里的秋不是满田的金黄与枯黄的落叶,而是水波渺渺,天地空旷

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象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这种美因距离变的朦胧,模糊,不清晰,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这是粗犷武夫心底掩埋最深的惆怅。它被那些粗犷严峻的男子轻轻的唱出来,如岩石下无人见过的`涓涓细流,清凉而温柔地抚摸过戈壁日晒风吹的破裂。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是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朦胧而又伤怀,肠断之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濉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b。

在美丽空旷的境界里,情者在歌唱他的相思之情,在守候他的相逢。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这“伊人”又何尝不能是人们心中执着追求着的梦想呢?人们总说,梦想是美好的,美好的像在茫茫白雾中静立的伊人,遥远似不可及,但茫茫白雾,也总有散尽的时候;遥远的梦想,也总有实现的时候。人生在世,不能总靠着“白雾散尽”,要“拨开云雾见天日”,要勇敢的突破重重的阻碍,才能见到“伊人”的真面目,实现梦想。

篇9: 《蒹葭》读后感

文章写一个人想念他的爱人,但是因为相距太远,不能相见,所以写下这篇文章。其实这篇文章在很早的时候就有读过了,而且还有印象。要知道像我这么懒的人,记性又不好。能让我记住的诗肯定是很不错的诗。其实我只是记得第一段。“在水一方”,读着这个词,就给人很无奈,却不是哀伤。因为他们只是暂时分开的,所以心里其实是甜甜的。他是幸福的,因为还有人可以让他怀念。虽然暂时不能在一起,但毕竟还有一个情意相投的人,那是多么幸福的啊。

其实有时候倒觉得,相思的苦并不是最苦,最苦的事情是,连自己都不知道该去思念谁。两种感觉不同在于,一个是被扔到了最深的深渊,他要仰望着他的目标,但在他心底总不至于绝望,因为他还有希望,还有一个目标,就算他不见,却还是知道自己该走哪个方向。而后者却是飘浮在一个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地方,他永远不知道他会走到哪里,会遇到什么人,会发生什么事情。更可悲不是后者么。

其实见不到的恋情是最美的,如果他们见面了,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我们可以展开想像一下,如果这位仁兄真的鼓起了勇气,溯洄从之了,那么他见到他的情人了,也许她已经人老珠黄了,或者生活的重担把她压得再也不可爱了。他还会不会再写一篇诗来歌颂美丽的爱情呢?经常看到月圆人圆的大结局,让人看得心花怒放,善良的人们的美好心愿得以在虚拟的世界上满足。于是他们笑得看着屏幕,或是戏台上的那对才子佳人的美满生活,好像站在上面的就是他们一样。多么可爱的人们。可是现实中的生活跟文艺作品可是不同的。不美丽的东西往往占了大部分,所以人们才会更加渴望美丽的东西,就算不是他们自己的,却总会给自己留下一个安慰。他们在心底善良得想,“呵,还好,他们得到美满的生活,也许我也可以得到的。”

所以最美丽的东西应该是远远得看着会比较好,这样,我们不会看到美人迟幕的失落,也不会被淹死的危险。但你又得说了,什么啊,如果因为怕看到不好的结果,而不去追求美丽的东西,那也太孱头了。回头想想也是啊,那该怎么办呢?或者我们可以这样想,如果你愿意去追求现在美丽的东西,你就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如果哪天美人不再美了,那你也不要后悔说,“哼,原来这么多年就是为了追求你这个老太婆。”也别在溯游从之的时候溺水而后悔说“如果我不去追她的话,就可以安安稳稳地活着了。”那这样的话,也太可笑了。

如果你不能看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还是愿意沉迷于色相。那么就不应害怕无间地狱的残酷,这就是我想说的。

篇10: 《蒹葭》读后感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蒹葭中水雾朦胧,氤氲开来,秋风瑟瑟,时时刻刻牵动着我的心弦。那美好的伊人,究竟在哪里?该走向何处去追随她呢?

望着水面伊人若有若无的影子,只能“盈盈一水间,默默不得语”,就像是心中苦苦追寻的理想,难以捉摸,空灵飘渺于远方水面。那在水一方的伊人,还有那执着坚守的梦,什么时候能够清清楚楚地看见伊人,触手可得地抓住梦想呢?可正是因为伊人扑朔迷离若隐若现的美,和那梦的余情不散与魂牵梦绕,才有了时刻奔赴梦想的坚守和初心啊。但伊人飘渺虚幻,梦想遥不可及,苦苦追求的主人公,可知梦难以逆向,路反转吗?想到这,又是多么无可奈何与惆怅叹息。

眺望远方水面的主人公,在得到与迷失中一定内心苦苦挣扎,犹豫不决过。到底伊人能否追寻到呢?梦中的世间是否能走进呢?最终如果还是求而不得是否会后悔不已呢?这个追梦过程中,正因为尽头的未知与对结果的幻想,才愿意去追寻即便得不得结果的结果吧。毕竟伊人正如世间美好,永远驱动着我们逐梦的脚步。一切答案尽在作者的不语和追寻的脚步中。

人生不如意事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我想,这个过程中,大多是内心的挣扎纠结和苦闷抑郁无法排解和真正诉说出心中的追求吧。尽管结果不尽人意,但不枉曾经也是努力追求的少年啊!至少曾经努力过,认真过。

想想年过半百、满目疮痍的主人公年老之时,回想起当年的山高水长,或许更加懂得追求的意义,也感想当年的努力追梦的自己。那些年轻时的挫折不如意,也能够以“坐看云卷云舒,静听花开花落,任凭潮落潮起”地心态风轻云淡地讲述出来吧。也正是坚守梦想、执着寻求伊人的经历,才能给主人公不怕艰难险阻的勇气和无穷多的精神力量吧。

伊人因美好而不会是触手可得的,它在水一方静候我们能去找到她,拥抱她啊。梦想也不会从天而落的,它尽管可能遥不可及,但值得我们拼尽全力追逐实现它。愿我们都能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篇11: 《蒹葭》读后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濉K蒌Т又,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b。

《诗经・国风・周南・蒹葭》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对于蒹葭的解读,多从爱情的角度出发,诉说望之不可及、求之不可得的相思之意。初次读到蒹葭,是在初中的时候,看到的也是美好的爱情,诗中蒹葭、白露等意象读来觉得格外唯美,属意于一人,无时无刻的思念,锲而不舍的追求,确实是非常美好的。而随着年龄的增加,经历了成长的各种事件,我渐渐有了自己的目标,有了前进的方向,再看蒹葭,又有了不一样的体会。

蒹葭的“追寻”,用在寻找理想也非常恰当。“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句话简简单单八个字却道出了说不清的迷茫,在水一方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并没有具体的地点。我知道我的目标离我非常遥远,在缥缈的江水另一边,但悲哀的是,终不知其所在,颇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意味。然而令人意动的是,即使如此,追寻的人依然不畏道阻、不厌溯回,上穷碧落下黄泉,经历了白露为霜、未、未已的时间变迁,一步一步找到目标,探寻到理想所在之处,即便是所谓的“宛在”,但也有了希望,有了线索。

在高中阶段,最能体会到蒹葭的迷茫之处,,每天都是无止境的学习、刷题、复习,同样也在不断否定自己,我在高三后期有一段时间成绩一直在下降,对比班上一直稳定在年级前三的同学,我每次考试之后都特别焦虑,一直处在低压之下,考试一场接一场,打击也没有停下来,将近半个月我都处于那种糟糕的情绪之下。我一直在绷紧弦努力补过,但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提高,不知道最后自己要选择怎样的专业,医学专业的分数线太高了,我当时差点放弃这个目标。但所幸有身边很多人的安慰激励,最终我终于找到了平稳的状态,坚持了下来。而现在,我基本上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也在这条道路上一步一步走着,但这种追寻并没有到尽头,前路还有很多选择,还有许多困难,还有待溯洄从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篇12: 《蒹葭》读后感

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蒹葭》这首诗,我深深的被诗中主人公执着、不顾艰难险阻,寻找伊人的情感所深深吸引,心中感触良深,《蒹葭》是《诗经》中300篇中的名篇。其传唱非常的经典。

河水之中蒹葭苍苍,河岸之上白露为霜,萧瑟秋风吹过,是茫茫的`秋水之上,烟波万状。远方有一位伊人站立在河中的小洲上。伊人在水一方,可望不可及。痴情的男子不顾道阻且长、且跻、且又……苦苦追寻心中理想的那位佳人。他被佳人的美好所吸引、沉醉,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上下寻找,苦苦追寻。他却怎样都找不到他心中那位爱慕已久的伊人。当他痛苦不已,伤心欲绝即将放弃之时,心中的伊人又不时的闪现在他的眼前。若隐若现,忽远忽近,飘忽不定。在水一方――在水中央――在水之湄――在水中坻――在水之濉―在水中b。伊人的行踪不定,使这位痴情的男子欲找无方,欲罢不能。男子的满腔情思流露在文字之间,情意绵绵,唯美烂漫。

诗中痴情的男子追求心中理想的伊人一往情深、不顾艰险、执着、不放弃、坚持。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不应该如此吗?

成功是什么?成功是经历风雨后取得的胜利;是经历挫折后获得的荣耀;是经历艰难险阻后得到的辉煌。成功是一位两年前上六年级名叫陈宏程的同学,在画室里画画,经历了多次的失败后,想过要放弃,这时指导老师黄老师走过来,对他说:“遇到这点挫折就想放弃?画画不能着急,一次画不好我们两次,两次话不好,我们画三次,知道好为止。坚持就是胜利,成功贵在坚持。”最后在黄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我的努力坚持下,第五次完成了作品。

我们常常羡慕那些在成绩上优秀的同学。但我们看到的只是他取得的成功。我们却忽略他为成功付出的努力。每个人的成功之路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懂得坚持。因为成功贵在坚持,要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坚持。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铁杵磨针……这一个个故事都是给我们的鼓励。

成功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字眼,要做到却充满艰难曲折。成功的那一天也许已经看淡结果,难忘的是成功背后不服输的信念,回味的是成功背后努力坚持的汗水。

更多推荐

《蒹葭》读后感